林可济教授的哲思之路与治学要略
——从《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谈起
2021-01-27张自永
张自永
林可济教授早年在北京大学受教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宗白华、汪子嵩等哲苑名家,1958 年毕业后返回福建从教治学,专攻科学技术哲学,又兼及中西哲学史,是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张世英先生称林可济教授为“知心朋友”“老朋友”,并夸赞他“愈老学问愈大,堪称大家”。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黄楠森先生曾为林可济教授专著《〈自然辩证法〉研究》作序。而今86 岁高龄的林可济教授,仍执鞭杏坛,笔耕不辍,不辞辛劳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课授业,并多有学术著作问世,2019 年7 月出版的《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 便是新篇力作。该书看似漫谈散论,实则浸透着林可济教授长达60 年的哲学沉思,既有对传统哲学议题的再辨,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回应。如果不能将该书置于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治学历程之中进行深入的考量,也便断然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和作者哲思理路。因此,我们将以该书为入口,循着林可济教授的治学历程,从而探知这位哲人长者的精神世界和治学之道。
一、 《中西哲学散论 (2015—2018)》简述
《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收录了林可济教授2015 年至2018 年间的21 篇文章和2 篇附录,是前作《皓首沉思录——林可济哲学论文自选集(2003—20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的延续和发展。该书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三大主体部分,附录包括《自然辩证法在福建师范大学》 和《学术论著要目》。此外,题为《哲海泛舟乐此生》的序言,是林可济教授对60 载教学科研生涯的自述。
“中国哲学”部分收录论文7 篇,涉及《周易》、老庄哲学《逍遥游》、禅宗思想和儒家经典的哲学分析以及对冯友兰、汤一介等当代哲学名家哲学思想的评述。“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部分收录论文7 篇,有黑格尔《小逻辑》,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资本论》中辩证思维逻辑方法的再探索等哲学理论思辨,也有对张世英、邓晓芒等哲学思想与哲学著作的思考与评介,还有参加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感受与反思。“哲学与科学”部分收录论文5 篇,阐述了重大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之于哲学的意义,尤其是从哲学的视角对人工智能哲学论辩进行了理性分析。
对哲学问题的思索,是独立批判精神和丰厚学识素养的结合产物。而对哲学著作的研读则首需静心,否则便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正如林可济教授在该书“前言”中所写:“在当前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尚的论文面前,我的这些粗浅之作,或显陈旧,且又不合时宜。”①这也许只是林可济教授的一种自我评价,实际上对基础理论的学术探索,是学术发展的长远之计,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以与追求眼前功利的应景之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张世英先生曾将林可济教授的研究风格概括为“具有史论结合、文理交融的特色,而不拘泥于某一个狭窄的方面”,这一评述用之于《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恰如其分。
二、 林可济教授及其治学历程
林可济教授生于1933 年,福建福州人,1950年投笔从戎,并赴朝参战。1954 年,他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一个哲学系,大师云集。金岳霖任系主任,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张世英等哲苑名家都是林可济教授的任课老师。1958年,林可济教授毕业分配至福建师范大学(时名“福建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 年退休。2006 年受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哲学相关课程至今。林可济教授教学、研究的历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8 年—1978 年,是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20 年。期间受“文化大革命”等客观环境影响,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仅有少量关于哲学原理的学术论文问世。1962 年,因教学成绩突出破格晋升为讲师。
第二个阶段:1978 年—1998 年,是以“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教学、科研为主的20年。期间组建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招收“唯物辩证法”“辩证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高校恢复职称评定后的1983 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 年、1995 年受邀并赴瑞典、意大利参加第九届和第十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1984 年,参与编撰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出版,并应聘为分支学科组成员。此外,还主编了《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 (1984 年)、 《科学悖论集》 (1998 年)等,参与撰写学术专著《重要的思维法则:抽象上升到具体》 (1986 年)一书,为第二作者。1992 年,获批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一阶段的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自然辩证研究会理事、福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第三个阶段:1998 年退休至今,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2006 年,受聘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哲学概论”。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林可济教授不再局限于自然辩证法这个学科,而是转向对哲学的一般问题,特别是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这一阶段成果最为丰硕,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发表论文达80 余篇,代表性著作也基本为该期间出版,如《爱智篇——哲学学习探索40 年》 (1999 年),《“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视角》 (2010 年),《哲学:智慧与境界》(2013 年),《皓首沉思录》 (2015 年)以及前文所述的《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此外,还再版了在退休前就已出版的《〈自然辩证法〉 研究》。
林可济教授著述颇丰,60 多年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中国知网”收录83 篇),独著12 部,合著4 部,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7 部。而今98 岁高寿的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张世英先生称林可济教授为“知心朋友”“老朋友”,并夸赞他“愈老学问愈大,堪称大家”。由《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而溯及林可济教授的治学历程,我们阅览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受益颇丰。然作为后学晚生,我们不敢遑论林可济教授的哲学思想体系,但他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深为我们所敬仰。
三、 林可济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大致说来,林可济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有如下三个方面尤为值得称道。
(一)勤思乐学
林可济教授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时,便勤于思考、善于学习。1957 年至1958 年完成4 篇学术论文,其中独立撰写的《试论“坏事能否变成好事”》、《论客观主义立场》均刊发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合写的《关于苏格拉底的评价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评价的一些意见》分别收录、发表至《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 和《学习》 (中央宣传部主办,后停刊)杂志。参加教学工作期间,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完成论文近40 篇,著作3部。
1998 年林可济教授退休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便将研读哲学视为“老有所乐”之事。“每有偶得,便执笔成文”,林可济教授的书写量累计超过100 万字。退休后的林可济教授,将研究领域集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交融上。张世英先生在为林可济教授2013 年出版的《哲学:智慧与境界》一书作序言时指出:“这是一本视野开阔、功底深厚、颇多新见的学术专著。书中所言,皆作者自己独立思考的产物,突出了个人的风格和特点,而非沿袭某些中国传统‘述而不作’或‘以述为作’那样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论创作的前沿性”②。
林可济教授勤思乐学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与其求学四年的北京大学的深厚文化积淀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诸位名家师长的学术品格和治学态度密不可分。这集中体现在林可济教授参加1957 年1 月在“难得的、短暂的历史机遇期”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中。此次会议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收录了林可济教授和戴清亮合写的题为《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评价的一些意见》的文章,这是林可济教授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2013 年,林可济教授针对该会议写就了题为《坚守独立思考的学术争鸣之道》③的回顾与反思文章。在文章中,他动情地指出:“那次会议上中以及会前会后,有许多体现自由思想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精辟论断,至今经受着历史的检验;那些坚守学术争鸣之道、实现自己文化担当学者的学人风骨,作为精神财富已经垂范于后人。”④透过该文,我们不难得知,这次研讨会对初涉研究的林可济教授影响深远,我们有理由相信,林可济教授勤思乐学的治学态度与这次会议上贺麟等先生所坚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学术争鸣有着紧密联系。
此外,林可济教授治学有深切的紧迫感,他在一本论文自选集的序言中指出:“我今年已经80岁了,这把年纪了才来做这些事,显然是太晚了一点。但这也是无奈之举,谁也不愿意在年轻的时候,把将近20 年的大好时光,白白地耽误掉啊!这种人生经历、现在的年轻学子是无法理解的。”⑤久入耄耋之年的他,并未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勤奋探索学术,以学生的姿态乐于求学,不断前行,这是弥足珍贵的治学之素心。
多模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多模态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模态教学语料库和学习资源中心。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教师应先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为标准,筛选之后指导学生利用其进行学习。或者教师可以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前课下学习。由于目前高职外贸函电教材的时效性差,教学内容滞后,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资源等,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多模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相长
林可济教授在多个场合讲到,因为接受了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的任务,所以他以教学的需要,带动、促进了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2006 年起,林可济教授分别为硕士和博士讲授“哲学概论”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林可济教授在讲稿的基础上,补充整理并随之出版了《哲学:智慧与境界》 (2013)、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视角》 (2010)两本著作。
元好问著名的《论诗绝句》中云:“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这用来形容林可济教授的讲课过程和效果也非常恰当。长达60 余年的教学实践,林可济教授“亲到”哲学之“长安”,才能做到“取精用宏”,以“口传心授”的教学之法,没有PPT 和板书,一纸教案、一杯清水而已,便常有“点石成金”的教学之妙,让学生如身临“秦川景”,享受哲学精神之陶冶。
林可济教授与学生之间有着非常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如,2008 年出版的《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便邀请了当时选修课程的博士研究生黄雯撰写部分章节,并将黄雯作为第二作者联合署名出版。还有一个细节令我们印象深刻。他将2015年至2017 年间的论文或讲课提纲等结集而成的《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内部印刷本,作为博士研究生选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参考资料。当受邀为我们签名时,他都认真询问姓名和专业,凡用“学友”称谓,并以“指教”而题,还为我写下了“学而不倦,精益求精。与自永学友共勉之”的寄语。我等后辈实诚惶诚恐,又为其作为长辈尊者的谦虚态度所折服。曾作为我们课程参考的内部印刷本,正是而今摆在面前的《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
林可济教授的学术道路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频频与“老师”的隔空对话,这些“老师”既有雅斯贝尔斯、海格德尔、王阳明、朱熹等中外先哲,又有他求学期间的冯友兰、任继愈、汤用彤等授业恩师。正是在对老师们学术思想和学术历程进行的一次次的发问与求索中,林可济教授逐渐形成个人对哲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其中,他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任课教师张世英先生对其影响最为深远。一方面体现在学术思想上的启发。林可济教授对张世英先生关于中西哲学比较和建构的新的哲学体系作了一系列评介和阐释,撰写了《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等专著和《张世英“中西贯通”的研究原则》等10 余篇专题论文。⑥张世英先生的学术观点对林可济教授有很大启发,而林可济教授的系列评述,也让张世英先生感到欣慰,发出“吾道不孤”的感叹。另一方面是教与学行为的感召。张世英先生退休后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并在讲义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了《哲学导论》 (2002 年)这一著作,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2006 年,当林可济教授同张世英先生一样有机会重返讲坛时,便延续了张世英的“教学相长”的方法,开启了对哲学一般问题的探索之路。正如林可济教授在一篇自述中所言:“他(指张世英先生,笔者注)坚守教坛、笔耕不辍的精神,对我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鞭策。从此之后的10 多年,我的教学,特别是科研深受他的影响。”⑦因此,林可济教授“教学相长”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既源于他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种“自觉”行为,也深受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等大家的学术传统的浸染。
(三)学以致用
针对60 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问起的关于“哲学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林可济教授认为,在单纯的知识和具体的技术层面,哲学看似“一无所用”。但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统一,哲学是智慧之学、境界之学,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具有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大用”。⑧在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时,林可济教授认为,哲学不仅局限于研究自然和社会等领域的规律,也不只是方法论,而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好的哲学应当起着指导实践的功能和担负着提高人生境界的重任。⑨也正是基于这种基本认知,林可济教授将哲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以德养寿”,超越物质享受与功利追求,凭耄耋之躯,滋养年轻学子。他还受邀担任福建省老年大学师大分校校长,组织开展游泳、登山、打网球等活动,并与其他老教师一起修习电脑、国画等知识,共享夕阳和谐静美。
林可济教授的治学常蕴含有反思精神。如,《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收录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在福建师范大学》一文,是为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 周年时的回顾性纪念文章,他在文中指出:历史的发展没有什么“如果”,事物的进程也无法逆转,今天说这些话虽然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但对于反思历史、总结教训仍然有它不容抹煞的重大价值。⑩他的反思不是在于自己的得失,而是集中在我国学科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兴盛等方面的借鉴意义,他的精神境界显然已经达到或超过冯友兰先生所界定的“道德境界”层次。
四、 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曾指出,学者的成功秘诀在于“仁者寿”,就是说,一个年过花甲或者养尊处优的成名学者无须再经受体能和智能的折腾,而要好好经营自己的学术成果,反复推广过去的优秀成果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范式,实现其薪火相传的学术理想。⑫而今,86 岁高龄的林可济教授仍执鞭杏坛,笔耕不辍,坚守其一贯秉持的勤思乐学、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显然不是对所谓“成功秘诀”的遵循,固守“名作”、成为“名家”也非其所本求,这一点在他的“心远斋”之书房命名以及题为《哲海泛舟乐此生》的自述中显露无遗。
林可济教授乐观开朗,治学严谨,对被他称为“思之诗”的哲学抱有无尽的热爱,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和私下交流中,他经常勉励年轻学子,要珍惜青春韶华,不能陷入物质丰富、精神贫瘠的境地,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学习并践行哲学这门“提升人生境界的智慧之学”,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实践能力,为国家作出新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是林可济教授哲学思想的最新成果结集,值得我们静心研读。我们对林可济教授学术历程溯及而窥探、感知到的该书背后所折射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显然未能彰显林可济教授的风格全貌。但是这种概括总结本身便是一次深度学习和精神洗礼,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治学品格,是晚辈学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而践行则是意义的唯一存在方式。
注释:
①⑦ 林可济:《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前言第2 页、自序第7 页。
② 林可济:《哲学:智慧与境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序1 页。
③ 该文收录至林可济:《哲学:智慧与境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86—294 页。该文的摘要以《以史为鉴温故知新——亲历者回顾1957 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为题发表在《中华读书报》2013 年1 月2 日。
④⑤ 林可济:《哲学:智慧与境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293 页、自序第6 页。
⑥ 林可济教授关于张世英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林可济、黄雯:《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林可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走近六位当代哲苑名家》,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林可济:《哲学的新方向:提高人生的境界——评张世英著〈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6 期;林可济:《张世英“中西贯通”的研究原则》,《光明日报》 2004年8 月24 日;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及其方法论原则》,《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1 期,林可济:《张世英先生关于“天人之际”的研究》,《江海学刊》2005 年第2 期;林可济:《用海德格尔哲学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读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等著作》,《博览群书》2005 年第4 期;林可济:《“万物一体”:真善美统一的新哲学观——张世英哲学思想初探》,《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 期;林可济:《评张世英新著〈境界与文化〉》,《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1 期;林可济:《张世英的新“天人合一”观》,《中华读书报》2012 年5 月9 日;《在中西古今哲学道路的交汇点上:张世英哲学思想研讨——问学林可济》,该文收录在林可济: 《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68—201 页。
⑧ 林可济:《皓首沉思录:林可济哲学论文自选集(200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版,第378—379 页。
⑨ 参见林可济:《哲学:智慧与境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
⑩林可济:《自然辩证法学科在福建师范大学——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 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年第12 期,该文同时收录在《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277—282 页。
⑪ 林可济: 《人类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最大赢家——从最近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说起》,《福建师范大学校报》2016 年4 月15 日,该文同时收录在《中西哲学散论(2015—2018)》,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 270—276 页。
⑫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第10—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