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探索求真的学术力作
——评《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进程中的重要发展研究》
2021-01-27王永贵
王永贵
近日阅读了《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进程中的重要发展研究》 (俞敏著,人民出版社2020 年出版)一书,深感这是一部研究列宁文献和思想的创新之作。著作深入挖掘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发展过程,探索求真,力求还原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进程的本来面貌,有利于人们正确地、科学地认识列宁主义。
在该著作里,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关于俄国革命战略思想被表述为俄国革命是欧洲革命“序幕”的思想。二月革命后,列宁意识到俄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不能立即直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国内来看,接下来的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来看,下一阶段的俄国革命只能是全欧洲以及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列宁关于俄国革命是全世界革命“序幕”的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思想。列宁继承这一思想,并以此指导俄国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该著作也关注到,尽管列宁对俄国革命发展战略的认识是以“序幕”思想为起点,但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尤其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促使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发展战略的认识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在此著作中被表述为:由俄国革命是西方革命“序幕”思想转变和发展为俄国进行“新建设”思想。
该著作指出,国内战争结束时,东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的平衡或“均势”。形成“均势”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工人运动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削弱;苏俄新政权得以巩固以及东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俄国结成了强大的联合战线。在“均势”的背景下,帝国主义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对俄国发动侵略战争。在列宁看来,“均势”证明俄国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中争取到了“独立生存的权利”,赢得了较长时间进行和平建设的机会,必须展开“新建设”。这里“新建设”指俄国人民在俄共(布)的领导下建设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列宁说,苏俄要用事实证明,它不仅能够在世界上树立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榜样,而且能够向世界各国人民树立如何建设新制度的榜样。
上述是该著作的核心内容。此外,该著作还研究了以下问题: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发展,即由建立巴黎公社式民主的思想向共产党领导建设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在十月武装起义前后,列宁主张在俄国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制度,即建立没有官僚、没有常备军、实行选举制、撤换制以及公职工员领取同普通工人同等数额薪金的制度,并尽力展开了实践。可是在实践中,俄国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落后性,不可能建立起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制度。国内战争结束时,列宁意识到苏维埃政权由劳动者实行管理的机关变成了通过无产阶级的先进阶层,即共产党“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苏维埃实际成为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进行管理的机关。他指出,要管理就需要有一支管理的大军,这样的大军是有的,“这就是党”。关于党进行管理的方法,列宁的意见是:党通过工会联系群众,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党通过苏维埃组织,进行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党通过非党工农代表会议的形式,团结群众和吸收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
列宁由吸收“旧专家”参与经济建设思想向抵制和消除“旧专家”官僚主义作风影响的思想的转变。1918 年春,在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即把生产建设提到首要地位的时候,列宁意识到俄国进行建设的主体力量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善于管理。为了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主张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专家,发挥他们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旧专家”参与生产管理工作,其负面影响暴露出来。如,新经济政策时期开始时,国家机关庞大,官僚主义十分严重。鉴于此,列宁提出必须进行国家机关改革,克服和反对官僚主义。他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把苏维埃政权搞垮,那就是官僚主义。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并借助于工人农民的力量,同官僚主义作斗争。
列宁由加强经济建设思想向开展“文化革命”思想的发展。1918 年春,列宁曾经提出转变党的国家工作的重心。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这次转变工作重心的过程被中断。在国内战争的过程中,在俄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好转时,列宁又先后两次提出必须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他主张把工作重心由政治军事斗争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在1922年党的十一大时期及以后,他认识到俄国的文化落后是妨碍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他把开展文化工作提到了一切工作的首位。他说,在苏俄,共产党人掌握的政治权力足够大,大型的工业企业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我们缺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即掌握政治权力的共产党人缺少文化。必须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任务。他逝世前夕提出了两个“划时代”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在农村开展文化工作。
列宁由对资产阶级“进击”思想向加强“学习”思想的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国内战争爆发后,列宁和俄共(布)对资本主义采取“进击”的战略态势,如,镇压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将反动资本家的企业收归国有。在国际上,通过建立共产国际,建立共产党和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竭力推进世界革命的进程。1921 年以后,列宁的思想开始转变。在国内主张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城乡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力图发挥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促进俄国生产力的发展。1922 年俄共(布)十一大以后,列宁的思想实现了由对资本主义“进击”的思想向共产党人加强“学习”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他提出,面对新经济政策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学习如何做经济工作,而且要向资本家学习,向商人和店员学习,掌握经济管理的本领。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必须学习和掌握做宣传工作的本领,学习和掌握组织工作的本领,耐心地做革命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急于进行革命。他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各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口号。
该著作在梳理俄国革命和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思想认识为逻辑起点,层次分明地揭示出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该著作逻辑严谨、内容丰富、论证充分。它所揭示的列宁战略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列宁主张由共产党领导建设无产阶级民主的思想以及列宁关于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加强共产党领导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坚持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南,为当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奠定了理论基础。又如,列宁敏锐地察觉到官僚主义的复活对俄国各项建设事业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损害,主张积极开展国家机关改革,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内监督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克服和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借鉴。
该著作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学者。继续学习和研究,是摆在她面前的重要课题。祝愿她再接再厉,产生新的研究成果。该著作中的不足之处难免,希望她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予以纠正。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对列宁理论的研究,以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园地,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