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
2021-05-12叶灵珍郑珠仙
叶灵珍 郑珠仙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感,将其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分析来看,大学生责任教育成果一直都不太理想,各种狭隘思想、利己主义的出现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频繁出现。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这也是高校当前需要重点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对行为加以约束的个人品质,是对社会发展中一个人的道德思想、行为准则和个人义务的具体表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大学生对履行社会道德义务的一种态度。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从了解到认同的过程,最终将其完全融入自身的生活之中[1]。
2.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就是自愿通过自己的知识、文化与技能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且不求回报的一种活动。志愿服务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无私奉献的途径。通过志愿者的躬行实践,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大爱传承下去,成为传扬真善美的一种崇高的行为模式。
3.关系辨析
基于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志愿服务概念的分析,两者之间存在趋同性,其所表达的都是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同时,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之中可以形成社会责任感,带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中,志愿服务的细节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完善。另外,社会责任感与志愿服务之间还存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提供载体来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提升技能。因此,针对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需要在建立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将志愿服务精髓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本质实现有机融合,在这一路径上,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就可以感受志愿服务的本质和内涵[2]。
二、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意义
1.是青年勇担历史重任的前提
青年一代既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国家进步的希望所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让青年一代明确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自我要求匹配社会行为的前提下,最终直接表现出对于国家、群体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能让大学生在服务中感受到在心理上的满足,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责任感的强化,从而明确其责任感。同时,在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中,还需要明确责任感的层次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家责任感与自我责任感的彼此融合。当每一位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就可以将本身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明确,同时也能了解时代使命同实现自我价值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中国青年一代来说,就应该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及人民幸福真正看成自己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懂得将自我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国家责任感真正结合起来,最终让自我价值能够在伟大民族复兴之中得以实现[3]。
2.是青年培育健全人格的关键
因为志愿服务的育人特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志愿服务也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是满足“三全”育人要求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全面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对于追求自身全面的发展而言,青年所追求的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是其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课堂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满足自我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帮助自身完善道德体系,最终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大学生清楚了解国家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能够认识到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重任。基于志愿服务这一基本载体,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最终实现自我责任认知的全面提升,最终帮助大学生激发责任情感,实现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练。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通过几个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了解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际情况。
1.您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必要性
图1 大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图1可以看出,有16.2%的大学生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有6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充满信心的。
2.您认为个人是否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
图2 大学生认为是否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感
通过图2的分析来看,有61.4%的大学生认为是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不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非常爱国的,并且也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相互结合在一起。
3.当你独自骑车看到老人倒在路边,你的做法是什么
图3 大学生是否愿意扶起老年人
通过图3可以看出,74.7%的大学生都愿意将老年人送往医院,不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被社会上的冷漠之风所侵蚀,依旧能保持较强的爱心与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路径
经上述调查分析,在志愿服务的背景下,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还需要重点考虑到:
1.构筑责任价值理念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社会成员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并且以社会作为个人生存的场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运行。作为个人就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之中自身的责任,能够通过社会成员的身份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开展志愿服务需要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作为目标,这是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结合的典范。身为大学生需要对志愿服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明确志愿服务就是自身对社会责任加以履行的方式。所以,志愿服务责任价值理念的构筑就是对一名志愿者的根本性要求[4]。
第一,明确责任本身的社会性,全面认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及条件,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社会的生存空间及环境。因此,大学生需要高度认知其存在于社会中,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上就是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体现出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的关系。第二,认识责任的实践性,责任不仅存在于意识中,更多的存在于实践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就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除了能体验实践的过程并感知取内心的愉悦外,还能直观地感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效果。第三,明确社会责任公共性,在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将社会责任传承下去,是我国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责任。大学生要明确志愿服务是一种彰显公民思想道德高度的基本活动,大学生不仅要懂得加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而且要将基本责任与义务应用于社会志愿服务中。
2.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懂得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第一,努力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挖掘其中存在的教育资源,最终提供思想养料来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基于“进步、互助、友爱”的精神,让志愿服务精神能够真正内化为自我的信念,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第二,培养责任意识,就需要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中领会其基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才可以将理念内化成为一种责任,从而引导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最终鼓励大学生找到社会之中自己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出自觉性,从而强化责任担当。第三,探索实践育人机制,在实践育人中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基于志愿服务作为基本平台,将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完善,能够在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权利与义务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性,能够通过助人为乐的行为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的社会认同感,最终帮助其提升责任担当意识。
3.提升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和专业化
强化与提升实现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科学性及专业化,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和素质,是目前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有效的根本的途径。所以,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向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够完善其内部服务组织的架构及实践内容。还能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行为的践行能力,从而摆脱其理论不充分、实践不到位的尴尬局面。
第一,针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需要做好对应的培训工作。在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就应该及时进行培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或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教师作为主要的培训人员就要认识到:虽然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在志愿服务的精神与理念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其始终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局外人”,针对志愿服务本身的服务需求与过程了解较少,这样会影响培训的有效实施。所以,要由具有专业能力的领导人员或者组织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方面的培训,确保志愿服务培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第二,提升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囊括了非专业和专业两方面的内容。非专业化内容就是针对志愿服务的言行举止、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培训,这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素养。专业化内容则主要是心理咨询技能、教学技能等专业的技能与知识。第三,积极构建志愿者能力的分类与甄别机制。在培训之中还需要做好对应的划分工作,不仅需要对服务需求加以分析与考虑,同时应该了解大学生的个人优势和专业背景。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潜力,实现“志愿服务+专业”的发展思路。同时,在培训中还应该强化对大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可以在提升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的同时,使其实现自我效能感的进步与提升,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可持续进行[5]。
4.构建志愿服务培训的评价体系
基于志愿服务的利他行为,帮助大学生提升其责任履行能力,以此来帮助志愿者解决志愿服务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构建志愿服务培训评价体系时,要立足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活动及规律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创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把志愿服务育人的社会效能完全发挥出来。志愿服务培训评价体系的完善主要是从对于组织的评价、对应志愿者的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价,是从教育者的基本角度入手,以此来评价志愿者的培训过程与实践结果,以此来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其主要包含了志愿者的基本情况的汇总、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实践的最终操作情况等。针对评价指标的明确,也需要考虑到定量与定性、同伴评价与小组评价的结果、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等,并分析评价的可操作性,要让相应的指标变得清晰可见且具有实用性,增强综合评价意识,形成有效的运行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最终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主体,加强其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了解培训。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后,其培训之前和培训之后的思想行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这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感受到。所以,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增强其自我评价,可以采取相应的量化标准,真正体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训前后自我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变化,从而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建立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只不过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所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志愿服务观的建立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落脚点,通过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是最便捷的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基于志愿服务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是非常巨大的一项工程,在这一进程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考虑到志愿服务本身带有迫切性,再加上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达成的共识,所以强调志愿服务发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最终促进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培育,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