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5-12宋正和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训

宋正和,曹 燕,王 卉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它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其运行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思想,其本质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化,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递增,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已成为职业教育新的战略选择,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对现代学徒制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1-4]。

本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的院级现代学徒制七个试点专业为例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依托于学院成立的“园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等校企合作平台,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根据各分院自身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创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段培养、工学交替、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开发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成果。

1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

依托学院成立的“园区-企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等校企合作平台,坚持“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理念和“以服务促合作”的校企合作思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校企全程互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完善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分理事会—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三级合作平台,构建专业“紧密合作企业—教学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三层次校企合作体系(见图1)。

图1 校企合作三级合作平台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对接和合作长效机制,修订和完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细则、专业与课程建设制度、学生实习实训制度、校企员工互兼互聘与培训制度、科研与技术服务制度、学生合作就业制度等,建设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图2)。针对合作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采取不同合作模式和内容,出台了《关于建立“紧密合作企业—教学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三层次校企合作体系的指导意见》,精准定位合作企业,在7个重点专业全面推广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紧紧抓住校企合作的根本需求,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图2 “五位一体”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框架图

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了五个双主体学院:扬子江学院、天使学院、正太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歌德电商学院。 “双主体学院”实行“双向四融合”育人,探索建立了公办高职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全面实施管理融合、产教融合、创新融合、文化融合,不断完善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机制,实现了互惠双赢。

成立了院校企合作中心,负责全院校企合作的统一指导、协调与管理。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管理网站”,为校企合作搭建网络交流和管理平台[5]。合作网站内容包括:机构职能、政策制度、工作动态、合作平台、合作企业、经验交流等。提供校企合作的相关的政策制度学习平台,发布重要的合作企业信息,及时通报校企合作信息和成果等。制(修)订一系列保障运行的制度。

各分院依托校企合作分理事会和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紧密跟踪行业企业发展,深入开展行业岗位(群)调查,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顶岗实习调查、相关院校调研等,形成专业调研报告[6]。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招生就业、人员互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构建了“人才共育、教学共管、师资共培、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2 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以学院“一统二双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统领(一统: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主线统领人才培养工作;二双:双主体共育、双基地共建;五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如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三师团队、工学交替、多岗轮岗”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四段培养、工学交替、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N”的“三段培养、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1+3+N”组建学徒制企业网络,“1”是指土建类专业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平台,“3”是以3家大型特级企业为主,正太集团、江苏一建、中建一局,“N”是N家中型建筑企业为辅,主要是“江苏永泰建造”、“锦汇集团”、“泰建集团”等)[8],护理专业的“护教融合、护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9],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多岗轮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10],酒店管理专业“三段、四联合”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

3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系列管理制度

以双主体学院的建设为抓手,在7 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各种管理制度,如《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会商制度》、《现代学徒制选拔制度》、《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协议》、《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制度》。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遴选标准》、《现代学徒制校内导师工作职责》、《优秀师傅评选细则及奖励办法》等学徒师傅和学校导师管理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充分调动了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形成了有利于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双线交互、双元协同,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良好氛围,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4 制订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是课程建设。在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制订了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工院实施方案为例见表1)[8]、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通过校企共同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等,确保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表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5 打造专兼结合的“工程型”优秀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决定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以下措施,全力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制度与机制;有计划安排教师出境培训、学位进修,紧跟专业技术前沿和职教改革前沿;多渠道安排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职教培训,培养教师先进的职教理念及职业技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激励政策,使企业兼职教师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先进的管理文化建设。

通过实施“持续双师型”工程和“大型复杂项目挂职”工程,专任教师常态化深入工程一线,深度体验企业文化,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实施“职教能力提升”工程,对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目前建立了200 人左右的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

校企合作共建大师名师名家工作室,互兼互聘、双向挂职锻炼,构建校企师资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共组课程教学团队,协同开展实际典型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促进教师与师傅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引导他们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开发实训项目和开展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建有由58 名名师和136 名企业优秀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在校内建设15个大师(名师)工作室,拥有5 名江苏省产业教授,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39名。各分院组织名师参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结对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 个教学团队获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6 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

对大量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由校企混编的双负责人教学团队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融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开发相应的项目化教材和典型案例库、微视频库、习题试题库、无纸化考评测试系统等相关教学资源。

对现代学徒制实训项目,根据“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入工作情境”的原则,校企共同开发建设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务技能”、“岗位工作技能”三个实训项目群及相应的系列实训实习教材和技能考核习题试题库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建立了“教学资源动态更新”制度,及时增加反映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教学资源的典型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7 “园校企”共建共享,打造“产学研培创赛”六位一体综合实践平台

以园校企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园区-学校-企业”深度融合,多元投入,三方合作共建共享,遵循“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共同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在专业团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邀请省内外高校、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建设方案论证,科学决策建设方案,力求综合实践平台既能满足当前专业群教学、培训、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需要,又能兼顾专业动态调整优化的需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设施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集“产品生产、实训教学、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简称“产学研培创赛”)六大功能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综合实践平台。

近三年,学院年均投入4000多万元,合计1.2亿元建成了具有“职场化、智能化、信息化、市场化”特点的“药品生产技术、智能制造、护理康复、商贸流通、信息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六大综合实践平台。平台包括综合性实验实训室131个,实验实训总面积达85485.7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036.36 万元,设备台套数15124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3万元/生。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引入行业企业资源,多元投入。借鉴企业虚拟化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搭建综合实践平台的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推进管理信息化、服务开放化,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服务能力和水平。

8 完善考核评价和监控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了各专业课程“以能力评价为目标、过程考核为手段,多元评定为方法,综合效果为定论”的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完善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立了动态、弹性、多元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信息化监控平台,形成了快速高效的质量纠偏机制。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基于校内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系统构建图

图4 基于实践教学系统的质量监控系统架构图

9 结语

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学院仅在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校企协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推进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构及管理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企“双向互动、共融共赢”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丰富“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逐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建立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平台建设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平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更新实训设备,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全面对接和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结合行业发展,不断完善课程标准,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及时增加反映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教学资源的典型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实训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