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后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护理效果评价
2021-05-12卜正丹
卜正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350005)
冠心病诊疗时多采取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等,主要是利用造影剂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位,再进行治疗,但由于造影剂具有一定的药物副作用,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后易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1-2],还需对患者施行护理干预以降低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风险。预见性护理以“预防”为核心与护理目标,其护理措施具备前瞻性和针对性,本研究针对我院部分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后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纳入,患者被随机分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3 例,女27 例;年龄40-71 岁,平均(54.79±10.42)岁。观察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39-72 岁,平均(54.46±10.61)岁。两组之间比较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伦理学原则,患者在知情情况下同意加入研究。
纳入标准:(1)确诊冠心病,具备冠动造影、冠脉介入术指征;(2)年龄≥18 岁;(3)神志清醒,可配合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精神障碍;(2)对造影剂存在过敏反应;(3)严重感染。
1.2 方 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为患者介绍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相关知识,说明需要配合的技巧,并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为护士长、责任护士,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面对面与患者进行交谈,对于患者的倾诉进行认真聆听,在聆听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分析其不良情绪出现原因,根据不良情绪出现原因对患者进行安抚、开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对患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询问患者非理性信念是否具有客观的依据,消除非理性信念,重建理性信念。(2)水化干预:在冠状动脉造影前1h,取500ml 生理盐水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并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给予患者至少1000mL 温开水分次饮用,注意对患者排尿情况进行监测。(3)饮食干预: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72h 内,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为患者选择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流质食物,尽可能清淡,禁止选择刺激性食物,并尽可能避免食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以免造成患者肾脏负担过重而致造影剂代谢速度减缓。(4)环境干预:对患者病房环境进行改善,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将室内光线调整至柔和状态,避免太阳直射;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在室内墙壁张贴温馨的宣传画,为患者创造独立的空间,安装围帘,保护患者隐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舒适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
舒适度评分[3]:选择一般舒适度量表(GCQ)评估,总分在28-112 分之间,得分与舒适程度呈正比。
不良情绪评分[4]:焦虑程度选择SAS 量表评估,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焦虑,临界值为50 分;抑郁程度采用SDS 量表评估,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抑郁,临界值为53 分。
护理满意度:选择自制调查问卷,效度为0.90,信度为0.88),总分100 分,0-59 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满意,81-100 分为很满意,总满意率=很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分析,以n(%)表示t 检验用于计量资料分析,以表示,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2 例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1 例颜面部水肿、1 例皮肤瘙痒;对照组中发生9例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3 例颜面部水肿、6例皮肤瘙痒。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在观察组中为3.33%,在对照组中为15.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GCQ 评分组内比较,护理后两组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Q 评分组间比较,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SAS 和SDS 评分组内比较,护理后两组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 和SDS 评分组间比较,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总满意率在观察组中为96.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慢性疾病,是由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而引发的心脏病变,高发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其发病率随着当前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呈增高趋势,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5]。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是临床诊治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诊疗期间需采用造影剂,以非离子型造影剂为主,造影剂进入人体后较难被肾脏吸收,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易引发迟发型过敏反应,如颜面部水肿、皮肤瘙痒等,不利于冠心病患者恢复[6-7]。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n)GCQ 评分对照组观察组60 60护理前74.52±9.08 74.86±9.17护理后85.07±10.54#96.72±11.69#*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n)SAS 评分 SDS 评分对照组观察组60 60护理前52.31±5.87 52.10±5.92护理后46.52±4.27#41.86±3.94#*护理前55.69±6.52 55.42±6.57护理后49.03±5.39#43.17±4.80#*
表3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n(%)]
以往冠脉介入诊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是对冠心病患者采取简单健康宣教、生命体征观察等措施,这些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和全面,未能针对护理问题和需求进行解决,在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护理效果不够理想。预见性护理以“预防”为目标,以“预见性”为特点,在该护理模式下,需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方案下的护理措施针对性更强,具有预见性,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因素,消灭潜在的护理隐患,避免出现护理问题。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先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再在组内根据冠脉造影及介入术患者术后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风险进行讨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其护理方案涵盖多个方面,如心理干预一方面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节心态,另一方面可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其对护理干预积极配合;水化干预、饮食干预可减轻患者肾脏负担,加快造影剂代谢,减少造影剂在体内的蓄积量;环境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舒适体验,使其放松身心。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发现:(1)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观察组3.33%低于对照组15.00%,说明预见性护理可切实减少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2)护理后,舒适度评分在观察组中高于对照组,SAS、SDS 评分在观察组中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83.33%,说明预见性护理可间接提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提升其护理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预见性护理减少了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间接提高了舒适度,避免过敏反应影响到患者心理状况,同时,在预见性护理方案中,心理护理可调整患者心理状态,饮食干预、环境干预可提高患者舒适体验,从而全面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降低造影剂迟发型过敏反应风险,促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适,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