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研究
2021-05-12葛楠楠马晓旭
葛楠楠 马晓旭
摘 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施生态振兴的助推器,有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部分。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其垃圾分类现状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垃圾分类现状南北差异较大,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由苏北到苏南呈现递增的趋势,且愿意以罚钱等惩罚措施来约束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也是由北向南呈现递增趋势。基于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为江苏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振兴;生活垃圾;分类意愿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lassified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is a boost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residents to classify domestic wast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s increasing from northern Jiangsu to southern Jiangsu, and is willing to restrict resident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by penalty and other punitive measures. it also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north to south.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nd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household waste; classification willingness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解决‘垃圾围村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全局性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农村环境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生态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之一,生态宜居是其内在要求,故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实施生态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文献综述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主要从外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以及两者的合作这三方面研究我国的农村垃圾治理[1]。一是研究外源性动力的学者强调政府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掌舵人”的角色,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贯彻落实的推动者,又是环境治理的监管者和资金的投入者,政府要跳脱出“权轻责重”的困境,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型转型为沟通式的治理模式[2]。但是现实中政府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农村的环境治理需求,这时候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弥补农村垃圾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足、主体缺位等问题,建立政府和民营投资者的合作机制[3]。二是研究内源性动力的学者认为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他们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干部身份和健康情况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为农村垃圾治理支付一定费用[4],除此以外,环境容忍度、环保意识、环境态度等对参与包括垃圾分类、垃圾支付等垃圾治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村居民在农村垃圾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研究两者合作的学者认为农村垃圾治理任务艰巨,资金成本较高,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往往不够[5]。农村垃圾治理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投入,还要依靠农村内部的村干部能力和农户的身份认同,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起到补充作用,农村内部的公众参与具有基础作用,建设一个三方共同促进的农村垃圾分类机制[6]。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内的农村垃圾治理问题一直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生态振兴的难点。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流程,农村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是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的起点,也是关键环节,但现实中,因为过多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居民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农村为例,分析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思考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差异,为促进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其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2.1 数据来源。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因为历史经济、区域特点、政策导向等,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在经济水平、产业发展、人才技术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苏南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苏中和苏北。从2017年《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正式下发,江苏省的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由于省内内部发展不平衡,三大区域在实施生态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效果也各不相同,2018年12月《江苏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指出“积极推进乡镇全域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苏南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于此,本文数据来源于2020年4~5月期间对江苏省的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农村地区的调研,通过调研共发放7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68份,其中苏南地区有效问卷有184份,苏中地区有效问卷有186份,苏北地区有效问卷为298份,总有效率为95.4%。
2.2 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如表1,男性占比41.0%,女性占比59.0%,在农村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占86.5%,符合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年龄为18岁到30岁的占比最高,为48.2%;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初中学历,占比29.9%;党员和非党员占比分别为16.2%和83.8%;受访者中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的占比最少,为28.7%;在采访对象中,有58个基层干部,占比8.7%,剩下的91.3%都是非基层干部。
3 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描述性分析
基于全省的角度,发现有64.4%的居民认为所在村的垃圾收集设备是充足的,且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所在村具备垃圾分类设备。但是全省垃圾分类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不足一半的受访者(41.3%)所在村没有开展垃圾分类,只有39%的受访者所在村进行过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总体上,受访者对当地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仅有18.3%对所在村的环境是不满意的,这可能与这几年一直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江苏省身为全国的经济大省责无旁贷。受访者中有85.3%愿意参与垃分类,有54.8%愿意为所在村垃圾分类支付一定的数额,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接意愿和间接意愿相差较大,大部分人更愿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本村的垃圾分类过程。在调查为了督促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有76.3%愿意采取奖励的方式激发其的积极性,绝大多数不愿意采取惩罚措施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表2所示。
基于江苏分区域的角度来看,根据受访者对所在村垃圾收集或者投放设备是否满足这一问题,苏南、苏中两地区“能满足”的比例远远高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有77.2%的受访者所在村是具备垃圾分类设备的,苏北仅有36.2%。是否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中,苏北地区受访者中只有16.1%所在村开始要求垃圾分类处理,苏南、苏中分别为59.8%和63.4%,远高于苏北。在环境满意度上,苏北地区的满意度较低,仅有28.9%受访者对环境是满意的。关于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区域差别不是特别大,其中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由苏北到苏南呈现递增的趋势,而且愿意以罚钱等惩罚措施来约束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也是由北向南呈现递增趋势,这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苏南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农村居民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更强烈,有更大的决心。但是受访者的直接意愿比例高于间接意愿比例,即更多的受访者愿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本村的垃圾分类过程,而不是为支持本村垃圾分类投放的实施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以分区域的视角观察,苏南、苏中的环境现状、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均好于苏北地区,垃圾分类措施的开展也比苏北地区积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基于江苏全省来看,农村地区居民垃圾分类直接参与意愿高于支付意愿,即农村居民更愿意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本村的垃圾分类过程,比如参加垃圾分类的培训和学习、日常做到垃圾分类投放、监督他人垃圾分类等”,为支持垃圾分类工作支付一定金额的意愿相较而言就比较低。
(2)基于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三地区的对比,苏南、苏中的环境现状、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均好于苏北地区,垃圾分类措施的开展也比苏北地区积极。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由苏北到苏南呈现递增的趋势,而且愿意以罚钱等惩罚措施来约束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也是由北向南呈现递增趋势。
4.2 建 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顺利推动垃圾分类,首先要保障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供应,这是农村居民有效参与垃圾分类的基础。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流程,在县、镇、村设置垃圾分类专项工作的有关机构和有关负责人,形成一条完善的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链。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合理设计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明确制定该地区垃圾分类的标准,并在回收设施上对分类标准,利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进行简要说明,形成简单而又统一的要求,便于操作和管理。
(2)强化农村居民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能力。村集体要定时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发挥公众号、自媒体和门户网站在信息传播中主渠道作用,并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可以熟练地进行垃圾分类,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农村居民是农村环境改善的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利用农村地区“乡土文化”中的地缘、血缘等特点,发展各种服务型、互助性、公益性的乡村社会自组织,将分散的小农积聚起来,拓宽农村居民的参与渠道,提高其参与能力。
(3)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市场的调节作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中,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垃圾从收集、转运到处置各个环节都处于分类状态。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同时,市场化运行及多种运营模式应提上日程,在垃圾分类处理与运输等过程中引入第三方,并建立垃圾分类后期运输、处理和服务的评价体系,便于政府对垃圾分类处理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政府通过开放投资渠道,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垃圾分类收集高效率、运营管理市场化。
5 讨 论
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经济越发达,农村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高。江苏省虽然在全国属于经济大省之一,但是内部发展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差异大,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处理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影响垃圾分类的开展,还需要制定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再进行实证分析予以确认。据目前调研发现,苏北某些农村地区垃圾处理工作任重道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平衡好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跟得上生态振兴的进程,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楚德江,陈永强. 农村垃圾治理的内源性动力及进路探究——以四川省丹棱县L村垃圾治理为例[J]. 环境保护,2020,48(20):41-45.
[2] 杨洋. 农村集体经济振兴的蕴含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农村经济,2020(9):27-33.
[3] 丁建彪. 合作治理视角下中国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J]. 行政论坛,2020,27(4):123-130.
[4] 邱成梅. 农户参与度视角下的农村垃圾治理绩效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5):37-43.
[5] 吴大磊,赵细康,石宝雅,等. 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 生态经济,2020,36(1):191-197.
[6] 李異平,曾曼薇. 城市垃圾分类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5):107-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