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由抑郁发作诱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及干预

2021-05-11黄荷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抑郁高中生

黄荷艳

〔摘要〕一位女生因抑郁发作导致严重自残行为,又担心自己的行为给老师造成麻烦,引起情绪失控。面对这一危机事件,心理教师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纠正她的不合理认知,提供支持,帮助她放下心理包袱,重建对生活的控制,促进她及时就医治疗。最终,家庭、学校和医院三方联手,该生的心理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关键词〕抑郁;自残行为;危机干预;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43-03

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高中生逐年增多。我校结合心理普查、班主任日常观察以及家长反馈、心理教师面谈评估,形成心理高危学生名单。这部分学生成为心理教师、班主任、班级心理观察员重点关注对象,学校启动应急干预机制,环环相扣,确保学生安全。最近发生在校园内的一例由抑郁发作诱发的心理危机事件,让我重新审视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及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能。情绪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意味着心理高危学生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这要求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做得更加精细,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心理教师作为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首要人选,必须积极学习心理危机事件干预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一、危机事件概况

四月份的一天,上午大课间晨跑结束,学生们陆续回到班级。这时有学生慌慌张张向班主任汇报:“微微(化名)从卫生间出来,手臂流了很多血,好像是割腕了。”恰好年级主任也在场,第一时间赶到微微班级,了解情况。微微看到主任来了,突然情绪激动,大喊大叫,场面一度失控。

随后,班主任维持秩序,安排学生将微微就近带到隔壁备课室,并紧急联系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微微不允许其他人靠近,独自坐在备课室角落的椅子上抽泣,缩成一团,披散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身体一直在不停地颤抖,像极了受惊的兔子。

班主任安排三四名学生在门口守着,等待心理教师的到来。

二、个案背景

微微,女,高二年级学生,性格安静内敛。父亲做个体经营,近期经济吃紧,但并不影响生活。母亲是家庭主妇,主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微微有一个姐姐和弟弟,年龄均相差两岁左右,她与姐姐关系良好,但姐姐在另外一所高中读高三,学习繁忙,平时很少见面;跟弟弟关系比较差,平时见面不怎么讲话。在学校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与同学们关系不远不近。在校外有一位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与这位好朋友的感情超过亲人。

微微自述,从小学五六年级一直到高中断断续续都有自残行为,在她的手臂上可以看到结了痂的伤疤。想要自杀的想法总是萦绕着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眠很差,会有幻听,白天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每天过得都很恍惚……

危机事件前两天,微微来到心理咨询室。因为该生有自残行为、自杀意图以及表现出一系列抑郁症的症状,在该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心理教师立即联系班主任,会见家长,督促家长马上带孩子就医。

后来,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微微被家长接回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并没有就医,第二天中午就返校了。而返校的第二天,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三、危机干预过程

(一)危机事件的处理

1.状态评估和环境安全确认

微微的情绪比较激动,只要有人走近,她就会条件反射般往后缩,颤抖得更厉害了,并表示反抗:“不要进来,不要进来。”

微微所在备课室安装有防护窗,室内无尖锐危险物品,只有一个出口,且有同学在门口守护,周围环境比较安全。

2.运用共情、理解、支持等心理技术建立联结

由于微微情绪激动,认知和行为受限,建立联结从初步的接触着手。

我站在门口轻声问:“微微,我是心理老师黄老师,我可以进来吗?”

微微依然像受惊的兔子,条件反射般往后缩,颤抖得更厉害了,依旧表示反抗:“不要进来,不要进来。”

我在之前的辅导中了解到,微微有时会出现不受控制的自我伤害行为,今天她在公众场合出现这种行为,可能也是因为超出了自我控制,此时的她可能也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了。

为了传达我对她的状态的理解,并尝试用我的声音慢慢將她的思绪带回到现实,我继续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并不想这个样子,你不是有意的,可能当时你自己也控制不了。”

停顿了一下,我接着说:“就我一个人进来,我不靠近你,我帮你把门关上,可以吗?不让其他人进来。”

微微不说话,也不再反抗,低着头哭出声来。

我在靠近门口的一张椅子上坐下,远远地观察微微的伤口,发现伤口没有继续流血,确认伤情不至于危及生命。

一切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关心和爱的支持。微微跑完步,又流了不少的血,再加上情绪激动和流眼泪,此时的她可能存在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的情况。我静静等待她慢慢停止哭泣,情绪稍微平和下来,然后我询问道:“我给你拿杯水喝,好吗?”微微轻轻点了点头,这是她第一次正面回应。这意味着关系的顺利建立。

3.矫正不合理认知

微微喝了几口水,情绪稍稍平静了一些。她双手握着水杯,头慢慢抬了起来。

我询问了微微的伤口情况,并向她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她说,她记忆也模糊了,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自己从厕所出来,感觉大家都在找人,也不知道在找谁,后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没一会儿,年级主任来到她身旁,才发现大家在找自己。她表述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但是自己确实麻烦到了年级主任,控制不住情绪,大吼了起来。

我问道:“你情绪激动,是因为自己麻烦到了其他人,比如说年级主任,是这样吗?”

微微点了点头。

我试探性问道:“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帮助他?”

微微点点头。

我继续追问:“那你会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吗?”

微微若有所思,然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然后,通过自我暴露的方法,让微微知道,老师曾经也会担心自己的事情麻烦到别人。这样一方面让微微知道,自己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说明她很为别人着想;另外一方面,赢得微微信任,建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和微微一起探讨,在人际关系中,给予他人关心和关爱的时候,给予者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给予别人帮助也是对被给予者价值的肯定。让微微明白,当别人对她好的时候,别人并不会把她看作麻烦或负担,逐渐解除微微的负罪感,之后她的情绪有所好转。

4.提供支持,帮助重建心理控制

微微这所以发生这种危机情况,表面看是因为自己给别人造成麻烦导致的情绪波动,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

我询问微微,如何解释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微微说,她也不清楚,有时候感觉自己的行为不受控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嚷嚷着要自己×××。我告诉微微,这些信号可能提示我们心理生病了。我们的心理跟身体是一样的,生病的时候,比如说感冒,就需要医生的帮助,如果不就医,可能很难自愈。微微反馈,她感觉很难受,很想求助医生,帮助她减轻痛苦,但微微妈妈对看心理医生有误解,认为微微的问题只要“想开点”就可以好,导致微微没有及时就医。

了解微微的内心想法和就医的阻碍后,我和微微一起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微微承诺不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其次,由我去和家长谈微微去医院心理科就诊相关事项;再次,去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回校学习,遇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及时联系心理老师,心理老师随时给予支持。

同时我告诉微微,如果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心理状况肯定会改善的。由此帮助微微树立治疗的信心。微微表示,会遵守我们的约定。

至此,微微慢慢找回了生活秩序,明白自己的危机是可以解决的。

5.與家长会谈,推动及时就诊

将微微安全交接给班主任后,我与微微的爸爸和妈妈进行了面谈。我向微微家长说明以下几点:(1)有心理疾病并不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精神病”,由此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2)及时就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关注微微居家、外出人身安全;(4)医院的诊断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以便学校及时掌握情况,做好教育管理、心理疏导工作。

微微发生的危机事件,让父母认识到时态的严重性,接受了心理教师的建议,立即带微微去专业医院就诊。

(二)上报心理危机事件

针对这次心理危机事件,我联合微微班主任,整理了她的相关心理资料,包括每学期开学时微微的心理普查结果,班主任观察和了解到的心理、行为状态,心理辅导记录,与家长的会谈内容,以及此次危机事件的信息等。随后,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德育处领导,并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方案。

(三)后续跟踪

微微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按照医嘱,服药治疗。治疗初期,微微能够按时服药,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后续存在间断服药、过量服药的情况,因此在辅导中或一般交谈中,我叮嘱她按时、定量服药的必要性,并联系家长,强化家长的监督责任。

在微微治疗期间,如果在校出现情绪波动或者班主任、科任老师观察到异常情况,心理教师随时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缓解情绪。

由于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都很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优化微微的家庭氛围,这对微微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年时间过去了,微微虽仍在治疗中,但我能明显看到她的一些积极改变。她的眼神中有了光彩,总是披散的头发束成了高马尾;看到老师,话仍然不多,但是会微笑着打招呼。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得出,微微正在慢慢好转。

四、危机事件反思

在学校心理工作中,不时会遇到需要转介到医院心理门诊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的学生,但往往由于一部分家长对心理治疗存在误解或者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如果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跟进,可能就会延误治疗,微微这个案例就存在这个问题。

此次危机事件让我认识到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心理转介工作一定要做得更细致,跟踪要更紧密,及时了解学生就医情况;其次,多方联动,时刻关注高危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最后,心理教师要增强危机干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危机事件。

在心理异常学生的转介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往往来自家长。家长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或不重视,导致学生不能够及时就医,心理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这就为心理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埋下伏笔。希望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以及学校宣传工作的深入,家长能够更加科学、客观、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助力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郏蒙蒙. 痛苦的事,我不想重来一次——复学后由心理访谈引发的一次危机事件及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8):62-63.

[2] 高雯,董成文,窦广波,等.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89-9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中山,5284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抑郁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