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视域下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1-05-11赵丹妮王清芬曾育松
赵丹妮?王清芬?曾育松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等教育亟待在小学开展。“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养分,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以疫情为教材,及时化解儿童的“安全危机”“生命困顿”,构建体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学科渗透的策略,全面提升生命韧性与力量,培植儿童的生命安全观。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传统文化;多学科渗透;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21-0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为无数人痛苦的记忆。目前国内累计病例多达数万,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更是超过一亿。疫情中众多鲜活生命的逝去,给人们带来了无尽伤痛,与此同时,也让人倏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面对这场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特殊时期举国同心,持续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正如河南省教育厅郑邦山厅长“把疫情把灾难变为教材”的讲话号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生命至上”“儿童为本”“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理念,做儿童价值观的领路人和心灵的守望者,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引导儿童塑造健康、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一、“生命至上”理念的三重意蕴
“生命至上”的理念并非无根之萍,从时间维度上看,它既天然地带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地人的探究,又饱含着近代知识分子在苦难年代对个体真正价值的思索,更蕴含着当代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发扬。
(一)古代朴素的人本理念
《周易·系辞传》中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1]。孔子对此作出诠释,指出生命的孕育乃是天地间最大的美德。《说文解字》中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老子曾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执政者行事的标准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孟子在施仁政的主张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是对人本理念最好的生发。
人本理念进一步被诠释为“人道”,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贵生、法家的利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道主义进行论述[2]。相比现代人道主义内涵,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偏于形而上,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人伦道德层面。《礼记》中曾提及“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对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进行阐述。仁义礼智信凝结的道德作为人道的核心,对现代人道主义思想有指导价值。
(二)近代尊重和发扬个体生命价值的理念
近代以来,“欧风美雨驰而东”,中国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危难之际,人的价值被重新发掘,生命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其中以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陶行知[3]基于对于生命的重视,提出以人的生命为中心,通过能动的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人生观,满足人生命成长的需求,养成完满的人格。梁漱溟作为近代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乡村运动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提出“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的主张。这一主张包含了梁漱溟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认知,以个体生命为焦点,与他人生命连接形成网络,最终共同建设以发展人生为目标的情谊化的组织。他在《述吾乡之小学教育及民众教育一文编后记》中指出:“以我之一点生命,引发开动他人之生命,齐呈活气,天地间至可贵之事,殆无逾于此者矣。”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动生命力,激发他们对于人生的热情。自爱和爱人贯穿教育和生活的始终,饱含着对国民生命的尊重与期待。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对生命主体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再塑[4]。
(三)当代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切实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自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及“以人为本”核心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明确服务于人民的根本需求、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的理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体现出国家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学校教育层面,更是应当全面贯彻,让生命重新返场,重构充满生机的教育场域。
二、“生命至上”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生命至上”是抗疫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贯彻的核心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校培养儿童安全健康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念的全人教育。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将防疫活知识、战疫先进事迹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线学习。”[6]这彰显出党和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安全教育依然存在零散化、形式化、教条化等问题,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的执行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开展形式也较为单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亟待确立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基本原则,助推相关课程活动有效开展,及时化解儿童遇到的“安全危机”和“生命困顿”问题。
(一)情境创设与情感生发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素材创造一定的背景,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继而达到既定目的的教学手段。疫情期间最凸显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生命”,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是最为基础的需要。人类自然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达成幸福生活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之安全健康,其他一切成长和发展均无从谈起。对于儿童而言,其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模拟真实情景进行体验,继而激发潜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疫情下塑造“生命至上”的理念,使用典型形象传播正能量故事,通过了解抗疫中涌现的感人故事,学习医护人员等抗疫英雄无私奉獻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于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情感的内在生发是儿童自己答疑解惑的金钥匙,能帮助儿童建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解决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问题。
(二)理念习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两种教育相结合,形成既有生命价值的取向,又有生命保护实践的教育活动[7]。从理念层面,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生命至上观念,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统合与协调人文生命和自然生命。从实践层面,生命教育是由知到行的过程。生命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知识介绍、灌输安全要求等教条化的教学阶段,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应“看见儿童的生命”,使“教育回归生活”。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教授[8]指出:“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追求成为优质的自己,是学校生命教育目的所在。”进一步讲,生命安全教育倡导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健康呵护行动和以安全教育为主线的生命关怀实践。
(三)静态体悟和动态生成相结合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9]作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事业,生命安全教育以人为根本,针对的并非是儿童的某一阶段,而是整全人生的引领。这需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体——师生能够像踏青的伙伴一样,一路走走停停,既能够不避艰险跋涉向前,有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决心,又能够驻足静静欣赏角落处开的风景,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样做,一者决定生命安全教育的长度,二者决定生命安全教育的宽度,一动一静,合乎万物生长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正需要这样变化的节奏。
三、基于“生命至上”理念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实施策略
基于“生命至上”理念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应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整体需要,结合“情境创设与情感生发相结合、理念习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静态体悟和动态生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采用“一理念三结合渗透式”统整小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一理念”是基于“生命至上”的基本理念,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文生命教育(重在生命教育)与自然生命教育(重在安全教育)的协调统一和均衡发展;“三结合”即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渗透,建构生命安全教育统整式教学体系[10]。下面以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区域生命安全教育经验为例,他们在拓展儿童生命的长、宽、高,促进儿童身心灵的全面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结合体育课程,守护生命的长度
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对于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视,灵活地将“身体教育学”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提高儿童体质的基础上,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通过自然生命在安全与健康两方面的努力,延长每个儿童的生命长度。
1.突出运动乐趣,倡导身心合一体育
健康第一,将健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根本要求。洛阳市西工区开发“爱和自由”体育课程,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生命,身心合一,完整成长。例如王城小学开展的KDL体育课堂,让儿童“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热衷于运动”。设计耐久跑趣味主题体育活动,通过“我到银行去存钱”“捕鱼游戏”“8字跳绳和计时分组跳绳小比赛”“我们都是木头人”等活动,从易到难展开,打造综合体能,尽享运动乐趣。区域体育特色活动“静心训练”,充分运用每天上午40分钟大课间的最后5分钟,全体师生在完成大运动量的热身运动、校操和自由舞蹈后,都要进行放松冥想活动,当一个人的身体得到自由解放,他就能更好地觉察到自身的生命状态,这暗合道家“内视”“虚静”的理念。
2.普及防疫知識,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疫情资源,针对预防疫情的实际措施,教会儿童正确科学的洗手方法和戴口罩等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引导儿童向新冠肺炎疫情学习,懂得敬畏生命,学会紧急避险与自我保护,注意身体保健。运用洛阳师范学院与西工区教体局联合开发的《共克时艰 健康成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生命教育》读本辅助体育教学,渗透敬畏生命的理念,提升师生疫情防控能力。如“科学锻炼 维护健康”专题,从新闻报道中武汉方舱医院的“八段锦”锻炼引导儿童懂得锻炼身体与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用《提高免疫力》《终极细胞战》等文本视频资料强化儿童对于传染病防控的认知,继而在成长训练营的环节导入日常体育运动。
(二)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拓展生命的宽度
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建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可见,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教师应学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1.帮助儿童接纳情绪,积极调整心理问题
疫情等公共危机事件的暴发,容易导致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儿童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需要协助儿童正确看待情绪,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纾解和环境适应的方法。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开发“爱的表达”课程,采用三段递进式——“给情绪命名”“允许情绪发生”“拥抱,表达爱”,使儿童能够先正视情绪,再宣泄情绪,最后平息情绪。正如西下池小学校长武伟伟所说“这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滋养,可以让他保持平静和喜悦”。
2.引导儿童传递温暖,隔绝病毒不隔绝爱
生命安全教育是有温度、有慧度的教育,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感情需要保持连接,增进沟通。让儿童居家传递温暖给一线抗疫的“战士”,满足疫情期间儿童情感上沟通与倾听的需要。疫情期间,洛阳市实验小学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给抗疫一线英雄们写一封信。在信中,孩子们表达出对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感激与敬意,把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叔叔阿姨称为“打怪兽的奥特曼”。这种情感上的“链接”带来的温暖和爱意会汇成一泓甘醇的泉水,浸润儿童人生的底色,也从深度上保障了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力实施。
(三)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生命的高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安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讨论课等形式进行专题解读,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依据抗疫素材,理解生命意义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将生命安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教师可以让儿童搜集疫情中生命安全相关的新闻热点素材,例如在疫情期间大量医务人员逆行抗疫、奋不顾身挽救生命的事例等。鼓励引导儿童运用素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相互讨论,加深对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理解,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生命价值。洛阳市西工区以“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为主题,精心设计班级主题作业,通过直接推送、自主查阅文字、视频素材,引发儿童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一名儿童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位白衣天使手持针筒对着新冠病毒,衣服正面写着“中国加油”四个大字。画的左上角是地球,右上角是一道彩虹。在旁边还写道:“希望2020年的所有不好的事全部变没,更希望2020年是健康的年,把所有病毒都变走。”朴实的愿望展示了儿童对于美好生命的期待。
2.学会珍重生命,争做世界公民
“生命至上”是将生命与健康放在首位,是对生命的珍重。强调保护生命,不仅仅只是针对人类的生命,还包括动物、植物和一切事物的生命。当前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已经紧紧联系成为一个共同整体,所以拓展国际视野、培育民族情怀、塑造世界公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校专题讨论课、班队会课、社团活动等中间融入与敬畏生命相关的主题资源,对儿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渗透,让儿童学会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關系,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洛阳市西工区小学的“讨论课”深受儿童欢迎,在新生开学伊始便开设“讨论课”,选用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元素的试听媒体资源导入。比如“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不能重来”专题,一二年级准备绘本《小种子》和《小威向前冲》,三到六年级观看视频《鹰的蜕变》和《鹬》,这些素材都展现出自然生命的可贵与持续生长。在自由讨论环节,针对读(观)后感、生命认知、生命挫折、珍惜生命等话题,让儿童展开讨论。总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实现儿童人文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四、结语
“生命至上”理念下的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在小学需要常抓不懈,时刻保持警惕,以此来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安全教育不应局限于专题讲座、技能训练等方式,应配合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开展,以学科渗透的形式,从不同层面让儿童形成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生命安全习惯。以“一理念三结合渗透式”教学策略,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生命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江畅.“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0(4):8-15.
[2]王丽珍.“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D].天津:南开大学,2014.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 梁漱溟全集(第4卷)[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董振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向.http://theory.people.com.cn,2018.
[6]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http://www.gov.cn,2020.
[7]赵丹妮. 师范生生命教育(慕课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8]刘慧.让生命回到教育的主场[J]. 人民教育,2020(7):28-31.
[9]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10]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http://wenku.baidu.com.cn,2014.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洛阳,47193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