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2021-05-11孙玮洁
科教新报 2021年12期
孙玮洁
一次,我观摩了彭老师的习作教学课《斑斓》很受启发。
彭老师的素材意识勾连了课内与课外,他由一幅图“看图写话”导入,恰是骆宾王的《咏鹅》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引出颜色的“现”,顺势彭老师让学生修改写话二次创作。接着,彭老师用萧红的名篇《火烧云》学习“状物颜色词”并创造新词,学生创造出如“葡萄紫”“雪白”“炊煙色”等新词。彭老师运用《火烧云》还有一个过渡的作用,即引导学生从语段中三个“一会儿”体味颜色的“变化”,过渡到让颜色“活”出来。
彭老师分析“杜甫《绝句》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得出“对比”的写法,运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出“渐变”的妙处。他在这一节习作课上架起了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带领学生探索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斑斓》教学结构严谨,彭老师重视习作技巧的传授:让色彩“现”出来,让色彩“多”起来,让色彩“活”出来。如何让色彩“活”出来,彭老师又教授了三个技法——对比、动化、渐变。
对于写作技巧要不要教,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各大流派的争执。有人认为,写作就是要让学生随心所欲表达,“自主”才能写出各自的独特感受。但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习作水平不高或在原地打转,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是局部的知识要素缺失。学生状物写景文章描摹不逼真,缺乏色彩画面感,对状物写景局部的“色彩”要素关注缺失,教师有必要引导关注。而在彭老师的课堂上,通过练笔写话多次展示,学生实现了从“不会”到“会”的转变。
既然通过练习写作水平会有提升,那就说明写作一定有技巧,好的写作技巧与文学并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