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与窑变控制的关系研究

2021-05-11张琬悦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洛泥料窑变

“河洛澄泥砚”以造型丰富、窑变色彩众多等广受好评,其中“窑变”控制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对“河洛澄泥砚”艺术性呈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窑变”控制与艺术性呈现的关系紧密,将两者的关系并置研究,以此希望对“河洛澄泥砚”的“窑变”达到一定的人工控制以提高其艺术性,同时也希望对其未来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取得一定的实效。

●   “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

现代“河洛澄泥砚”艺术性在多方面展现,如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河洛文化寓意、工艺美学、色彩美学等。其中主要是砚台本身的直观造型的艺术性,此外还有窑变色彩的艺术性。但由于“河洛澄泥砚”大部分是以模具翻模制作生坯塑造砚台,后期再加以阴干烧制而成,因而造型和窑变两者是互为依托,共同呈现“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

(一)造型

砚台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必然要符合三维空间的视觉要素,即点、线、面、体四种形态有机结合。“河洛澄泥砚”烧制后在材质上属于低温陶器类,由于不同于其他石质砚的质地,由于存在着对形制的发展趋于多种因素制约,因而从古至今的传统形制依然是主力军。古代工艺美术常会利用比兴的手法来塑造造型,烘托象征寓意。因而,常用龙鱼、异兽、梅兰竹菊等素材,含蓄传达艺术家情感。

但随着现代“河洛澄泥砚”对造型形制的不断探索与发展,砚的造型发展变化丰富,也逐渐将“河洛澄泥砚”从实用器具的古典造型中解放出来,朝着多元化艺术性趋势发展,其深受“河洛文化”的滋养,主要表现在以雕刻和拼贴的共同构建造型,以观赏性为导向新形制的出现。

(二)窑变色彩

“河洛澄泥砚”除去造型之美外,还有一个方面更能提升其艺术性的那就是窑变色彩了。窑变色彩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红色、橙色为主的暖色系;二是以青色、青灰色、青黑色为主的冷色系。如《荷鱼砚》是以一尾鲤鱼为主体,鱼尾与荷叶围成半圆形,鱼鳞清晰逼真,红紫的窑变色彩更让画面显得生机勃勃,整个砚面宛如一幅小品画作。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解释逐渐揭示了窑变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也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窑变并非是一种不可把握的偶然性变化,窑变工艺控制的得当直接影响砚体本身的造型、质地、实用性、艺术性。如今,制砚艺术家进行不断的尝试与人工干预,将绘画语言结合人工窑变控制工艺,以“窑变色彩”的丰富性作为创作媒介,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   “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与窑变控制的关系

《明季稗史汇编》记载:“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古人认为窑变不可控制,但如今窑变并非是一种不可把握的“天机”。因而对“河洛澄泥砚”的窑变工艺控制的研究可直接影响砚体自身的艺术性呈现。

(一)泥料对窑变的影响

窑变一般意义上说指瓷器釉料在高温作用下所形成的色彩和纹路变化,“河洛澄泥砚”的窑变独特之处就在于素烧无釉料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产生窑变色彩变化。但古人对泥料和澄泥工艺的改进并未对窑变色彩产生较大影响,均是针对砚的质地疏松,不耐储水等方面进行改进。现如今,“河洛澄泥砚”的泥料是采用黄河豫西段的块状沉积泥,且引入了制瓷工艺中的“淘洗池”与“沉淀池”,利于绢布筛箩的组合方式进行“澄泥”过滤。一般有“夹布囊”“绢囊”和“熟绢两重” 三种淘洗方法,而后再进行脱水制成含水量低的可供雕刻的泥料。脱水的泥料还会人工加入黄丹、云母成分,经过捶打揉捏达到细腻均匀。

在對泥料科学的分析帮助下,对泥料添加部分可引发色彩变化的微量元素即可对窑变色彩进行控制。产生窑变的主要原因在于陶土中的氧化铁及氧化钛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再加上燃料的碳素沉积作业下出现的各种色泽与纹理的变化。如泥料中所含的石英矿,有助于在窑变控制中减少收缩比,防止器型变形,但添加过多后却极易引起石英自身膨胀开裂。如水云母,有助燃的作用,能够增加局部烧成温度。高岭石能够提供泥料的可塑性,增加泥料的韧性,更易塑造更多艺术形象。

(二)窑炉选择对窑变的影响

窑变效果不但会随泥料不同出现变化,会随着窑炉类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早期的烧制是采取“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复时”的 “平地堆烧法”,但此法中心温度高,内外温差大,陶器烧制失败率极大。在现代大多延续中国传统窑炉,如龙窑、顺焰窑、倒焰窑、坑烧窑等,也有部分使用气窑和电窑。笔者实地调研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河洛澄泥砚”的窑炉是自行搭建起来的间歇式倒焰窑,窑室内采用耐火砖垒制架窝。砚坯装窑时根据砚坯的大小程度放置于“窝”的不同隔层之中。装填完毕后需要用砖、泥将窑门封闭,留下透火孔,而后进行为期一周的烧制过程,其主要燃料是煤,并会加装工业用温度计控制窑炉内温度,且间歇式倒焰窑可以根据所需情况灵活地改变窑炉温度和窑炉气氛,但烧制周期长依然是人工控制窑变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而现代化生产出来的电窑、气窑是通过精准的程序来精准控制窑炉内温度、气氛等变化因素,虽然降低了劳动力和对经验的要求,但就是由于精准化的控制反而使得澄泥砚烧制的成品色泽单一,不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特色,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制砚艺术家们要求对澄泥砚艺术性提高的需求,而间歇式倒焰窑可以根据所需情况灵活地改变窑炉温度和窑炉气氛。

(三)窑炉温度对窑变的影响

窑炉内的温度控制一直是人工控制窑变的重要因素,早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火与温度对于陶瓷的重要性。《南窑笔记》中记载:“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虽以上记载形容的是瓷器,但是“河洛澄泥砚”的窑变控制依然离不开火与“火候”,也就是对温度的控制。 “河洛澄泥砚”虽属于中低温烧制陶器,但与陶器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质地坚硬耐磨,有手触温润之感,这个特点是需要对温度精准把握。“河洛澄泥砚”适合使用850°左右的低温素烧,泥料中的金属元素在中温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出窑变色彩变化。在烧制过程中,往往更需要注意对烧成曲线、烧制时间、压力曲线等进行把控。

(四)窑炉气氛对窑变的影响

窑炉气氛在老师傅的口中是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的,“七死八活九翻身”,这句话意味着盛夏的七月出的作品失败率极高,夏末入秋的八月开始逐步减少次品率,九月秋高气爽的时节才真正能有好作品出炉。窑变也受窑炉气氛的因素和参数影响颇深。经笔者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所得:游离氧含量在8%—10%被称为强氧化气氛;当游离氧含量低于1%,并且一氧化碳的含量在3%—7%以下时,被称为强还原气氛。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下烧制呈现灰色倾向,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氧化气氛下冷却呈现红色倾向,在氧化气氛下烧制呈现绿色倾向。经过实地田野调查现有的方式控制窑炉气氛大多是烧窑工凭经验和观火口的眼力来调节助燃风力和燃料量及燃料种类。氧化气氛的烧制,减少燃料量,可增大助燃风力,以增加窑炉内游离氧的含量。还原气氛的烧制,可减少助燃风力,增加燃料量或选择性增加较难完全燃烧的秸秆等增加一氧化碳的含量。烧制的过程需要经历几周时间,人工控制窑炉内气氛可以有效地烧制出单色甚至于双色的窑变。

窑变色彩的机制与探索一直是“河洛澄泥砚”艺术性提高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河洛澄泥砚”产品的质量来说,外观的呈色是评判其艺术性高低的一个关键部分,而其独特的呈色又往往取决于泥料配方和工艺流程,笔者自身对理化分析方面涉猎较少,仅从“河洛澄泥砚”的艺术性呈现与人工窑变控制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但至今日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河洛澄泥砚”的窑变色彩将黄河沉泥化腐朽为神奇,科学技术与人工窑变控制工艺的结合使得“河洛澄泥砚”艺术作品碰撞出窑变的火花,這对于制砚艺术家乃至整个“澄泥砚”行业都是一种新的创新。“河洛澄泥砚”所产生的窑变现象其实是以上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泥料的选择、泥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多少、燃料的种类、燃烧完全与否、窑炉气氛中气体的变化、不同季节气体的成分以及随温度时间变化着的气体浓度与分布状况等问题在烧制过程中均会与“河洛澄泥砚”窑变控制有关系。当制砚艺术家能较好地控制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时,也就可人工控制窑变进行创作以提高艺术性。

现如今,工艺美术展览众多,“河洛澄泥砚”也收获大量关注。一方面来说,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民间美术遗存的形势大好,但另一方面,对于澄泥砚制砚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不能放在一个狭隘的视野中来看待,“河洛澄泥砚”这在近现代传承有序的民间美术遗存,正迎此东风奋力飞翔。

(作者简介:张琬悦,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沈晓筱,中国澄泥砚工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

2.胡可可,天工与人巧——钦州坭兴陶窑变的审美与工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年1期。

猜你喜欢

河洛泥料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太极三部曲Ⅲ·河洛象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