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五彩瓷
2021-05-11周凯祝碧莲
周凯 祝碧莲
本文通过对五彩瓷的起源及明清五彩瓷用彩方面的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广义上的五彩可看作两类:一为釉上五彩,它是由宋金时期的红彩、红绿彩发展而来的,金代磁州窑及定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可看作早期釉上五彩的雏形。后期,经元代釉上五彩及明早期洪武的釉上红彩最终演化而成。它在已烧成的洁白瓷胎上绘制红、黄、绿等色彩为主的釉上彩图案,再入窑经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二为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先将青花烧成,再在釉面上涂上五彩图案,二次入窑低温烧造而成。两者都是二次成型工艺。学界将五彩分为四类:青花五彩、五彩(釉上彩)、五彩(孔雀蓝彩)、五彩(无蓝彩)。关于五彩由几种彩所构成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五彩并非只是有五种颜色的彩,而是多种颜色彩之意,一般需达到三种颜色及以上,其中一色必须得是红色的矾红,玻璃白不打底,青花不勾边的就可称之为五彩。
一、明代的五彩瓷
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有一些明代五彩瓷器,现予以挑选,并介绍如下:
图1:明宣德五彩缠枝莲梅瓶。高37厘米。小口、圆肩、鼓腹下收、圈足。周身用红、绿彩在白釉上绘画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回字纹、覆莲纹、莲花缠枝纹、仰莲纹。外底露胎为砂底。
图2:明隆庆款五彩龙纹梅花口洗。直径15厘米。盘呈梅花瓣形,直口、浅腹、圈足。满身白釉,内底用红彩勾边4道,并用青花、红、黄、绿彩绘画五爪龙纹、花卉纹。
图3:明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32厘米。盘口、长颈、溜肩、扁鼓腹、圈足。颈部饰对称狮形耳。周身镂孔。白釉上用青花、红、黄、绿彩绘画图案,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寿字纹、开窗花卉纹、穿云凤凰纹。外底露胎为砂底。
图6:明崇祯五彩海水云龙盘。直径25厘米。敞口、腹内收、圈足。盘沿一圈用青花、绿彩绘画海浪纹,内底用红、绿、蓝、黑彩绘画龙纹、火珠纹、崖山海水纹。外底心上釉,写有青花款“甲戌春孟赵府制用”。
明代的五彩瓷造型古朴,以宣德青花五彩为开端,青花五彩者多,釉上五彩者少。因明代五彩中没有蓝彩,蓝彩皆以青花替之,又因其技法皆为彩料平涂没有光感而成为独特的时代烙印,素有“大明彩”之称。纵观其发展,可以分成熟期、鼎盛期、衰败期三个阶段:
成熟期(宣德至成化):宣德之后,空白期三朝由于政局动荡,还未发现五彩瓷器,成化五彩多为釉上五彩,其色泽以淡雅为主,以红、绿、黄、紫为主,没有蓝彩,线条趋于柔和,延续了宣德时期的风格,但画片由写实变为图案化,色彩也由浓艳变得淡雅,特别是绿色彩,相比宣德时期更为发黄了一些。弘治时期的五彩续成化之后,所用彩料为红、绿、黄为主。其中最为突出的产品为刻划填彩,即在胎上先刻出图案纹样,上釉时将刻好的图案部位留出,烧成后在露胎处绘彩并再次低温烧成。刻划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进入了成熟阶段。正德时期,釉上五彩产品更多,多用红、黄、绿彩,其中绿色多为翠绿,浅淡而略发黄。青花五彩产品少,但烧造质量也较高,青花色泽鲜艳,红绿彩浓重。
鼎盛期(嘉靖至万历):嘉靖时期,五彩盛极一时,所用彩料为红、黄、绿、蓝、紫等色,釉上五彩中的红色多用黄彩托红,色彩对比强烈,多用孔雀绿彩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隆庆时期,红黄绿紫等色都极为鲜艳,但没有嘉靖时期浓艳,与浓艳的青花相衬托后也显得五彩缤纷。万历时期,彩的色调对比都很强烈,较嘉靖时更加浓艳凝重,大红大绿,嘉靖时常用的孔雀绿彩则较为少用,多用釉下青花作局部图案或勾勒轮廓,早期青花色艳,中期以后则显得暗淡,较多采用开光图案及镂孔工艺为此时的一大特点,绘画技法幼稚,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却以繁密为重,纹饰中以青花双线勾勒轮廓然后填彩的其彩色常溢漫出线,致使纹饰显得粗率模糊,所画人物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小,比例失调,形象缺乏气魄,仅以色彩取胜。此外,黄釉五彩为万历时期独具,以青花纹饰为主,黄釉为底,釉上加绘红绿彩,浓重艳丽。说到万历的青花五彩,金华地区馆藏有两件;图4万历青花五彩云龙纹长方瓷盒。通高5.2、口径25.7、宽19.7厘米。瓷盒呈长方体,子母口,直腹,下附四足。盒身外壁绘八条游龙,龙身分别施绘青花与矾红彩,云朵用青花、黄、绿彩,器底为砂底,正中有一青花双框款“大明万历年制”。图5明万历青花五彩八蝶纹瓷盒。高6.1、口径22.5、宽13.8厘米。呈盒状,无盖。上部由八个正方形槅子组成,槅子上沿饰青花勾边,侧面用青花、红、黄、绿彩绘制洞石花卉纹。槅子下承一底座,底座周边一圈用青花勾边,上层用青花、红彩、绿彩绘制祥云纹,底座侧面四周则用青花、红、绿、黄彩绘制海浪纹。外底为砂底,内底心上釉,正中青花双框款“大明万历年制”。
衰败期(天启至崇祯):天启时期一般色彩鲜艳柔和,淡雅宜人,构图疏落有致,不如嘉万时期的色泽浓重,由青花与红黄绿彩组成。但有些则比嘉万时期更深重浓艳,画笔粗放,色调沉闷,红色为黑红,绿色为黑绿,随意涂抹,彩厚亦不鲜亮,同时青花色调也发黑,还有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较厚,口沿部位多刷酱色釉。崇祯时期的五彩瓷发现较少,用的彩多为紅绿黑色,且较易与清初相混淆。如图6明崇祯五彩海水云龙盘。
二、清代的五彩瓷
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有一些清代五彩瓷器,现予以挑选,并介绍如下:
图7:清顺治五彩兰石筒瓶。高38厘米。敞口、束颈、溜肩、筒腹、平底。口沿一圈刷酱釉,在白釉的器身用红、黄、绿彩绘洞石花卉纹。外底露胎为砂底。上腹刻铭文“百花齐”。
图8:清康熙五彩荷莲翠鸟笔筒。高21、直径24厘米。直口、筒腹、隔漏形底。外壁在白釉上用红、绿、黑彩绘画荷莲、翠鸟纹,画面生动详实。外底心上釉,写有青花款“大清康熙年制”。
图9:清康熙五彩花鸟棒槌瓶。高46厘米。盘口、直颈、折肩、筒腹、圈足。颈部饰一圈凸棱纹。在白釉面上用红、绿、黄、黑、蓝彩绘画精美图案,自上而下依次饰蕉叶纹、开窗花卉纹、花鸟纹、回纹。外底心刷釉,写有青花款“大清康熙年制”。
图10:清雍正五彩玉兰纹胆瓶。高26厘米。直口、溜肩、扁鼓腹、圈足。白釉上用红、绿、黑色彩绘画洞石兰花图案。外底心刷釉,写有青花款“大清康熙年制”。
清代五彩瓷的发展在明代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并且出现转折。康熙时创新出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替代了自明代以来的青花五彩,使得釉上五彩占据了主流,青花五彩则较为少见,并且后期还衍生出了粉彩、浅绛彩。纵观其发展,可以分成创新期、转变期、巩固期三个阶段:
创新期(顺治至康熙):顺治时期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绘制粗狂的纹饰,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绘朵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题有诗句。同时,在釉上五彩日渐增多,体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貌,红、黄、绿彩虽较淡,但很是鲜亮。顺治时期的五彩瓷较多地保留了明代古朴的风格,可以说是明清之间的过渡时期。进入康熙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强盛发展,此一时期创新出了釉上蓝彩、黑彩,改变了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红彩相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常用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并且多加描金彩。蓝彩深浅浓淡不一,色深者多绘山石,黑彩漆黑发亮,浓重沉着,一般用于勾勒轮廓线,也有的用于局部或片段的画片。由于在工艺上的改良,又细分出了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品种。釉上色彩更加绚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时期釉上蓝彩的发明,使得五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陶雅》有云:“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仿佛王惲,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
转变期(雍正至咸丰):继康熙之后,彩料一改前时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由繁缛变得疏朗,彩有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其中蓝彩使用较少,黑彩较多。以绿彩为例,明代因其平涂只有一种色阶,康熙时发展为浓淡两种色阶,雍正以后至少存在三种色阶,并由此逐步由传统“硬彩”转变为“软彩”粉彩。雍正时期青花五彩不多见了,釉上五彩也较少看到。仅官窑中保留了少部分五彩器型,较为单一。乾隆时五彩大多被粉彩所取代,仅极少数官窑五彩得以延续,此后五彩瓷数量与日剧减。
巩固期(同治至宣统):同治时期民窑中出现仿康熙五彩瓷,但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草率。光绪、宣统时期大量出现青花五彩瓷,这是复古或仿前朝康熙而产生的,是复古的一缕回光返照。仿康熙五彩有白地五彩及青花五彩两种,但与康熙时存在区别,前者红、黄、绿彩鲜艳,红彩表面干涩淡薄,一些也显得色暗。后者青花色调浅淡漂浮,画片层次感较少。此外,受到同期水墨画风格的影响还创新出了浅绛彩(水墨五彩)这类新的品种。
三、总结
五彩瓷是在历经前期釉上彩的发展,于明代早期成功创烧而成的彩瓷新品种。五彩瓷成熟于明宣德,鼎盛于明嘉靖、万历,其五彩施色浓丽,色彩间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清代则首推康熙五彩,其色彩的变化,用彩深浅、浓淡之间都已超越明代而达到了新的境界。清代晚期粉彩瓷的广泛流行,致使五彩暗淡,最终停烧。五彩瓷的出现改变了早期青瓷以单一的褐彩装饰为风格的特征,使瓷器发展转向了多色彩的维度,并成为明清瓷器的一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