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
2017-02-07
门神,守卫门户之神。门神是农历新年张贴在门上的一种门画,主要为了驱邪辟鬼、安宅祈福。“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经典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这一唱段,正是人们对门神的心理期待。
门神信仰源于古人的原始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在《礼记》等儒家经典的记载中,商周时期天子祈年时有祭祀门户的传统。《礼记·月令》中说:“孟秋之月……其祀门。”古人认为门户能够遮风挡雨,护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古代无论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逢年过节都要跪拜天地,祭祀门户。
但在汉代以前的典籍里,“门神”都没有具体的形象和称谓。东汉学者郑玄在为《礼记》中的丧礼作注解时首次提到“门神”一词,“释菜,礼门神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五祀》中“五祀”的排名依次为“门、户、井、灶、中霤”,门神被列为“五祀”之首,可见汉代门神信仰意识之强烈。
在汉代,出现了两位门神“大咖”,分别叫作神荼和郁垒。东汉王充《论衡》中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株巨大的桃树,枝干蜿蜒盘旋三千里,桃枝东北有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外有两个神人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黄帝听说了这个事,对两位以礼相待,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逢年过节祭祀。这种以神话故事为原型制作的避邪之物也叫桃符,汉代以来一直成为两位门神的象征物。直到五代以后,刻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演变为春联,刻画像的门神才开始独司其职。现在河南密县出土的汉墓墓门的画像上,就绘刻着神荼、郁垒的形象,二神相对而立,各执一虎,凶猛可怖。还有人认为,汉代有一个勇士是后世武将门神的滥觞。据《汉书》记载,广川惠王刘越的殿宇殿门上画有“成庆画”,颜师古作注说,成庆为“古之勇士”。不过这位勇士究竟是不是充当门神的功用,尚未得到考证。
神荼和郁垒后继之门神很多,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一对门神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莫属。这个典故记载在明人所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门神二将军》中,《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也讲过这个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得过一场怪病,夜里总梦见玄武门之变中兄弟的鬼魂前来骚扰,他夜不能寐,神形消瘦,衣带渐宽,于是召两位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来守夜站岗。神奇的是,自从两位武将开始站岗,唐太宗夜里就能高枕无忧了。但两位将军年事已高,连续熬夜谁也受不了啊。唐太宗也于心不忍,于是召来画家细细描绘两位老臣的画像,张贴在寝宫门口,鬼魂见到画像难辨真伪, 也不敢再进门骚扰了。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两位门神手中执握刀锤鞭锏等武器,怒目圆睁,孔武有力,雄赳赳气昂昂,恶魔妖鬼望之丧胆,溜之大吉,这体现了门神避邪驱鬼的基本防卫功用。众所周知,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是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两人后来被奉为门神,主要受唐代小说变文及宋元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影响。所以民间以秦、尉迟二将为门神,大概在元明之际形成。明清以后,门神画像大多是描绘这两位武将的,二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天下第一门神,一直延续到现代。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捉鬼的门神叫钟馗。相传,唐玄宗一度总梦见恶鬼缠身,有一天晚上,他梦见有个叫钟馗的书生捉住了恶鬼。这个钟馗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却因为相貌丑陋,没能通过殿试,性格刚烈的钟馗一气之下,撞死在台阶上。唐玄宗醒来后,命令吴道子把他梦中见到的钟馗画下来,贴在门上。钟馗捉鬼的传说也流传下来了。还有研究民间神仙信仰的学者指出,钟馗是一种专镇后门的门神, 贴在后门单扇门上,职责也是防范鬼魔病邪,护佑家人和财物安全。
在宋代,门神有了新成员——文官门神,其形象多为头戴纱帽,身穿朝服,手持笏板和吉物,慈眉善目,笑意盈盈。传说80岁中状元的梁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成了文官门神的形象。人们往往在宅院大门张贴镇宅辟邪的武将门神,而在堂屋等内室贴上文官门神,这在南宋著名画家李嵩的《岁朝图》里清晰可见。这时,门神又别称“门丞”,反映了当时社会上门神信仰的淡化。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讲过一个“争闲气”的故事,调侃门神是“傍人门户”者。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叫茅维的进士还写了一出杂剧叫《闹门神》,这位兄台将门神比作昏庸无能、不肯让位于新任者的老臣。进士茅维敢于对曾是儒家礼仪中祭祀对象的门神如此不敬,是人们门神信仰淡化的又一反映。于是乎,贴门神渐渐变成一种节日习俗,人们只是希望新年之际门庭旧貌换新颜。
明清以后的武将门神名目繁多,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将帅纷纷成了百姓信奉的武将门神,如孙武、庞涓、韩信、赵云、马超、岳飞、穆桂英等,有很强的随意性。清代印制的文官门神也很多,诸如赐福天官与禄星、寿星“三星”,“三星”可为人们加官进爵,祈福增寿。其中禄星作员外郎打扮,寿星则鹤发童颜,笑容可掬,手拄拐杖,一派慈祥。另外还有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天仙送子、五子登科、双喜临门等,这些门神也称祈福门神,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期许。如刘海戏金蟾,民间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认为刘海是能给人们带来钱财、子嗣的吉祥神。另外,清代南京刻印的年画将纳珍、利市两神作为门神以“迎祥纳福”,体现出民间对于财神的信仰。清代北京还出现过“托钱钟馗”的门神年画,钟馗背负钱串,手托“国宝流通”金钱,喜笑颜开,正面端坐,这一形象俗称“托钱判”。这些都说明门神信仰意识的巨大转变,从开始的被动驱鬼避邪,到如今的主动祈福纳祥,招财进宝。(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