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军:“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变革
2021-05-11李杰李叶
李杰 李叶
吴志军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志军,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博士;湖南大学与广东工业设计城联合培养博士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10项;方太、美的等企业的合作项目7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的项目“产业需求牵引的产品设计类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201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指导学生获德国红点奖、“互联网+”等国际国内竞赛奖40余项。
面对“后疫情时代”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所带来的挑战,吴志军教授认为,设计人才在专业能力方面,应该具备趋势判断和机会洞察能力,系统定义问题和解构问题、结构化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变量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数据统计生成与理解转化的能力,整合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能力。在专业基本素质方面,我认为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终身学习习惯、强烈的社会与产业责任感、拥抱变革与不确定性的勇气和自信、乐观包容的生活与工作态度、系统性与批判性思维、分享与创业精神。
《设计》: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专业有哪些教学特色?
吴志军: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现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6个本科招生专业,设计学、建筑学和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设计类(艺术学)与建筑类(工学)的两大学科类专业。
在教学方面,立足湖南区域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了以融合创新为特征、以产业价值创造为输出的设计教育能力范式。基于学院工艺融合的大设计平台,强调各专业之间的跨界合作,通过设计载体的协同融合、设计价值链的延伸整合,各个专业以人的需求层次为核心,构建以本专业核心载体设计为中心,通过与其他载体设计不同深度的交叉融合,形成自身的设计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①横向延伸产业价值链,围绕价值链构建设计创新链(设计创意→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创新链构建设计知识链与设计主干课体系,培养满足企业对产业链全流程整合创新和价值创造的人才需求。②纵向融合设计载体,整合设计知识,构建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群,支持跨领域设计的打包服务和整合创新,满足消费升级后用户对整合体验的需求。③与产业和区域社会发展结合,跨专业协同设计复杂课题,开发跨专业课程模块。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共同的主题研究和场景创造,从不同视角开展多领域协同设计。模块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领域比较优势和整合创新优势。如图1所示。
在设计教学模式方面,树立广义的课程观,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以设计任务为依托,“课程一项目一竞赛一展览-活动”五位一体,协同课内与课外,组织教学活动,在“做一学-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识与体验”融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跨专业设计团队的协同创新、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以及对学习活动本身的评价(如图2所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对产业活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将设计下乡、精准扶贫等复杂社会问题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真实社会、生活和产业问题为导向,突出社会责任与产业责任养成,以及团队协同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和沟通、协调、管理能力。2019年以来,我院师生团队先后完成设计下乡和精准扶贫设计服务项目40余项,涵盖贫困家庭厨房改造、农产品包装、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乡村形象推介等多个领域。
《设计》:疫情给学院的教与学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吴志军:疫情对我院教与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部分课堂教学改成了网络教学,面对面的设计指导和交流有所减少;(2)企业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影响较大,在2020年上半年的实习实训教学,部分通过网络替代完成,学生的现场参与度和体验感有影响;(3)校地融合设计和现场学术交流活动有所减少。
《设计》: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应对?效果如何?
吴志军:学院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1)大力发展在线教学,结合老师自主建课和共享优质在线课程,开展在线教学;并趁机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2)共享企业和社会资源开展设计实践教学。结合在线教学不受空间限制、时间灵活的特点,将企业一线设计师、企业课题、企业设计项目管理平台引入到设计教学活动中。如产品设计专业2020年毕业设计引入了thinkine项目管理平台,与设计产业园区合作开展企业课题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中,邀请了北京、广东等地的6家设计公司和制造业企业一线设计师走进网络课堂,开展校企深度结合的设计课程教学。课程按照设计任务驱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组织教学,6家企业为课程提供了11项用于设计实践实训的课题和相关资料,企业设计师和授课教师按照项目进度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师在线讲座、设计答疑,企业设计师在线参与设计流程的指导和成果的评价。在疫情防控期间,与我校驻永顺县龙潭居委会帮扶工作队在线合作,为精准扶贫地完成了红薯粉类产品的品牌策划和包装设计。
在采取的措施中,“在线共享、开放式教学”是最重要的特征,通过在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企业资源和地方社会资源的,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在远程沟通交流能力、多维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疫情给您带来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吳志军:疫情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对问题本质的思考。面对大量从未遇到过的不确定性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就设计教育而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社会和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社会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设计的本质是协调关系?创造价值?还是促进或引导消费?而教育,或者说设计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过去我们认为学校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课堂授课、模型室中的训练,都在受到重大冲击,都需要思考和重新定义它的功能和范式。
《设计》:在“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吴志军:疫情加速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百年未遇之大变革,在“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就是变革。疫情影响和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先进的多学科知识爆炸式增长和传播,不仅加速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也加速了设计教育的质量革命,要求设计教育响应新发展需要,从量的增长向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从理论上讲,疫情和新科技革命对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基础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组织模式与学习范式、设计实践平台与师资队伍、设计教育的治理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都需要重新定义和重构。同时,对高校设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设计人才的综合性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社会经济和人们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我们设计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我们国家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最大规模的消费人群和设计教育群体,产业发展正在从过去对西方国家的模仿,向并跑、引领型发展转型,这些为我们设计教育的变革从需求和供给两端都提供了百年未遇的机遇。湖南科技大学的设计教育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瞄准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产业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正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教、校地深度融合为抓手,沿着“创新教育范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协同建设实践平台和师资”的逻辑路径,持续系统开展。
《设计》:如果将“后疫情时代”看作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您认为专业设计人才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哪些素质和能力凸显出重要性?
吴志军: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认为专业设计人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1)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跨界性和开放性。很多新的设计问题涉及大量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群体和产业领域(如大健康领域等),在引领型发展阶段,前面没有成功案例参照,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可能性和陷阱,对设计师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需要具备更加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从关注产品创新到聚焦产业创新、社会创新和多维价值创造。单独的形态或功能创新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设计师需要关注需求定义、机会洞察、技术与功能原型创新、场景构建、供应链整合、商业模式与服务规划等全产业链创新。从聚焦创新点转向聚焦创新链和创新生态系统,对专业设计人才的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设计组织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3)需要具备更加专业化的领域知识。每个设计的产业领域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任何领域的原始创新都需要长期专注和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如何在了解普遍化知识的同时选择和专注于领域知识,是设计师面临的决策。
面对新的挑战,我认为设计人才在专业能力方面,应该具备趋势判断和机会洞察能力,系统定义问题和解构问题、结构化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变量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数据统计生成与理解转化的能力,整合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能力。在专业基本素质方面,我认为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终身学习习惯、强烈的社会与产业责任感、拥抱变革与不确定性的勇气和自信、乐观包容的生活与工作态度、系统性与批判性思维、分享与创业精神。
《设计》:请给“后疫情时代”的设计学子提一些建议。
吴志军:在“后疫情时代”,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催生了一个百年未遇的最好的设计新时代,我国完备的产业和供应链体系、正在升级的庞大消费群体、正在兴起的大健康、綠色环保等跨界产业,为设计学子创造了最好的机缘际遇,铺上了最厚实的创新土壤。设计学子们应该肩负起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责任,按照专业设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满怀热情和信心,深入生活、社会和产业,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