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之春”内在的风景

2021-05-11林楠李叶

设计 2021年8期
关键词:设计老师

林楠 李叶

3月18日,“设计之春”第二届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于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开幕。本届“设计之春”以“温故知新,守正创新”为主题,与第四十七届中国家博会(广州)“设计引领、内外循环、全链协同”的定位相呼应。在众多设计展览及展会中,CIFF设计之春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邀请海外大牌,也舍弃古典门类,而是专注于展示中国当代原创设计。

今年CIFF设计之春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在规模上翻了一番,场馆扩大至2万平方米,参展商也逾80家。展会的水准更上一层楼,但愿景始终如一:为中国原创设计提供展示平台,发起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让本土的品牌、设计师、作品获得国际的尊重和认可。

2021年3月18日至21日举办的“设计之春”第二届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以“温故知新,守正创新”为主题,与第四十七届中国家博会(广州)“设计引领、内外循环、全链协同”的定位相呼应,再次奏响中国设计的最强音。

本届展览面积高达二万多平方米,由強大的策展团队:温浩、侯正光、宋涛、吴滨、毛继鸿、刘峰、任小勇、童岚、任鸿飞、赵云、黄国栋、江柏明、张启、屠隽立携手打造,邀请八十多家中国原创家居设计品牌、数百位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各界精英共同参与,使“设计之春”成为中国领导性的设计盛会,同时也成为国内权威的原创设计新品发布平台和重要的设计思想交流中心。

2021年“设计之春”第二届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系列论坛主题为:内在的风景。由朗道设计学院创始人童岚女士担任论坛总策划。为期3天的论坛聚焦中国原创设计,构建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议题结构,发掘行业观察的独特视角,探讨中国设计与商业深度结合的创新践行,作为设计之春展览物质世界的镜相,展现中国设计与制造理想、思想与观点交融的内在风景。

论坛以“集”为脉络,由集思、集意、集物、集商、集群版块组成,分别代表专业、文化、生活、商业、社会五个与设计相关的视角,并采用多重结构进行内容配置,连接未来与传统、研究与实践、本土与国际、专家与新锐。推动设计研究进入中国设计与制造的全价值流程,倡导人性经济与可持续性制造。

“设计之春”设计大奖在去年“温故奖”、“知新奖”两项设计专业大奖的基础上,延续本届设计之春论坛的新内容和方向,增加了“可持续制造奖”和“商业创新奖”两项大奖。

获得本届“温故奖”的品牌是“传习”。“温故奖”针对设计维度,旨在发掘和表彰在品牌理念、设计研究、材料工艺等方向,注重传统文化理念的研究传承和当代性表达,并在产品制造和品牌傳播中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设计师和品牌;获得本届“知新奖”的品牌是“吱音”。“知新奖”针对设计维度,旨在发掘并表彰在品牌理念、设计研究、材料、工艺等方向,注重未来和新趋势的研究和洞察,并在品牌传播与产品制造中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设计师和品牌;获得本届“可持续制造奖”的品牌是“本土创造”。“可持续制造奖”针对产业维度,旨在发掘并表彰从组织愿景和行动、文化理念、产品研发、工艺流程、生产制造等方向上,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探索的企业和品牌;获得本届“商业创新奖”的团队是“三人行”。“商业创新奖”针对商业维度,旨在发掘并表彰在消费者洞察、品牌传播、服务体验、商业模式、平台搭建等方向上具有突破性思考与创新的企业和品牌。

“设计之春”年度大奖的设置立足于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不断完善设计体系、理念构建及评价标准,为共同创造一个健康、良性、可持续的设计与制造生态贡献力量。

《设计》:如何理解“内在的风景”?

童岚:“内在的风景”是设计之春在展览视觉呈现之外的内向系统,是精神和思想的世界。自然里的风景是有复杂性、生态性、系统性的,我们希望设计之春的论坛也能有这样的特质,使设计之春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国原创设计产品的平台,也可以一个可以进行持续深度思想交流和输出观点的平台。

《设计》:为何要打造中国原创设计的联盟和平台?

童岚: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好的设计发展需要从研究到创造,从制造到市场,完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就需要集合更多具有共同价值理念和专业能力的人,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平台,一个更完善的设计之春。我们希望内在的风景不仅仅是一次设计之春的论坛,不是点状的、短期的,而是一个有方向性、指向性、长效性的事件。

《设计》:专业、生活、商业、文化、社会5个视角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童岚:设计之春的目的,不只是培养设计品牌,而是打造中国原创设计的生态,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设计产生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养分,和专业结构的形态。基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多维度思考,从生活、消费、市场、社会、环境的角度,提炼出了这些视角。

《设计》:您希望论坛最终产生怎样的效果?

童岚:希望论坛可以引起关注,生成话题,经过交流,输出观点。把我们长期在产业里面的觉察转化成讨论后的观念,让这些观念真正进入产业实践。

《设计》:请您介绍下今年的奖项设置。

童岚:去年的“温故奖”和“知新奖”依旧保留,“温故奖”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DNA并从传统里做当代的诠释和创新。“知新奖”是关注未来、关注年轻的创新设计。在这两项设计专业大奖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商业创新奖”、“可持续制造奖”,从设计之外的产业维度进行评审。

设计之春探讨的是中国原创设计,如果没有把原创设计的制造和推向市场这两个步骤做好,原创设计的持续发展将会艰难。因此我们专门策划和增加了针对原创设计制造和品牌升级迭代的奖项。“可持续制造奖”指向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它考虑了制造方面的不同角度,从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还有针对市场的可持续性。“商业创新奖”将原创设计和产业升级及消费者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原创设计对产业和市场的影响,这也是发展原创设计的最终方向,让设计提升产业的价值,进入市场,回归消费者的生活。

评委会有来自学术背景、产业背景、媒体背景的专家。获奖品牌的思考会在专业领域有更好的传播,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喜爱度,也能够促进行业内其它品牌相关方向的切磋与发展。

《设计》:对这次论坛的效果满意吗?

童岚:在有限的时间、人力、预算下,整体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我们也在论坛结束后梳理了未来可提升的空间和方向。在整个过程中,論坛得到了所有策展人、参展品牌、设计师、媒体各方面的支持,每次遇到困难都能神奇地解决。由于设计之春的参与人员都很认同设计之春的价值理念,合作过程中彼此就有能量的共振。大家互相支持鼓励,团队的协作与配合,媒体和嘉宾支持都非常好。如果明年时间更充裕些,相信可以做得更好。

研·语|六大设计院校导师作品交流

2021年,“设计之春”第二届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系列论坛主题为:内在的风景。系列论坛由朗道设计学院创始人童岚女士担任论坛总策划,聚焦中国原创设计,构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议题结构,发掘行业观察的独特视角,探讨中国设计与商业深度结合的创新践行,作为设计之春展览物质世界的镜相,展现中国设计与制造理想、思想与观点交融的内在风景。其中,“研·语|六大设计院校导师作品交流”论坛由《设计》杂志与设计之春联合主办,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历战、中央美术学院高扬、鲁迅美术学院张克非、清华美术学院吴昊宇与主持人宋涛共同探讨高校设计教与学,以及对设计未来的思考。

高等教育院校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制造业、服务业升级的发动引擎,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试验场所。设计是一种能力,它将隐性信息组织成合理的系统;设计也是一种价值,它把前瞻的观念落实到市场的闭环;设计更是一种行动,它扎实创造,让社会生活迈进康庄大道。

设计类高校的教师兼具教师与设计师双重身份,无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高校对于设计始终有一份坚守。作为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还要研究与实践,市场亟须高水平的设计师,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地方,教书育人责无旁贷;高校是设计的策源地,新的思想、新的方向、新领域孕育生长。因此,作为设计类专业高校的从业者,不但要培养学生,培养未来设计师,为行业输送优秀的后备力量;也要服务社会,将设计成果,教学成果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品;高校更要研究、探索,作为学术机构没有盈利的压力,较少市场的干扰,为学科做基础研究,为产业做前沿探索是基本的职责,因此,在这里可以追寻设计的本源,探究设计的未来,探索设计的可能性,设计之前的设计以及设计之后的设计,使设计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

“研”高校教师们的状态,不断思辨、不倦手创,不苟细节就是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与设计“生”的日常写照;“语”成果和主张,本次展览汇聚全国六所顶尖院校的代表教师作品,他们的作品是对产品艺术界的思考、教学练习的写照,同时也是教师所在地文化的语汇表达。他们的作品既极富张力,也满满浸润学术涵养。他们在教学中的实践,在实践中教学,不停歇的研创脚步让他们的“精气神”成为创新人才师承的“原动力”。

宋涛:大家好!今天论坛邀请到三位老师,首先请于老师开始。

于历战:高校好像天然和商业有点距离,和商业过于接近的时候,反而会被人质疑,但矛盾的是我们的学生最终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最终要进入企业,要服务于普通大众,又都必须进入到商业社会里面。老师在这里的角色就很有意思,到底是拒绝商业或者是拥抱商业?这是我们一直游离的两个领域。

大家从这次高校教师展览里可以看出来,既有研究性的、材料性的、探索性的,也有很实用的,功能性很强的,和市场结合度很好的,正体现了高校应该有的面貌,高校实际上也是社会、市场的竞争反映。所以这次有机会参加这个展览,也是向社会各界的回报和展示。

高扬:其实高校和市场一直没有断过,和广州展的渊源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专业刚成立的时候就参加了广州展。但是那时候参加广州展,大家(把家具)当成艺术品来看,我们和企业之间、观众之间能够交流的并不多。但是从今天设计之春高校的整体亮相,你会发现设计的脚步走得实在是快,以前这种差距,大家一看好像真的是从认知、从各方面来讲,都不是一个语境下的东西,但是现在教师呈现的面貌感觉和周围是蛮融洽的。我觉得这里面有好处,也有我们高校教师值得思考的部分,一方面我们作品,我们要影响市场;但重要的是通过我们作品教授未来的设计师,给我们学生做什么样的引导,我觉得对高校来说有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讲,虽然高校和现实之间有一定差距,正是这些差距让我们的学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商业之中,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使命不在于今天呈现什么样的效果,更在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我觉得设计之春提供这个舞台,让学生、老师和市场能够互动起来。我觉得我们尽到一半培养人的责任,同样,企业也承担培养人另外一部分责任,有可能我们春天真的会到来。

张克非:大家下午好!刚才两位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个心愿。因为我们在大学里面从事教育很多年了,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对学生更是有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有责任为社会输送人才,老师在大学里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究竟走出校门意味着什么?社会对大学的期许是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大学扩招以后,学校承载的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势必造成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老师所教的东西有所转向,在衔接上出现了很多差异。在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毕业以后到社会上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这几个老师都是从事设计教育的,都是在各大美术学院,美术学院里面从事设计教育,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长处,也非常清楚知道我们的短板是什么?设计和纯艺术是有差异的,就时代的发展而说,艺术和设计的界限实际上越来越模糊,但这里面概念毕竟还是有差别。设计是有科技在里面,有不完全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完全表达精神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来说设计是产品,就这次博览会里面展陈的家居产品,只是设计里面的一部分。家居产品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究竟如何掌握这样的技能,老师又具备什么样的指导才能,这是值得讨论而且是很重要的问题。

这次主办方给我们几个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大学之间的交流,然后和市场进行对接、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希望这样的论坛在这样的场面越多越好。也希望我们能为这个行业尽一些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这是我这次带来的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下,还有我创作的体验和大家分享。我的作品系列里面有一个给自己的定位,你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這里面有八个字“顺物自然,传承经典”。主要是以“自然为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产品的精髓。重点给大家看这个作品,然后我再给大家讲解。

这是我带来的一把椅子,主要是从这几个角度,左边草图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创作思想是来源于我对蝴蝶自然生物的理解,把这种具象的东西抽象化,提炼它最美的线条,然后用在我的家具上,这个草图是从开始蝴蝶翅膀的形状演变抽象提炼以后形成的效果,这是实物照片,材料是金属材料,表面涂装依然用做旧的工艺,模仿天然的腐蚀感,有时间打磨的效果。这是另外一个作品叫圆曲椅,这是构成品牌的组合,学过设计的人,可能对构成有个理解,构成讲究的是点线面,这是体,体座位靠背和底座,我们把线穿起来,这个线就是一个构架,支撑了这个体,把线和体结合在一起,结合做旧的功能,通过形式感完成做旧的设计。拍摄的角度也是体现线和面的关系。

这是吧椅和吧桌,这张照片和前面桌椅是有区别了,最后这张图是在实物做出来以后,经过消费者反馈,经过自己的使用,又做成静物优化。从开始构思草图的想法逐渐具体化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和圆曲椅指导思想是一样的,就是用几何的块,集中几何块用线穿起来,用线穿起来以后形成一个框架结构,在产品当中找到构成的规律。这就是几种颜色搭配的设计。

这是我这次带来的另外一个作品,叫贝壳椅,从草图上可以看出我的思路贯穿过程,我是从贝壳的形态上找到灵感,然后将贝壳的东西和休闲椅的功能形态结合起来,个人体会,这种设计难点就在于你对这些自然生态的美如何解读,然后你如何将这些具象的东西抽象化,提炼里面最有价值的语言,适合你表达的语言,还要把它的使用功能结合好,这是创作最烧脑的过程。

最后介绍一下锦雀椅,这是正在工厂做的东西,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最后完成,实物还在制作过程当中,我让大家看一下我的创作思路,我是从锦雀生物的形态里面找到我要的语言。

我们对自然生物的理解,大家看到都是一目了然,它颜色的漂亮、形态的完美,因为那是上帝设计的,我是最尊崇的老师是大自然,我会提取它的东西,我会加入自己的感受,然后把它变成这样的一个作品。这是体现餐厅的一角。锦雀椅又延伸一款户外家具,变成全金属的,这是几个角度的图,给大家展示一下。

宋涛:感谢克非的分享,大家看到克非老师的创作就知道这个老师的风格和教学的方式,可能每个老师的方式都不太一样。

周洪涛:作为学校来说,高校的老师要进行创作,但是学校里面老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学,我们的教学成果在这给各位汇报一下,作为学校来说,它不像设计公司、企业、设计机构有盈利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必须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然后支撑个体的发展,而在学校里面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为设计探索本源的东西、基础性的东西,所以在学校里面也有可能做一些没用的设计。

克非老师刚才展示了非常棒的个人作品,在这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清华美院平时在教学方面的成果,我们在做什么?

作为家具来说,它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家具首先要研究人,尤其是要研究人的行为,现代家具都是满足各种人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总是有很多初学设计的人说现在家具已经很丰富了,我们还需不需要做设计,还怎么样做设计,或者做什么样的设计,实际上所有的设计都来自人的行为,我们作为高校来说,为了使家具的形态、体验更为丰富,就从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这是其中的一个点,像人的微动作、微行为。

基本的原理是这样的,在心理学里面有很多人的细微动作和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应用于人的心理治疗或者是其他领域。行为学在福尔摩斯侦探案可以看到,仔细观察你的行为、举止、穿戴就能判断出你的职业,你有什么样的背景,在现代行为学里面都有这种研究。我们同样把这个研究方法移植到设计里面,学生通过各种观察、调研发现人有各种的行为动作,这些行为动作有的时候可能人自己都不察觉的,即使做这个行为,人坐下来以后,人的膝盖、四肢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些动作有些是下意识的,由于身体不适产生的,我经过我们调研发现,人即使在很正式的场合、很端正的坐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马上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丰富状态。

这是人正常生理特点,因为人就是一个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动的,很少能保持绝对静止,而且人的各种生理特点都是满足各种动作产生的。我们学生观察到这些方面以后,能不能被认证,是不是人真的有这种变化和需求,从脚步的动作,刚才看到手部动作、座椅前挺,证明人确实肢体有这个需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我们研究都是有道理的,能够得出很精确的数据,因为和人体内脏的关系,和躯干角度的关系。

我们做了一个装置,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家具,它是试验装置,激发人的微动作、微行为。这件家具正部靠背是极不舒服的背后类似于软包的东西,人坐的时候很少靠在靠背上,可能靠在扶手上,人的肢体会把玩手里的一些东西,手放在靠背的后面做一些小动作,有些是作为人个体来说可能自己不自知的一些行为,学生做出这些装置以后,把它放在公共场所里面,架上摄像头,上面有很多能够满足个体肢体小动作这些装置,会不会按照学生设定进行把玩,从而得知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哪些动作是人们常做的,这些微动作、微行为有可能融入设计里面,为设计师提供一些基础研究、基础数据、基础理论支撑。

有些人坐的时候会把上臂伸开,搭在旁边人的靠背上,有肢体伸张的习惯,有些手搭在前面某些位置,所以做了一些可以搭手的位置,放在公共场所,创造出这些微动作的可能性,研究人是否有这些微动作、微行为。

这是在地铁里或者休息场所,尤其是在汽车里面,车的座位旁边有一些挂衣服的地方,人坐的时候没有任何安全威胁,地铁里面吊环,本来握一个能够保持身体稳定,有时候人会握两个,起到两个胳膊的平衡。这是向前挺、向后挺的座椅,为什么人坐的时候需要向前挺、向后挺,有些成熟产品里面会把人的微动作、微行为融入设计里面。有时候人坐着的时候喜欢抖腿,它可以做到像弹钢琴一样可以抖腿,这都是探索人的行为特点。

这些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和数据都可以用到设计里面,使家具体验更丰富,当然还有人的行为对家具形态会有影响,反过来家具的形态会不会对人有影响,我们这里也会进行相应的研究,学生设计了这么一组设计。这个家具看起来几何化很强,类似办公或者相对比较严肃场合使用的家具,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有一定的制约,人的行为不能过于放肆或者过于的休闲,休闲类的家具可以让人的行为很放松,这就是家具对人的影响。

根据研究成果得出的一些设计,当然还有一些在现代大学生或者年轻人里面有社交恐惧症,由于从小对着屏幕,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现代社会又不得不进行人与人交往,学生设计出来满足人围避心理的座位,在公共场所如果想和人接触,就面对别人,如果想自己工作学习可以转过来,屏风转到自己前面,这是我们在大学里面做家具设计研究的时候做的一些内容。

在学校里面有一类设計是实用的设计,因为学生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但是还有一部分在高校里面,高校里面承担着许多企业和工厂不具有的一个职责,而且也是必须有的一个职责,就是基础性的研究和前沿性的研究,在高校里面过于商业的设计,有时候反而会被质疑,高校里面更应该做的是基础性的,设计之前的设计,设计的本源是什么,设计之后的设计,前瞻性、概念性的设计是什么,我们一直纠结到底我们在做什么。

纳税人的钱或者众多企业给高校赞助,不是让高校盈利的,是让高校做出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产业,更多探索性、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做的有一部分就是这种概念性的设计、探索性的设计或者实验性的设计,很多市场上企业里面质疑有用吗?实际上价值就在于它的无用,因为无用才产生了后续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发展,因为在高校里面没有商业性压力,学生们只有在这个阶段才有可能天马行空去想、天马行空地去做,有些有用的东西确实也要做,刚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实际东西会很快掌握到,但是设计方法或者更广范围的思考是在高校里面进行的,这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宋涛:谢谢老师,当老师确实不容易,它是特别综合的学科。吴昊宇是中国陶艺界非常知名的年轻艺术家。

吴吴宇:首先感谢宋涛老师的邀请,实际上我是从事陶艺创作已经很多年了,算起来应该快20年了,因为我的身份原来我是没有学习陶艺,我是学习设计,我在从事陶瓷的教学、创作,哪怕是我们有一个小小品牌的设计,十几年来我有点心得,今天我没有准备PPT,快速浏览我的两个小小画册。

这是2013年具备个人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陶艺在生活当中可能很多人都会看到,可能因为我原来学设计的部分,我一直在想陶艺如何进入整个空间里面,是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对于传播方式上是有一个很大的概念,陶瓷应该是随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这是我新时期系列的作品,纸张和石头反差特别大的两种材质,很好奇在很小的时候自己能够看到石头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用很轻的纸张做了一个结合,实际上里面是空的,它是一个花器,通过这样的想法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哪怕是器物和石头之间产生的对比,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学生问到老师以后我们出去做写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问题。

陶艺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慢慢有些兴起,前几年很多人停留在陶吧的概念里面,因为清华大学陶瓷艺术系每年只招10个学生,这些都是百里挑一的学生,而且他们很希望把陶瓷带到和设计有关,我的学生经常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听一些关于设计的东西,前面很有幸请到宋涛老师给我们学生作简单的分享,他们能获益非常多。

在这个时代里面,学生的要求对每个老师产生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振动,老师需要更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是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大概过了一下,这个作品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从2013年到现在一直在做,包括我们会推出一些铜的方式,不仅仅是陶瓷的表达。

这个系列是叫《邂逅》,当时我在研究潜意识的创作,人不思考的状态下得到的一种结果,这个系列作品现在在《新生活》里面展示了7件作品。这是我另外一个系列的作品,叫《生长》,用线的一种方式产生的作品,这是一个装置。

下面我大概简短介绍一下,我后面还有一个关于陶瓷手工器物的制作,也是我们工作室小的品牌。

宋涛:高扬你负责召集的这6个院校,每个院校的风格和老师的状态都不一样,你觉得这次展览对你有什么重要的收获或者老师之间的交流有什么心得?

高扬:我觉得这次展览主要是以艺术院校为主,有四大美院。同时,清华已经变成综合性大学的美院,还有同济大学,我觉得这两个院校和美院又代表一个不同的方向,但是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等于是在一起都融到当代设计之中,因为对于艺术院校来讲,有可能以前对于视觉、艺术强调得过重,但是产品上又不是纯艺术或视觉化的产品,对于理工科综合大学类的,有可能以前是偏产品类的,但是现在包括同济创意或者清华美院,结合的特征特别明显。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其实大家都在走一个路线或一个方向,而且这个展览呈现比较丰富,既有偏概念性的,也有偏实际和市场对接的。无论哪个层面其实都和市场对话起到引领的作用,现实商业里面有可能对品质、造型包括应用很多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不单纯把它当作纯商业产品来看待,我觉得这个也是高校教师、设计师能带给企业品牌的一些新的东西。

同时,高校老师也愿意和品牌、工厂学习,我们把更多的工艺、经验或者是消费者的目的和我们概念融合在一起,这是行业的发展,不是设计的发展,也不是工厂的发展,是整个未来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

宋涛:我这两年感触挺深的就是同济大学对材料的研究、对未来的发展,把它变成产品化或者实际接轨变得越来越弱,每个学校的方向完全不一样。克非老师这几年几乎都在生产第一线,最直接的实现,所有出来的产品就是能落地的,我觉得每个学校自己的方向真不是太一样,但我觉得结果还是一样的,无非是培养出更好的人才,要么实战性,要么是思考型的,克非老师,你说说你带学生的感受。

张克非:因为从事设计教育年头比较长,所以对特别了解,知道自己欠缺什么,也知道需要给自己补充什么,所以在整个教学生涯和经历里面,前期的时候还是注重基础培养,很多年上这样的课包括三大构成课、人机工程学课和设計基础的东西,对人思维的培养、美学基础的培养,总是停留在一个概念里,大学里面天生就有这个环境,教学体系和定位就是这个方向。

很多年下来以后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可能也是源自好奇心,我们臆想了很多东西,我们概念了很多东西,我们能不能往前迈一步,我们能不能实践一些东西,然后实现它,把你的概念市场化,把你的产品市场化,把你的设计市场化。但是这个东西只能亲为、身体力行,以前由于教学的总体安排,受条件限制,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和企业对接的这种频率非常低,对接的条件特别有限。所以就造成了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状态,我就从我自身的努力,我试图尝试改变它,所以我就带着我的研究生走向市场、走向企业,和企业尝试项目,为企业做产品研发设计,当然开始这个道路是很坎坷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理解我这样设定一个方向意味着什么,我自己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做一件事情必须尝试它,必须有行动,像耐克广告语:just do it。

想太多没有用,必须做才行,差不多十年前,三年一届研究生就走向社会了,再有学生进来,再到学生实践,开始是很困难的,后来有一些通路了,当然由于国家的产业特征,大部分家具的制造业都是在广东,而我们学校包括学生地理位置是在北方,无论是气候、饮食还是其他条件包括我和学生都很不适应。所以开始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我们吃住在工厂里,也很艰苦,学设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不愿意去工厂,成天穿着工作服在车间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从教学的角度,不能回避你要面临的问题,你必须了解工艺,必须真正地和好的师傅、技师、工程师打成一片,和他们学到整个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是怎样完成的流程,这样对学生包括我在内,对一个产品是从概念、图纸,如何落地生产出来,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我觉得这才是一个设计师所应该有的经历,他的体验是完整的,从他的思想到实践,再对他的思想进行新的升华,这是新的帮助。

这几年下来我的收获还是蛮大的,对设计的认识,我觉得可能是从原来单方面变成多维度,由于接触的企业时间长了,也特别知道市场是什么、企业是什么,一个产品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经验以后,我特别坚信我这条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虽然很艰苦、很艰辛,实际上这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猜你喜欢

设计老师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老师,节日快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