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设计之春”设计大奖

2021-05-11

设计 2021年8期
关键词:设计

知新奖

吱音:“微观的治愈”

原创家居设计品牌“ziinlife吱音”亮相广州家博会“设计之春”展区,完成了2021年全国线下首秀。吱音本次参展主题为“微观的治愈Healings Through Uncertainty”,希望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设计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在不确定性的当下传递可治愈的正向能量。

本次展会吱音带来了“隐形的建筑”系列,旗下灯具品牌“ziinlight吱音有光”也推出新品“光的微景观”系列。同时现场还有一个特别呈现的项目,吱音“城市的文化微观”单品福舟椅首次亮相,现场与观者们讲述福州的龙舟文化,探讨设计与在地性文化的关系。

整个展位以美术馆的概念为策展出发点,用设计扮演策展的沟通语言,深度切入“城市文化”“收纳空间”“光,作为情感介质”等话题,探讨设计能力本身在解决问题之外,还能为城市、个体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情感链接。四个截然不同的艺术方盒,涵盖陈设艺术、建筑装置、互动灯光体验,邀请观众充分感受光影变幻,并以轻松开放的会客厅作为整个观展的结尾。整体上,展厅营造出理性克制的力量感与浪漫感性的轻盈感,试图打造一次意想不到的观展体验。最终,吱音希冀呈现一个开放的参与平台和以设计为核心的探讨机制。

城市的文化微观:福舟椅

每座城市都具备反映自身独特文化的载体,比如龙舟文化之于福州,吱音尝试将在地性文化,通过一把椅子来呈现,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微观缩影,用简而含趣的设计语言,向一座城市致意,把文化融入生活日常。

福舟椅以福州龙舟为设计原型,整体造型采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兼具东西方设计美学,在结构上,将福州龙舟的龙头形式抽象化,提取出椅子的扶手、坐面及靠背之间的形式关系。设计师对椅子的尺度反复推敲,使其在符合人机工学理论的基础上更加舒适。

“隐形的建筑”系列

家具之于物品,犹如建筑之于人。

物品被放入家具的仪式感宛如我们步入“城市收纳盒”一般的楼宇、住所。房子是城市的肌理、表皮,而家具便是生长于房子内部的“隐形建筑”,且兼备了收纳和被收纳物的双重角色。人与物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被打破,设计师试以一种独特的共情力,来考量家具给予被收纳物的空间尺度、呼吸感;审视家具作为“建筑内的建筑”所应有的形象,秩序和多变之间的美,及与人之间的全新互动。这一系列共有密斯柜,直岛柜,马赛柜,洞见柜,第五大道·床,5件新品,主题统一,但又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解读。仔细观展会发现,“隐形的建筑”群体中,还点缀着一些微缩的人物模型,他们如奔走于不同角落的你我。这个小彩蛋正是吱音式幽默,致敬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密斯柜

借鉴非承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由结构推导出形式。用内嵌式纵横交织的隔板支撑起了整个柜子的结构。“外墙”为玻璃材质,玻璃移门重叠之后形成不同透感,增加了整体的层次感,塑造整体的通透感。底部突出的梁既符合整体的形式,又满足了支撑滑轨的功能。一柜多用,兼具鞋柜与展示收藏柜的功能。

“光的微景观”系列

光的触发还有哪些可能?

该系列打破了工业产品与装置艺术之间的界限,通过重构不同感官之间的关联,以多种触发方式完成光的“诞生”仪式。现场观者将沉浸于“光之雨”,“雨中彩虹”,“天晴微风”三个不同场景,参与一场光影实验“表演”。

儿时山野间的彩虹,旧电影院的放映机,斑驳灵动的树影,光所承载的记忆以“微剧场”的形式重现,设计师深知自然艺术的慰藉之力,希望把这些偶发的自然片段成为常驻空间里的风景。

处处是边界的现代生活空间,精致的文明成果包裹下,人们对自然事物:光,时间的钝感日渐厚重。疫情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切,也让内心对“居于此而不止于此”的渴望,跃然而出。

这是一次技术与设计融合的实验,将看似不相关的要素重新编排,在虚实交叠的场域里,邀请每一个人“入场”共创。用光,把风景搬回到日常生活里。

光影放映机

疫情期间,人们很容易因长期处于同一个空间,而无法再像往常那样真实且自然感知时间的流动。基于此,吱音以设计为媒介,希冀提出一个全新的实验性产品——光影放映机,制造不受时空制约,可随时随地再现的“动态光影”。

吱音的设计,常常关注被忽视的日常。

通过精准调控光与镜面的距离关系,约束光线的存在、反射与形状,达到理想的效果。模拟60年代手摇放映机的工作原理,在形如灯筒的圆柱造型主体里,用内嵌的凸透镜加强光束的聚光效果。方形的出光通道,使光束的形状得到合理控制。灯具的主体前置两块大小不一的压纹镜片,承载放映的“光学”作用,加强折射。这里,“声音视觉化”被巧妙实现了——当有外力触动风铃,透过灯筒投射出的黄昏般的光影在交叠折射后开始变幻,暗示“风来了”。

光,除了是空间的塑造者、定义者、展示者,更是情感的传递介质。人们对其最渴望的时刻,往往是身处黑暗或囿于室内之时。“彩虹制造机”与“光影放映机”都是基于这个思考而触发的设计实验。

一系列自然而然又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看似是毫不相關事物之间链接,实则用工业设计的手法造就一个富于情感温度的艺术装置,重新定义光影、空间、个体与时间的关系。

这也是继2020年推出概念款卫生集合包——丼囊Handy Capsule之后,吱音再次将目光投射到大家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以纯粹的光线实验,用人文主义的视角带给每一位亲历者与在场者情感共振。希望在不确定的当下,大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忘投身自然,寻求智慧启迪与情感慰藉。

流光灯

设计这款灯的契机是2021年"设计之春"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的“三人行”项目,吱音合作的琪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其中一条产品线为软灯带灯饰,吱音根据这个工艺的特性进行创新再设计。

将现有的灯带与传统编制技法相结合,用4根软灯带编织出麻花状的形态,灯带通过红外线感应,能单独调节亮暗与冷暖,四个方向的触发功能,分别对应不同灯管的明暗。当人在某一个方向靠近灯带时,与之对应的灯管便会单独亮起;当人离开时,灯带渐暗。“雨林”般的空间里陈列多只感应灯带,穿梭其中,便能体验光的呼吸交互,光的流动溢彩。

彩虹制造机

彩虹制造机旨在探讨产品设计和装置艺术的平衡点,试图将大自然的浪漫与诗意引入生活。

作品由灯体和植物装置两部分组成,使用者只需对植物装置喷洒水雾,即可触发开关,使灯体投射出一道彩虹,通过调节灯体亦可决定彩虹投射的位置及尺寸。通过给植物洒水这个无意识的常规动作,创造一道崭新的彩虹,借助设计将两项貌似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连接,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灯光体验。以改变了的触发体验来探讨光的情感传递功能。

使用者既是彩虹的观者又是再创造者,巧妙地模糊了使用与观赏的界限。这也是彩虹制造机“制造”概念的起源——制造不相关事物的关联,并使之产生意想不到的意义。

在愈发智能化的时代,人类的干预与制造,如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并激发观者也能同时参与,成为这些可能的创造者。

温故奖

传习:“连续记忆与梦想”

“传习”于2012年由设计师彭文晖创建于北京,延续中国传统家具的人文精神,导入现代设计的理性、功能和美学,建构系统的当代语言。融和古今东西的形意与结构,平衡手作的温度与机械的标准,成就高品质的精细木作。结合经典、模块、趣味,造就一器多种组合用途的解决方案。追求内敛平和的人文家居场景,探索当代中国式生活美学。

8椅

顾名思义,“8椅”是“传习”成长到第8年的时候设计的一张吧椅,它是餐厨中吧台前的高坐椅。设计这张椅子的时候正赶上疫情。疫情让很多的事物在几个月内全都停顿下来,人们都必须呆在家里。对于传习来讲也可说是一种幸运,能够在8年不间断的累积过程中突然有了停顿的时间,便有了空隙的时间去反思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同时的把中国传统家具和西方现代设计的认知集结在一起不受任何风格形式约束的一次尝试,就设计出来了8椅。

表面上不再追求传统的形意或者现代的简约,但是这些特征又都隐藏在8椅的结构中。它更象是一件木构的动态雕塑,成为家庭当中飞扬灵动的一张椅子。我们把结构做为我们家具外化的形式,不刻意在器物上去做过多装饰,而是把结构的大小比例和细节作为我们的装饰。

这把椅子是我们把这些认知在当时做了一次最好的呈现。

六合柜

六合柜由四个柜体和两组抽屉组成,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可以满足不同喜好的组合应用。模块化的六合柜,多种组合方式,可高可矮,可对称可不同,茶柜、餐边柜、书柜随心所欲。

蒙德里安柜

在设计这款书架的时候,设计师希望在保持传统人文意趣的同时,获得更多使用功能的变化。最终我们用解构的手法把传统书柜上的抽屉、柜门、背板、侧板相互分离。再通过活榫连接的方式使它们重新有机的构置在一起。这样就完成了一组在每个家庭中,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自由组合的模块化书柜。我们给这个外观由点、线、面构成的书柜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蒙德里安柜”。因为它的特征非常像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硬边抽象画,因此而取的名字。

可变的组合形式能够获得更多使用感受,有机的配合家庭里的使用需要。这样的结构设计同时还带来了趣味性的体验,使用过程中总会伴有新的组合发现。

可持续制造奖

本土创造:“从创造到不造”

本土创造成立于2011年,作为一个极具实验性、探索性,无界限、跨界多产独立设计品牌,从事产品创新研发和设计。我们致力于以设计为基本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更多可能,让不同的材质回归它的本质,还原它的独特肌理,成为符合日常生活需求的产品。

根源上向内行走,贴近本土文化,回归需求本质;形式上纯粹干净,去掉一切多余,被称为“国际”的设计,其实是对功能本质的还原,对自由形式的追求。

在形式与功能背后,则是一份万物平等的“关怀”——构建事物的一切原材料,一切工艺,一切文化,无所谓贵贱和高低,乃至于没有废物和珍宝,用心处,泥土和钻石的价值相等;向世界的每一种索取都应该珍惜,没有高不高级,只有合不合适,不管是一株草,一抔土,恰当的设计,焕发其光彩精神。

不造BUZAO,作为年轻、叛逆的代表以及一种精神表征,于2017年推出,是先锋性、实验性设计品牌本土创造的一个分支。2019年推出同名限量设计工作室Studio Buzao。

不造BUZAO,专注于不设限的实验,意图摆脱人为的创作,通过对物质的探索表达自我;通过放大既存的物质,揭示、增强物质固有的属性,让物质引导设计。品牌名“BUZAO”在中文中亦解释为“不知道”,这反映其对设计实验的原驱动力:在未知的材料和工艺试验中,通常会有不可预见的结果。

试图打破产品属性与艺术属性之间的定义,将艺术创作的不确定性引入产品设计当中。不创造任何定义,承认一切物質已存在而不可创造,将物质特质抽离、属性瓦解,进入物质自我,用设计手段与人产生关系,关系纽带是一盏灯、一件家具,或是无意义的摆设。与其说制造一件产品,不如说是制造一种反应,具有诗意的反应。

不造BUZAO的物质材质路径从火山岩、大理石,至工业材料的玻璃与不锈钢,铸铝等等,在不造BUZAO的概念里不区分传统的、天然的、人造的,都是已存在之列。物质材料属性不在不造BUZAO的考虑范围,不造BUZAO在意物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或非常态的艺术性特质,最终完成符合物质特质的设计。

名为不造,作为品牌独立,是对过去固有经验的反叛,不造其意就是不创造。不造,是自我、真实、不受时代束缚的人共通特质。

晕是光的弯曲变频,如虚幻的日,不可企及中晃映,瞬间直抵眼前。晕是色弧的渐变弥散,边缘到平面到体块,薄雾般的匀质中朦胧渐隐。色谱冷热两极向内晕化叠加,在蒙砂矩形与折面的序列重复中,形成交叠迷濛的光晕。与二向色玻璃多重复合,内折面强化光的多角度反射效果,叠加出近乎虹弧般的色彩渐变。光源角度与凝视位置不断变化,在纤弱细腻的光晕表象中析出一抹虚焦渐变的炫光,在硬直的结构中流动。

在“晕Halo”系列中,光与凝视的主体由此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一个感知的机制,在追逐光的凝视中,不可见在可见中获得求证,不可确定在既定中被解放。设计师尝试将不同光学表现力的玻璃进行多重复合创新,以此触发一种多维度的光学感受。这恰恰暗合了不造BUZAO在设计中的原驱动力:“在意想之外的材料和工艺实验中,得出不可预见的结果。”每一次新发现,都会创造出一个不断进化的作品。

跟随“晕HALO”系列首批展陈家具,不造BUZAO希望将该系列更好的融入家居空间,推出“晕HALO”2.0系列,包括挂镜、茶几、挂衣镜、落地灯、台灯,以小体量的设计为主,试图更融洽地参与日常。“晕HALO”系列1.0中,设计师针对光的多维变幻,进行了光晕的物理路径模拟。而2.0则尝试讨论日常中的存在与感知。

产品作为空间的元素,参与空间构筑中的疏离与联系,产品的自我角色在这之中得到体现。以功能物件的角色进入日常的“晕HALO”,变幻的角度与光线,制造不确定感知,模糊日常生活中功能物件的存在状态,并最终实现异化日常。感知日常的力量也在于将自我角色从日常中剥离,才会感受到日常的意义。

结构的线索

物质之间因存在相似的属性而互相有机地依附共存,构建为可实现的三维单元结构。

控切割技术,承载了大理石水刀拼花的图形组合自由度与不锈钢得以勾勒出任意精密形状的愿景。基本像素单元在此作为采样隐喻的统领性符号,描绘了一副互联网时代语境殖民化的叙事性景观。

大理石以其神圣的象征性,被幽默的形式展示为包罗万象的自然面貌,与弯折为体块的二维钢板幻化做超现实的插画,无惧于空间,主宰场所的焦点话语权。

遥远而相似的客观条件因此灵活控制着大理石与不锈钢共同的可视要素,它们自我模仿,距离不攻自破,交织为共振律动。这些虚实关联的隐性形象拼贴状态,意味着为设计意识提供了物质之上超脱科学的庇护所。

“结构的线索”重新阐述不造BUZAO材质系统内的大理石及不锈钢,关于材质个性差异中脱颖而出的切割工艺,“遥远的相似性”将成为唯一的线索,揭示产品如何背离现实观念建立数字化的景象。

“结构的线索”系列推出原始的不锈钢本色及细致的粉末喷涂蓝色两种色系配制呈现,以不同的情绪气场联结环境。

商业创新奖

“三人行”

“三人行”是以设计为驱动,促进产业创造力为宗旨,探索设计、制造和品牌之间的共生关系,2021年开始,聚焦灯具产业......

此次的三人行设计展是由侯正光先生和和华艺广场丁瑜女士发起,由设计师任鸿飞和设计师赵云策展集结了华艺广场内6家最具创新态度的灯具品牌以及包括策展人在内9位优秀的产品和空间领域设计师第一次以灯具产业的角度介入原创设计,直面产业转型的现状,围绕“逆光”为主题,历时半年的考察、创作、研发、生产,诞生出13个系列30多件原创灯具作品。

QIU|艾摩灯

编织灯

通过异质同构的手法,将面料经纬编织工艺与LED柔性灯带相结合,编织成发光的灯毯。LED具有有丰富和细腻的色温表现力,选择不同色温的灯带,通过巧妙的编织组合方式带来丰富的视觉变化。

凹镜灯

凹面镜具有聚集光线的物理属性,根据不同的觀看位置,反射形成倒立、放大或缩小的像。将玻璃表面电镀感光层,利用凹面镜的光学特性,通过光线明暗的变化,以及不同的位置创造出光,影,像之间的微妙关系。

林宇贤|贝纳沃

炙是精美细致且具有现代工业化的系列灯具,并且实现有机与自然主义的想法,于功能上设计可堆叠与分层的模块化灯具,使用玻璃独特的肌理与金属色彩,在开启灯光时会产生令人着迷的绚彩效果,而关闭时会产生独特的镜面波纹效果。

Paper系列为镜面不锈钢抛光灯具,是为了追寻平面与光影的交互关系,透过光的扩散、反射与散射的方式,把影子变成可触摸与延展的物体,并且把灯具作为雕塑品一样的呈现。在未开启灯光时,借由自然光的照射也能随时表现出其特色与光影,成为空间生活中的永久性角色。

刘知礼|精颖

穴居系列之火焰印象——壁灯及顶灯

在墙面投射出均匀明亮的无实体圆形灯体,如记忆里最抽象模糊的火光轮廓。多档调光配合烛光模式——火苗意向更完整,照明空间更具生机。同系列顶灯极度扁平化,以适应现代公寓层高。

穴居系列之火把——移动式灯具

2020年,疫情开启新穴居时代。该灯具通过原始火光联想,给予人们希望和光明。壁灯和台灯均设磁吸底座,方便拿取,以满足不同照明需求。多档调光兼具烛光模式,交互更加真实生动。

任鸿飞|ING+

图腾系列

光对人们来说除了照明之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设计师试图塑造一个光的“图腾柱”从最基本的柱状发光体出发,加上颇具神秘感的灰色锤纹灯罩,达到视觉上的舒适度和光效上的层次感,由两种基本单元可以演变出十多种单体组合吊灯和台灯及落地灯的变化。

萨日娜|艾摩灯

礼物系列

如同被华丽的包装包裹后的礼物,当打开的瞬间感受光带来的惊喜。光线的变化使层叠的玻璃产生如气泡一样的幻影。

周宸宸|精颖

象形灯

GLYPH灯用灵动的线条勾勒出令人充满想象力的轮廓形态。如同现代符号般简约抽象的姿态里融入了东方古老文字的神秘气息,曲直交汇之间串联起了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优雅精致的现代生活。轻巧的体量让GLYPH灯可以在空间中灵活地挪转布置,结合极具形式美感的线条,展现出均衡的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

朱晖|琪豪之家

流光灯

4根灯带以传统编制技法,编织成麻花状,且能单独调节明暗与冷暖。融入红外感应技术,使灯带具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触发功能,呈现“编织”的动态过程,制造光在灯管上流动的感官体验。

张玮|W.LUXURY

星空

星光是自然界最美最浪漫最让人神往的光,希望能将这种光带入到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用双层球面设计,将光源藏于两个球面之间,星星点点的光透过小孔射出,再被无数水晶折射,传到人们眼中的将像仲夏夜空般的星光璀璨。

马提尼

灯体用了经典的锥形鸡尾酒杯,用水晶亚克力营造出清透的酒体,杯酒边缘用不规则的细碎水晶,勾勒一圈“盐霜”,灯光亮起,仿佛一杯精心调制马提尼鸡尾酒。

赵云|ING+

叶灯

由一根发光的圆柱状灯管和两侧薄薄的两片有着优美弧线的黄铜片构成的叶灯,不仅可以轻盈而优雅地独立呈现,而且可以通过横向连接叶片,或纵向连接灯杆而变幻出无限组合,可以是发光的屏风,也可以是闪耀的立方体,甚至是......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