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资本、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2021-05-11鲁啸军张昕然
鲁啸军 张昕然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同时也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以148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对信息化资本、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技术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化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资本; 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绩效; 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064-07
一、引言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后,降低了企业通讯和协调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将企业信息化作为改进企业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手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希望通过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资本、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研究过程和结果都不尽相同。为此,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信息化资本为自变量,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研究企业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時又在模型中加入技术创新能力变量,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在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本文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投资绩效的最大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些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
随着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投资效果。国内外学者针对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研究认为研究结论可大致分为两类:“IT生产率悖论”和“IT增值论”。Solow & Roach于1987年首次提出“IT生产率悖论”,即在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时,并没有发现生产率和绩效的提高。此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投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Menon et al.[1]研究了100家医院的财务数据,得出提高企业信息化资本会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Beccalli[2]研究了737家欧洲公司1993—2000年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绩效产生相反的效果。孙晓琳等[3]以27家IT类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赵泉午等[4]运用Panel数据分析等方法对44家零售业公司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施ERP对企业业绩水平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扩展,研究方法的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IT增值论”。Andersen[5]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资本的提高,促进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提升企业绩效。Ross et al.[6]通过对信息化投资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得出信息化资本对生产率有积极作用。杨茜[7]基于我国45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信息技术投资对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王凡林等[8]发现信息技术投资会提升企业绩效并且IT治理在二者之间起到调节效应。弓鹏波[9]选取制造业266家上市公司2008—201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先是促进业务流程的改进,进而影响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信息化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
关于信息化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较为一致,认为信息化资本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信息化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Tambe et al.[10]指出,信息技术拓宽了企业获取外来知识的途径,增强了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管理,从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张亚坤等[11]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信息化对企业创新产生的深刻影响。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对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些学者针对于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研究。付睿臣等[1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信息化对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对创新能力存在间接效应的结论。杜伟锦等[13]利用浙江省9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产品设计信息化和创新绩效呈正相关,而采购、营销、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信息化对创新绩效没有影响。于晓冬[14]针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运用1996—2015年的行业数据,建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证明了信息化是推动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郭燕青等[15]选择2007—2016年我国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同时,一些学者针对信息化对区域创新影响进行研究。储伊力等[16]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构建阶层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信息化对技术创新影响明显,而中部地区信息化并未对技术创新有显著作用。惠宁等[17]利用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了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水平的溢出效应。张波[18]采用200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技术水平越高。蒋含明[19]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利用1997—2016年的数据,从知识溢出角度得出信息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提高。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信息化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三)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一定的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Murphy et al.[20]通过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越高,企业绩效越好。单春霞等[21]选择2013—2015年深市中小板581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企业成长性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刘胜楠等[22]以2 956家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正向作用,并且高管持股和董事会会议强度正向调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H3: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信息化资本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又会提高企业绩效。信息化资本可以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
H4:技术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二者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择沪深两市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剔除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选取了2013—2018年148家上市公司888个观测值。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为了减少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对变量进行1%分位数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企业绩效,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高,则代表企业资金回报率高。
2.解释变量
根据以往研究方法,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化设备占总资产的比重衡量信息化资本(Its)。
3.中介变量
选取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数量、技术创新投入强度、技术创新产出三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Inf)的综合指数。
(1)技术创新能力指标选取。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中,衡量的指标和方法较多,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并不能全面展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采取综合指标评价法,参考于婷婷[23]的方法,选取表1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KMO和Bartlett的检验。使用因子分析需要确定收集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因子提取,即原有变量是否相关,这里将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出KMO值为0.730,大于0.5表明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Bartlett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6 308.175,概率p值接近零。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3)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因子,根据表2可以看出,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分别为3.725、1.598、1.372,分别解释原有8个变量总方差的46.564%、19.970%、17.144%。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3.678%,因此保留前三个因子即可。
(4)因子的命名。表3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从表中明显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变量研发费用和技术人员人数上有较大载荷,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与技术创新投入数量有关,故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数量。第二个公共因子在变量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技术人员人数占比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这两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第三个因子在本年度专利数、本年度每百人专利数、前一年度专利数和前一年度每百人专利数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
(5)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F1=0.265X1+0.258X2-0.010X3-
0.022X4+0.260X5-0.020X6+0.260X7-
0.018X8
F2=-0.052X1-0.082X2-0.077X3+
0.049X4+0.046X5+0.561X6+0.048X7+
0.559X8
F3=0.022X1+0.079X2+0.590X3+
0.580X4-0.067X5-0.016X6-0.065X7-
0.015X8
为了进一步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技术创新投入数量、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以及技术创新产出这三个公因子以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之比作为权重来加权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函数如下:
F=0.552F1+0.233F2+0.215F3
4.控制变量
基于已有文献的常见做法,选择公司规模(Size)、公司年限(Age)、股权集中度(Con)、资产负债率(Lev)以及总资产周转率(Ttc)为控制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4。
(三)模型設定
借鉴温忠麟等[2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在信息化资本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构建模型如下:
Roe=α1Its+α2Size+α3Age+α4Con+α5Lev+α6Ttc+ε (1)
Inf=β1Its+β2Size+β3Age+β4Con+β5Lev+β6Ttc+ε (2)
Roe=γ1Its+γ2Inf+γ3Size+γ4Age+γ5Con+γ6Lev+γ7Ttc+ε (3)
检验步骤为:(1)检验系数α1,如果α1不显著,企业绩效(Roe)与信息化资本(Its)相关不显著,应该停止对中介效应的分析;如果显著则进行第二步。(2)检验系数β1和γ2,如果上述两个系数都显著,说明技术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5可以看出,企業绩效的均值为0.0638,最小值为-0.6737,最大值为0.6853,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正,但不同企业的绩效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的均值为37 716 830,最小值仅为224 845,最大值高达1 800 376 580,差别较大,说明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信息化资本的均值为0.022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3和0.2594,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化资本分布不均衡。关于控制变量,公司年限(Age)等控制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较大,说明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二)相关性分析
表6列示了模型中变量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可以得出信息化资本(Its)和企业绩效(Roe)显著正相关,说明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息化资本(Its)与技术创新能力(Inf)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说明信息化资本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Inf)与企业绩效(Roe)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发挥中介效应还要进行进一步探究。关于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股权集中度(Con)和总资产周转率(Ttc)与企业绩效(Roe)正相关,初步说明公司规模越大、股权越集中、总资产周转越快,企业绩效就越好。资产负债率(Lev)和企业绩效(Roe)呈负相关,符合一般经济规律。
(三)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信息化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7所示。
模型1反映的是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化资本通过了检验,与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绩效随着信息化资本的增大而提升,验证了H1。模型2是信息化资本对中介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相关系数大于0,说明信息化资本正向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2得到了验证。模型3是信息化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越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验证了H3。首先,根据模型1信息化资本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满足了中介效应的首要条件;然后模型2信息化资本的系数以及模型3技术创新能力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信息化资本可以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来提升企业的绩效,H4得到了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代替净资产收益率(Roe)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采用企业绩效的新指标后发现,虽然系数大小发生了变化,变量的显著性与前文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信息化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前文结论无实质性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以2013—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究信息化资本如何通过影响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信息化资本的增加将提高企业绩效。信息化能够降低供应商成本、设备成本。同时降低企业通讯和协调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信息化资本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企业业绩,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中介效应。信息化将改变知识的呈现和交流方式,信息化资本的提高可以使创新者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比较轻松地获取外部知识。同时提高了沟通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会让企业取得技术上的优势,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树立竞争优势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和超额报酬,提升企业业绩。(3)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化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持续地发展。
企业应该重视在信息化和产品创新上的投资。(1)信息化资本高的企业,绩效明显高于信息化资本低的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提高,因此企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投资,注重对信息技术设备硬件及软件的购置。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及时完善信息化设备,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效应。(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为了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企业应该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并且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应该通过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加入。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并采取各种措施,例如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
关于政府方面,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提高信息化资本的同时,又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1)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是有充足的资金,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政府或地方基金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创业,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扶持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促进双方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为提升企业绩效打下坚实基础。(2)政府应该完善创新制度并且鼓励企业研发创新。首先,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应该加强创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研发成果给予保护,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部门可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通过减税政策使企业在研发方面有更多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措施,奖励具有相对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企业,充分调动并发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MENON N M,LEE B.Cost control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by IT investment and regulation changes:evidence from the healthcare indust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0,30(2):153-169.
[2] BECCALLI E.Does IT investment improve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urop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7):2205-2230.
[3] 孫晓琳,邢一亭,王刊良.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IT类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0,28(3):397-404.
[4] 赵泉午,刘婷婷.零售业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52-58.
[5] ANDERSEN T J.Information technology,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setting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0(2):101-119.
[6] ROSS A,ERNSTBERGER K.Benchmarking the IT productivity paradox: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04,44(1):30-42.
[7] 杨茜.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改善[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 王凡林,张瑜.信息化投资、IT治理与公司绩效提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21):17-22.
[9] 弓鹏波.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 TAMBE,PRASANNA,HITT,et al.The productiv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new evidence from it labor data[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2,23(3):599-617.
[11] 张亚坤,向刚.信息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作用机制探析[J].中国商贸,2011(35):84-85.
[12] 付睿臣,刘洋.基于信息能力的企业信息化对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3):85-88.
[13] 杜伟锦,宋颖,杨伟,等.“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1):6-11.
[14] 于晓冬.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5] 郭燕青,李海铭.信息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1):104-108.
[16] 储伊力,储节旺.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7):61-65,30.
[17] 惠宁,刘鑫鑫.信息化对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6):94-103.
[18] 张波.中国信息化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9] 蒋含明.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信息化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1):34-42.
[20] MURPHY P E,SCHLEGELMILCH B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topic se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0):1807-1813.
[21] 单春霞,仲伟周,张林鑫.中小板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企业成长性、员工受教育程度为调节变量[J].经济问题,2017(10):66-73.
[22] 刘胜楠,杨世忠.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管持股和董事会会议强度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2019(33):43-46,61.
[23] 于婷婷.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