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合并不孕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与辅助生殖效果
2021-05-11余盛楠段丽娜
余盛楠 吴 宏 段丽娜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226500)
据报道,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伴有不孕症[1-2]。研究发现作为叶酸代谢关节关键的相关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具有基因多态性[3-4]。有研究证明女性复发性流产以及不孕不育均与MTHFR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甚至对生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5-6]。近年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广泛用于不孕症治疗,但关于MTHFR基因多态性与EMT合并不孕患者采用IVF-ET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报道鲜见。本研究选择本院行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IVF-ET治疗效果的可能关系,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检查、腹腔镜确诊,临床分期III-IV期EMT实施IVF-ET治疗107例为观察组,年龄(28.3±3.1)岁(25~41岁);因因单纯输卵管问题造成不孕行IVF-ET 109例为对照组,年龄(28.1±2.8)岁(23~4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输卵管积水;②因男方因素引起不孕;③存在卵巢囊肿剥除术史者;④近6个月内有免疫治疗、细胞毒性药物使用史。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基因多态性检测
均采集入组对象空腹静脉血抗凝,采用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全基因组,应用荧光PCR技术,探针与DNA模板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确认基因型,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治疗方案
采用黄体中期长方案降调节,14~18 d达到要求(雌二醇≤183.5 pmol/L,卵泡刺激素≤5IU/L,促黄体生成素≤5IU/L,子宫内膜厚度≤5mm,阴道超声显示卵泡直径均≤10 mm),给予促性腺激素,同时采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根据激素浓度适当调整给药方案,当出现至少3个优势卵泡直径≥18 mm后肌内注射5000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6 h后取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13~4或2枚胚胎进行全胚冷冻或移植。移植结束2周后监测患者血hCG值,检测阳性者在移植35 日后实施阴道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妊娠。
1.4 观察指标
① MTHFR基因多态性,统计两组MTHER基因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和纯合突变型(TT)例数;②临床指标,分别计算两组优质胚胎率、受精率、种植率、卵裂率以及妊娠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MTHFR677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
观察组MTHFR677位点CC患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CT和TT患者的比例高于观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MTHFR677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例(%)]
2.2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患者IVF-ET临床指标比较
在观察组中,各基因型组患者行IVF-ET时Gn天数、种植率和妊娠率均未见差异(P>0.05)。Gn用量TT基因型组高于CT及CC基因型组,MⅡ期受精率、卵数、优质胚胎率均低于CT及CC基因型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患者IVF-ET临床指标比较
2.3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
观察组TT基因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CC和CT基因型患者(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价格结果,全球范围内有15%的育龄夫妇不能生育[7]。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不孕不育和遗传因素相关性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其中相关叶酸代谢基因的多态性逐渐被临床发现。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与叶酸代谢过程中的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密切[8]。但亦有研究显示MTHFR基因多态性与女性不孕不育无明显相关性[9]。IVF-ET技术是近年治疗不孕不育最有效手段[10-11]。因此本研究选择IVF-ET治疗的EMT和单纯输卵管因素致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患者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MTHFR677位点CC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CT、TT患者比例高于观察对照组。提示MTHF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MT导致的不孕不育有关,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有限,确切结论有待扩大样本再分析。分析MTHFR多态性与治疗效果关系表明,观察组IVF-ET技术治疗时,较CT、CC基因型患者而言TT基因型患者Gn用量高,MⅡ期受精率、卵数以及优质胚胎率更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更低,表明发生TT突变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不佳。分析原因可能是MTHFR作为影响叶酸代谢的关键酶,发生碱基突变后会造成该基因相关酶催化反应障碍,影响叶酸产生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聚集和DNA低甲基化,而高水平的Hcy是诱发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研究[12-13]显示高水平的Hcy是诱发血栓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对胚胎的毒性也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此外,妊娠期孕妇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高风险血栓进一步增加了血栓概率,最终导致流产。国外学者研究[14]表明,自然流产患者MTHFR的基因多态性与蜕膜血栓及绒毛间间隙血栓形成有相关性,TT携带者发生蜕膜血栓及绒毛间间隙血栓几率大大增加,增加流产发生风险。
综合上述分析,MTHFR基因TT突变的EMT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且极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临床治疗时应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