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在急诊腹部外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11郭登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外伤体温

郭登芳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 医院急诊科,福建福州 350000

腹部组织柔软,内部含有多个脏器组织,一旦出现外伤,可能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甚至有生命危险[1]。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护理干预,提高急救质量,挽救患者生命。损伤控制理论指的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整体出发,优先处理出血问题,做好感染预防控制护理,改善患者内环境,稳定身体机能,再开展后续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2]。本研究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0 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腹部外伤患者88 例,简述损伤控制理论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挽救患者生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急诊救治的急性腹部外伤患者88 例,以双盲法分组,对照组44 例,男28 例,女16 例,年龄23 ~78 岁,平均(49.6±1.4)岁。病程0.5 ~12 h,平均(4.5±0.3) h。其中15 例患者因撞击致伤,18 例患者因坠落致伤,5 例患者因挤压致伤,6 例患者属开放性损伤。观察组44 例,男29 例,女15 例,年龄24 ~77 岁,平均(49.5±1.5)岁。病程0.6 ~13 h,平均(4.6±0.5) h。其中16 例患者因撞击致伤,17 例患者因坠落致伤,6 例患者因挤压致伤,5 例患者属开放性损伤。纳入标准:①均为急性腹部外伤;②均同意参与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抵触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首先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快速确认患者的意识情况和基本生理指标,包括瞳孔反射、语言应答、呼吸频率、脉搏、血压等。如患者存在呼吸抑制、休克等情况,则需快速采取气囊式人工通气,并给予抗休克药物,建立静脉通路的同时对外部创伤进行包扎和止血。在经由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需实时监测各类生理指标,并预先通知医院到达的时间。在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转入急救科室,并经会诊后予以进一步治疗和护理。

1.2.2 观察组 采用损伤控制理论下的急救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由接听人员通知医护人员快速前往,并继续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详细询问患者或伤者的大致状态,评估创伤类型,并及时与急救车内人员沟通,预先开展准备。①现场查看。在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需快速评估患者伤情,根据实际情况修改预定的急救方案,同时尽可能将其转移至安全位置进行处理。②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如患者已经发生休克,需在严格执行局部皮肤消毒后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其中穿刺难度较大者可选择深静脉穿刺留置针,但在补液过程中不得强行推注药物,以免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3]。②心电仪和血压监测。针对存在明显腹部外伤者应立即给予生理指标检测,其中心电仪需采取连续检查方式,以确认其心脏功能的变化。如患者存在大量失血或明显创伤时,需利用有创血压监测方式记录指标变化,并及时告知现场急救医生。③呼吸道护理。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将口腔、上呼吸道阻塞物给予清除,针对部分呼吸障碍或骤停的伤者需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待呼吸恢复后立即开展人工通气护理,如患者病情严重则需实施气管切开通气,以确保其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④体温保持。在急救过程中需时刻关注伤者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可使用毛毯适当覆盖非操作区域皮肤。在到达现场前应预先对各类输液、冲洗用制剂进行预升温,使其与患者皮下组织温度相接近,降低低温应激反应的影响[4]。⑤酸中毒处理。如伤者为严重腹部创伤时,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无氧状态下体内各组织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为避免其引发的酸中毒症状,护理人员在现场需快速恢复其呼吸系统,并适当给予碱性制剂进行调节。⑥凝血功能障碍护理。如患者存在大量失血情况,则其体内血小板大量流失,此时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概率较高。应及时纠正失血状态,止血后经静脉通路予以血容量扩充。同时观察腹部引流液颜色变化,评估是否存在内出血情况,如发生内出血应第一时间通知急救医生,给予腹部相应绑扎固定,降低出血量。⑦腹内压调整。在急救过程中应确保腹内压维持在15 mmHg以下,以降低腹腔内脏器功能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救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监测对比各组患者急救护理前后体温、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患者进行为期1 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护理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n 恢复进食时间(h) 排气时间(h) 住院总时间(d)观察组 44 8.51±0.79 30.35±1.09 6.55±0.49对照组 44 12.13±0.78 34.49±1.01 11.75±0.51 t 值 21.629 18.480 48.771 P 值 0.000 0.000 0.000

2.2 护理前后患者体温、凝血功能监测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体温、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体温、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患者体温、凝血功能监测比较(±s)

表2 护理前后患者体温、凝血功能监测比较(±s)

组别 n 体温(℃) 凝血功能(s)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 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观察组 44 33.51±1.02 36.62±0.33 19.243 0.000 18.15±0.97 13.31±0.84 25.020 0.000对照组 44 33.53±1.01 34.02±0.35 3.041 0.003 18.16±0.99 15.11±0.82 15.738 0.000 t 值 0.092 35.852 0.048 10.171 P 值 0.927 0.000 0.962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腹部外伤属于急诊科室内发生率较高的病变,该病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并发症种类较多,也为急救和临床治疗带来了阻碍。如医护人员缺乏急救经验,则无法在短时间内正确评估损伤类型和病灶位置,也就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进而影响整体预后效果[5-7]。腹部外伤并不是单一型病变,很容易出现酸中毒、低体温症、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失血等情况,因此如采取常规急救护理难以对所有创伤均给予干预,从而使患者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损伤控制理论最早是在上世纪末期由美国医学研究者提出的,再经过随后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创伤急救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常规急救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尤其是当患者已经发生循环或代谢系统紊乱后,无针对性护理措施无法及时抑制和恢复机体损伤,严重时还可能使其转变为不可逆的损伤。为此应在急救护理时考虑患者可能产生的多种并发症类型,严格控制其损伤程度[8]。

当患者腹部受损后会造成失血,此时不仅其机体产生的热能持续下降,且流失的血液也会带走部分体温,导致患者急救过程中出现持续性体温下降的情况,严重时可引发低体温症。损伤控制理论下急救护理时应快速为患者止血,并采用物理保温措施控制体温下降,即采用毛毯、隔热毯等覆盖非操作区域患者皮肤,减少经皮肤流失的体温量[9-10]。同时,当患者失血过多时就会导致组织处于缺氧状态,无氧代谢下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容易引发酸中毒症状。为有效降低该症状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基于损伤控制理论下急救护理应帮助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并进一步增加人工给氧量,确保机体氧气消耗的平衡。且采取注射碱性制剂的方式调节已经产生的血液酸中毒症状,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11-12]。另外当腹部创伤失血过多时还会导致部分血小板和凝血相关因子流失,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此时需在补充血容量的过程同时快速止血,情况严重时可采取外科手术方式寻找出血点,电凝处理后常规冲洗,确保整体止血效果,也可预防急救治疗后患者复发性内出血症状[13-15]。

综上,急诊腹部外伤患者救护期间予以损伤控制理论护理干预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外伤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