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特征研究*
2021-05-11谭金龙
谭金龙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传承与遗产保护是民族性音乐传承实践活动,达斡尔民歌创作中汲取了大量民族音乐材料,糅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不仅继承了达斡尔传统民族音乐精华,还对民歌音乐文化创新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传统“扎恩达勒”的结构
元音和谐律。达斡尔族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独立语言,具有该语系的元音和谐律的特点。这也是扎恩达勒魅力无穷、口传不息的语言美感所在。扎恩达勒歌词的韵律以“联头”和音节诗体为主要特征,对称结构、押尾韵等也常运用。“联头”是重复相同或相近的句首音节的押韵方法。头韵用在句中词与词的第一音节时叫“句中头韵”或“腰韵”。
衬词。衬词是扎恩达勒歌词的又一特色,对歌曲结构的发展、节奏的平衡、词语的和谐,以及情绪、情趣、风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常用的衬词是“讷耶尼耶”及由它衍生出来的“讷耶尼呀耶”“讷耶尼哟耶”“讷一耶”“讷哟耶”等。
扎恩达勒的歌唱形式。因其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与即兴性,一般为独唱。节奏比较自由,适于表现内心的各种情绪,其悠长、粗犷、奔放的曲调,不但为渔猎、放排、放牧的男人们所喜爱,更被女人们在野外、田间劳作、采集时用作抒发感情、相互交流的工具。
演唱特点。扎恩达勒的演唱一般都比较高亢、悠长,略带哭腔。慢颤^音唱法是其符号性的特征,多用在长音上。
二、调式
达斡尔族音乐调式以宫调式、羽调式最为多见,其次是徵调式、商调式。《阿妹为了你》最后三小节给人以转到G 宫调的感觉,而结束音G 宫下滑到E 羽,正是传统“扎恩达勒”的调式特点。这里的#4 实际即是G 宫的变宫,使歌曲具有了六声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外省的“扎恩达勒”与东北地区传统“扎恩达勒”在内容与形式上大体相同的歌曲,大多为20 世纪50 年代两地互相交流后的结果,如外省的《腊八饭》就是东北的《农夫打兔》变体;《歌唱黄继光》传到外省,始终保持了原歌名。而《那其亚一一内那阔》从外省传到黑龙江、内蒙古达斡尔族聚居区后,被改为《忠实的心呐想念你》 《情歌》等名称,广泛流传在东北地区族内,深受欢迎,成为民族聚会歌舞的必唱曲目。外省“扎恩达勒”的某一部分与东北传统“扎恩达勒”相似的情况更多一些,一首歌里常会有两支或两支以上从故乡带去的传统歌曲,如《情人的声音》就有黑龙江的《最后见面》和《姓氏歌》两支歌的主要音调。而第一、第二乐句后两小节旋律的进行也极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扎恩达勒”的旋律特色,却无法说清它的准确出处。
三、艾拉贝
“艾拉贝”是达斡尔语,意为“翻译”。达斡尔族音乐上较早的“艾拉贝”用在乌饮说唱上。一种情况是因为达斡尔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早期乌钦是用与达斡尔语发音相同或接近的满语字母标记的,因此识满语的说唱者看着满语文本,即可唱出乌钦。另一种是有些识汉字、并极具语言天赋的说唱者,能将汉语记载的乌钦文本,即时译成达语演唱。
“艾拉贝”还用在“扎恩达勒”、哈库麦呼苏姑之中。用在“扎恩达勒”时,通常是将流行的其他民族的歌曲,翻译成达语演唱,这类歌曲一般都具有时代性。如达斡尔语《下定决心》的翻译,迅速在达斡尔族各聚居地传播开来。从“艾拉贝”的量上来说,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音钦村的多桂花,不但翻译了大量的歌曲,而且始终热衷于将流行的歌曲翻译成达斡尔语演唱并传播,如《敖包相会》等;20 世纪70 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热播,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达斡尔语版应运而生(时任齐市龙江县法院干部的沃岭生译词、演唱,后来还译唱了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20 世纪80 年代,外省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走红,海拉尔鄂温克旗的达斡尔族人也将其成功翻译成达语传唱;进入21 世纪后,年近90 岁高龄的奥登挂先生,又将《爱你在心口难开》译成达斡尔语。多桂花曾用汉字标记成达斡尔语歌词,分发给周围的爱好者。根据她汉字标记的达斡尔语,安晓霞转注为拉丁字母注音。
四、旧曲新唱
旧曲新唱,一直都是跟随时代向前发展的达斡尔人所热衷的。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变化以及内心感受,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传统民歌曲调,配以新词表达出来,从而抒发内心的情感。早在20 世纪50 年代,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海雅杖被称为“扎恩达勒奶奶”的鄂姓老者,就曾为《杭给》续编新词,将设问内容引向当时最先进的农具——拖拉机;新编《农夫打兔》,明显带有达斡尔族人处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思想感情。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莽格吐村的安瑞山老人,运用此曲调,填词唱成了诙谐的酒歌,既形象地唱出了“瓶中有酒瓶不会倒,瓶空人醉两相倒”的情境,又折射出些许辩证的哲学道理。
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为蓝本,现编辑在册的三省、区达斡尔族“扎恩达勒”、哈库麦呼苏姑、雅德根依若、乌钦共345首。在这345 首歌曲中,经粗略统计,具有母歌性质的歌曲只有80 多首,其余有些是母歌的变体,更多的是同曲异词异名。以由外省歌曲《那奇亚一一内那阔》为例,20 世纪50 年代中期,黑龙江省达族学会原秘书长德玉海到外省塔城考察,回来时带回这首歌曲并且迅速在黑龙江、内蒙古两地传播开来,同时出现了多个版本,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村喜荣和那音太对唱时,称其为《情歌》,后来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会演时又改称《河边情歌》,以后还称过《达斡尔情歌》等,与其同词的还被称作《忠实的心呐想念你》;同是这首歌,在黑河地区传唱,则被命名为《寻找情人》;而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库如奇镇,此歌被命名《为了你费尽了心血》。
以乌铁《十年光景》为例,演唱者郭秀林认为,乌钦说唱的虽然是清代故事,但究其主人公的身份,就是军人的妻子。再如内蒙古莫旗阿尔拉乡鄂义和演唱的《我绝不去你那儿》、尼尔基镇敖登挂老人唱的《三个高》,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则分别称为《阿拉腾彩花》和《天灯高悬耀眼明》;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长宝唱的《我们俩》,在黑龙江地区有称《迎面吹来的风》的,也有称《西北方吹来的风》的等。很多这样的例子,构成了达斡尔族民歌同曲异词异名的特征。
五、达斡尔族民歌衬词
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民歌是达斡尔族灿烂文化中耀眼的一颗明珠。达斡尔族民歌用诗一般的歌词真实地描述了达斡尔族发展的历史,也真实地反映着达斡尔族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达斡尔族民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创作善于形象思维。有时在一些篇幅中通篇都按此类推,特别是在“哈库麦”歌曲中这种表达形式更为多见。这种两句或四句体的民歌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更大的推进,却以其朴素的方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最基本的思想感情。达斡尔族民歌特别注意开头,很多开始句直接取材眼前景物起兴,直抒胸臆,它既可深化主题,又使艺术增色。达斡尔族民歌歌词讲究“韵首”每个句第一个音相同。
达斡尔族民歌中的衬词多种多样,衬词大都是从有意义的词语变来的,如“杭给”中的“莫日根姐姐莫日根姐姐莫日根勒格色恩贴罗”,应是“聪明的姐姐你说得对呀”之意,但现在基本上已变成了衬词。也有一些衬词是把汉语意译为达斡尔语,以保持歌的达汉联壁风格,如“十二月歌”中的衬词“那其玛哟都讷木那列南绍一勒嘎得讷木那列声格列溜手列收溜赛堪得舒舒到溜”等。虽然有些衬诃的明确含义已难查询,但巧妙使用这些衬词的民歌则会使词语更加和谐和具有节奏感,更富有民族特色。
“扎恩达勒”的衬词已全附属于歌词。从衬词的组成和使用来看,主要有常见的衬词和把汉语意译为达斡尔语的衬词。“扎恩达勒”衬词是由讷伊耶、讷伊呀、哪耶哟、呢呀耶、讷伊勒、呢耶哟、尼哟哪、伊勒喂、嘿哟勒、尼尤那、勒呀拉、讷呀呢、讷耶尤、讷哟等组成。这些衬词在民歌中巧妙的使用和组合,使得达斡尔族民歌增色添彩,富于民族特色。把汉语意译为达斡尔语的衬词,如:珠海、珠那海、捷本交、梅里茅、耶里捷、尼莫那热衣、特曰尼特曰肯、克喂珠珠珠珠哲驾、珠恩呢哪木里珠恩勒恩得。
当歌词语句较短,衬词较长时,形成词语衬词各半。如:《我们的家乡多么美》我们的家乡多么美(捷本捷嘿勒),平原宽阔土地广(捷本捷嘿勒)。碧波明亮的嫩江水(捷本捷嘿勒)、在我家门前流淌(捷本捷嘿勒)。其中“捷本捷嘿勒”是衬词。涉及大自然等美好景观的,是对生活的一种寄托与期望。一般说来,这类词被作为衬词应用时,大都要产生音变。“美露列”就是“美也乐”的音变形态,其含意也包括有“稠李子呀”的意思。“给不给”是民间乐器“木库莲”声响的模拟;“咯咕”是学布谷鸟的鸣叫。这类词数量多,涵意广,可以说凡是和人发生关联的事和物都有可能被作为衬词在民歌中使用。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们对达斡尔族音乐有着更高的音乐性和观赏性的要求,作为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必须要在传承中不忘创新,这就是达斡尔族民歌特征传承与保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