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探究

2021-05-11马经义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楼红楼梦人文

马经义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610103

任何一宗学问,它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惠及民众,不惠及民众的学术最终只能流于孤芳自赏,失去它的现实价值。红学位列显学之尊,其终极意义也不例外。将《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开发,是实现红学研究成果惠及民众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两个前提

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就要理清《红楼梦》研究的文化意义。往根源上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一件产物。作为文学作品,它反映出了诞生它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还揭示着中国人的生存样态与情感行为的表达方式。《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与推动文化发展的活跃元素。可见,“文化传承”成了《红楼梦》研究中文化意义层面的思想核心。此核心将是我们设定目标人群所秉承的学术理念。

如果我们站在文化史的视野下看《红楼梦》研究,它能担当得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已经成为其中最亮的点。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绝不仅仅是红学专家们的事,只有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延绵不断。而大学生群体责无旁贷。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帮带,是历史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份重任。

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将《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开发与建设,不仅是对当前国策学情的积极响应,更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觉并实现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具体措施。

二、《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五个基点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从这个概念的表述中可知,人文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获取与积累。换言之,此课程是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积累多种文化领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发建设的。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其目标需要从知识、能力、思政三个方面进行设定。《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指通过红楼文本让学生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中国传统人文知识,例如明清服饰文化、古代建筑文化、儒家礼制文化等等。能力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对红楼文本的学习,在积累了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并获得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

从教育理论的常规术语来看,“知识、能力、素质”是一般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标配”。然而在《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却出现了“思政”目标这个词汇。所谓素质,多指代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对于课程的素质目标来说,主要是指个体通过学习与实践而获得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与条件。《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它培养的正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如果再在课程中设定“素质目标”就重叠无用了,所以才用思政目标取代素质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人文素质类课程在高校一般采用的是讲授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最为普遍,历史也最为悠久,它是在学科体系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法,其优点在于能系统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获得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知识的传递可以用讲授法,学生能力的获得与养成却是讲授法无法实现的。

20世纪80年代,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界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代替灌输式的讲授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订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学习任务),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如引导课文)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其目标既要积累人文知识又要获得三大核心能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宜采用讲授法加行动导向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选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实施了。如何实施?这就涉及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所谓教学手段就是师生之间要完成教学过程而使用到的信息传递工具、教学设备以及媒体互动平台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十分丰富了,信息化教学成为首选。《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也需要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是支撑《红楼梦》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也是实现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

(五)教学资源的储备

要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的储备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没有教学资源,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课堂。何为教学资源?从广义上说,能够支持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资源。比如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完成信息化课堂教学,它所使用的资源特指可以在虚拟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化资源,如微课资源、音频资源、数字化文献资源等等。《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资源的储备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制作,这些数字化的红楼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平台服务,惠及更多的红楼爱好者。

三、《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理念诠释

有了上文两个“前提”与五个“基点”的论述,《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还需要一个框架。综合我们所秉持的学术理念、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等元素,我们将“一心两通,三读四教”作为《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模式。为了一目了然,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所谓“一心”是指本课程以培养大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为中心。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大能力是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所以三大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一旦形成是可以惠及终身的。它不仅是一种可复制、可迁移的学习方法,更是构成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力量之源。

所谓“两通”是“通晓文化”与“融通专业”相结合。其含义是指,在《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以学生通过红楼文本的内容了解某种人文知识为目的;其次兼顾因学生的专业不同而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红楼人文知识。例如,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我们可以将其课程名称定为“《红楼梦》与中国服饰文化”。如此一来,学生不仅通晓了《红楼梦》文本,还对其中所展现的中国服饰文化有所了解。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为什么要提倡“两通”?在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一般分为四个板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实验实训类课程。在这四个课程板块中,公共课是相对独立的。人文素质课程属于公共课范畴,正是因为这样的实际情况,使得人文素质类课程和专业课程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渐将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时间转移到专业课程学习上,从而导致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所谓“三读”是指《红楼梦》的“三层读法”,以读红楼故事、读中国文化、读哲学意蕴为三个层次,从而理解红楼文本的内容,学习其中的人文知识,体悟红楼文本所传递的人生哲学。

“三层读法”的提出遵循两个原则:第一、遵循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人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的:读懂红楼故事是了解《红楼梦》的最表层;读红楼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是核心层;领悟红楼所传递的人生哲学,让个体生命在文学作品中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实现以生命激活经典、用红楼安顿内心的哲理层。第二、遵循小说的文学性功能。用《红楼梦》中补天顽石的话说:“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解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所以读红楼故事层正是对小说原始功能的运用。除原始功能以外,小说还有文化承载功能,它是指一本经典小说一定能折射出诞生它的历史背景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物质形态等,所以读中国文化层就是对小说文化承载功能的解构。

所谓“四教”是指教师选择讲授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这是传统讲授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法组合。

《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为什么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呢?前面我们说过,该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阅读、思考、表达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不仅仅是看书,而是通过阅读获取相关的信息并有所领悟。会不会阅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有思维不等于有思考,“思考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它是一个人的自主思维。思考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了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标准”。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善于表达的人一定是有阅读储备的人,语言逻辑清晰的人一定是善于思考与总结的人。所以三大核心能力彼此关联,相互支持。

“一心两通,三读四教”作为《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理念,各元素与各区域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与支持关系呢?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可知,《红楼梦》人文素质课程有四个元素,分别是教师、教法、学生、读法。这四个元素都指向一个中心,那就是该课程的能力目标,即阅读、思考、表达,这就是“一心”的形成。当四个元素在指向共同的目标时,相互之间构成了四个区域,分别是通晓文化、融通专业、三层读法、四种教法,这就是“两通”“三读”“四教”的形成。

四、结语

纵观百年红学史,《红楼梦》研究主题的诞生往往是时代赋予的,所以红学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社会性。《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在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而产生的新课题。从教育层面上说,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探索;从红学层面上说,这是拓宽《红楼梦》研究价值的新尝试。

猜你喜欢

红楼红楼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红楼菊花会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