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三彩枕

2021-05-10周云祥

理财·收藏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折枝三叶草莲花

周云祥

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具有一定的质地、形状。现代枕大部分是棉做的,讲究舒适、美观,夏天则有所谓的竹枕。考古发现的陶瓷枕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由于棉花宋代始传入内地,此前我国没有棉织的布,自然难以发现棉做的枕。

考古发现最早的枕是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竹枕。枕两端用木质圆角方框做成,两框用两根平行的木棍打眼相连,方框内侧下削成弧形凹台,以便12根竹片与方框外侧平齐,竹片通过自身两端及中部的小孔穿绳捆束在小棍上。长60.4厘米,宽16.8厘米,高13.3厘米。这样的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纳凉效果(图1)。

汉代出现了石制的枕。2009年在安阳曹操墓中发现了一件枕形石,正面平,中部磨成脖子形状的凹陷,背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长24.6厘米,宽17.3厘米,厚8.4厘米,大小与高度非常适合垫在脖子下边,有枕的功能是无疑的,但也有可能是曹操用来治风疾的(图2)。

制瓷业出现之后,枕的用料扩展到瓷。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瓷枕是595年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的盈寸素面瓷枕。唐代以后,由于三彩器的发明,这种硬度适中、温度变化不大的材料迅速被用来制作陶枕,如巩义芝田M90出土一件三彩枕,瓷枕反而相对较少(图3)。

宋金以来,瓷业大发展,装饰手法增多,从对胎体的雕刻剔划,到对釉下墨彩的自由挥洒,瓷枕产品蔚然成风。这个时候,仍有少量的三彩枕问世,其中一种长方形的三彩枕在意境方面尤胜前枕,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这样的三彩枕。

三彩枕

三彩枕为砖红胎,瘦长方体,俯视中部外弧,顶面略凹,前低后高,周墙内收,底面平,前墙左下角有一排气孔。顶面、周墙施黄、绿、黄白三釉,顶面满施,周墙施釉不及底,底面露胎。顶面先用红褐彩双线勾画长方形界框,再以框的一边为底,红褐彩三条连弧线为边绘成如意头形开光,三线间填黄、绿釉。界框内以红褐彩单线勾画叶、花瓣的轮廓与脉,叶填绿釉,花瓣填黄釉,界框内以黄白釉为地,界框外以绿釉为地。开光内所绘似为折枝蔷薇,其间还有两只上下翻飞的绿釉蝴蝶,开光外的左、右两角绘忍冬纹。前墙大部以绿釉为地,红褐色双线填黄釉为界框,框内绘两瓣的莲花三朵,瓣间有七颗莲子,莲瓣、莲子填黄白釉。后墙所绘大致相同,唯瓣间为七朵小莲花。两侧墙所绘亦同,绿釉为地,黄白界框内为四瓣的莲花及莲子。枕长46.4厘米,宽18.7厘米,高11.5厘米(图4)。

同类三彩枕

与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三彩枕相类的长方形三彩枕考古上也发现不少,这里举几例以表达它们的风格共性。

标本1:河北博物院藏。长方形,顶面略凹,前低后高,周墙略内收,前墙略弧,底平,前墙右侧有一排气孔。顶面施黄、绿、褐、白四釉,褐色双线界框,中部为如意头形开光,从叶看为折枝牡丹,开光外左、右角上绘忍冬纹,外界框内各绘三个莲瓣,瓣间绘四朵小莲花。周墙施黄釉不及底。长28.4厘米,宽13厘米,高9.8厘米(图5)。

标本2: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M12出土。长方体,顶面凹,前低后高,周墙略收,前墙呈弧面,左下方有一排气孔,其他三墙为平面,平底。通体施化妆土,仅顶面与周墙面的上缘施黄、绿釉。双凹弦纹作界框,中部绘两折枝蔷薇,蔷薇间为一“忍”字,两侧的界框内各绘两个莲瓣,瓣间绘三朵小莲花。长29厘米,宽13.2厘米,高8.8厘米(图6)。

标本3:新安县古村M1出土。长方形,顶面凹,中部略束,周墙内收,平底。从简报提供的照片看,顶面及周墙上缘施三彩,中部界框内有菱形开光,内绘牡丹花、叶(简报称为荷叶荷花),开光外四角有小花,再外的界框内绘忍冬纹 。长25厘米,宽10厘米,高11厘米(图7)。

标本4:叶县文集遗址H487出土。长方体,顶面凹,前低后高,周墙略收,前墙呈弧面,左、右上方各有一排气孔,平底。除底外,通体施红、黄、绿、淡绿、白等釉。顶面一单线长方形界框,中部三条连弧线构成如意头形开光,三线间填白、绿釉,开光内以淡绿釉为地,绘莲叶、莲花、三叶草、水禽等,白釉莲花分居两边,瓣尖为褐红釉,表示粉红的莲花,绿釉莲叶聚集中部,舒展向外,莲叶间腾起一只展翅的水禽,白头白尾,头顶为三叶草。开光左、右上角以黄釉为地,绘淡绿釉忍冬纹,两外界框内以黄釉为地,绘相同的白釉莲花、绿釉莲叶、三叶草、开小白花的水草。正面白釉界框内以绿釉为地,绘七个莲瓣,莲瓣淡绿釉,白釉为缘,莲瓣间绘七朵黄釉小莲花。后墙白釉界框内中部为菱形开光,内以黄釉为地,绘白釉莲花、绿釉莲叶,其间有绿釉三叶草,开光外四角为淡绿釉。两侧墙界框内均为倾斜的抹角长方形开光,内以白釉为地,绘折枝蔷薇,叶绿釉,花黄釉。长52.5厘米,宽21厘米,高14.5厘米(图8)。

标本5:济源勋掌村镇安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长方体,顶面略凹,前低后高,周墙微收,前墙呈弧面,左、右兩端各有一排气孔,平底。除底外,通体施黄、绿、淡绿、白、红、黑等釉。顶面单线界框内,中部两条连弧线构成菱形开光,两线间填白釉,开光内绘高士听琴图:中部为两位高士,坐于黄釉毯上,毯缘饰黑点纹,皆着绿衣,右者抚琴,身后立黄衣侍者,左者听琴,身后立绿衣侍者,两人前边有荷塘、三叶草、假山,后边似为红色栏杆的庭院,空余地方多填红花绿叶,似为折枝蔷薇。菱形开光外各有两个圆形开光,以淡绿釉为地,各绘一童子,皆红肚兜、绿裙、黑鞋,左上角童子站立,肩扛一伞,左下角童子蹲姿,左手举一黄衣玩偶,右上角童子站立,肩扛荷叶,右下角童子臀着地,左腿伸开,肩扛荷叶。长方形界框内空余处以黄釉为地,绘淡绿釉忍冬纹。前墙白釉界框内,有一抵框菱形开光,以黄釉为地,绘两绿釉荷叶、一朵白釉莲花、三株三叶草。开光外四角填淡绿釉。后墙白釉界框内亦为抵框菱形开光,开光内以黄釉为地,绘两绿釉莲叶、两朵白釉红尖莲花、三株绿釉三叶草,开光外四角填淡绿釉。两侧墙界框内均有黄釉为地的开光,绘折枝蔷薇。长63.2厘米,宽25厘米,高17.5厘米(图9)。

标本6:济源勋掌村镇安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器形大致同前,顶面凹陷较深,前墙内弧较大,后墙有一排气孔。除底和周墙下部外,通体施淡绿、绿、黄、白、红、黑等釉。顶面白釉界框内,中部以淡绿釉为地,绘红色栏杆和绿柳。柳枝极长,柳下绘三个男童。左童光头,着绿衣黄裤,坐于地上,左手提黄锣,右手执红槌,上身左倾欲击。中童头顶一撮黑发,着黑衣、白裤、黑鞋,吹笛跳跃。右童头顶黑发,着绿衣、白裤、黑鞋,坐于黑色绣墩上,右手提黄衣木偶,身体前趋。栏杆内所绘似为绿色水塘和草叶。两侧界框内以黄釉为地,绘绿叶白花蔷薇。周墙绘画相同,皆在白釉界框内以淡绿釉为地,绘莲瓣与黄釉小花。长48.8厘米,宽18厘米,高11厘米(图10)。

标本7:河北张弘略墓出土。长方形,中部呈束腰状,两侧墙为正方形。顶面界框内用褐釉绘菱形纹,底面界框内以褐釉绘织锦纹,前、后墙界框内用褐釉绘水波纹,两侧墙以褐釉各绘一折枝石榴。长48厘米,宽12.1厘米,高12.1厘米(图11)。

结 语

1.三彩枕年代

对于本文介绍的这类长方体三彩枕,过去由于考古资料匮乏,认识不足,一度被认作是宋三彩,本文所举河南博物院所藏两件枕在其官网上仍被认作是宋三彩枕。实际上,根据我国瓷枕的演变规律,此类体形较长的三彩枕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金代开始发迹,金末才发展成体长、彩粉的形体,试从引举的例子证之。

标本1,河北博物院的李秀珍、张慧径直称此枕为金三彩花卉枕,虽然对花卉的描述不准确,但年代恐是博物馆的鉴定意见。标本2,出此枕的M12另出两枚正隆元宝,则此枕年代不能早于1158年。标本3,出此枕的墓葬为方形壁画墓,虽然廖子中先生将墓葬定在北宋中期神宗哲宗时期,但此墓西壁有四扇格扇砖雕(图12),从其风格来看,应为金代,即便将这种风格的格扇放在宋末,标本3也到不了北宋中期。从器形来看,标本3还带有宋代银锭枕的遗风,但枕的装饰方法完全不同,将其定在金初是可行的。以上三枕有共同的特点,即枕较短,长度不超过29厘米,宽13厘米左右,高10厘米左右,属于小型枕。枕面布局也有共同点,即中间为横长方形界框,两侧各有一个纵长方形小界框,三彩仅施枕面及周墙的上部。标本4出土于叶县文集遗址的H487,此坑出土有金代典型器红彩碗、黑彩盆(图13)。红彩碗、红彩盘在金代墓葬中有较多发现,如山西侯马1196年董海墓出土的红彩盘、侯马牛村古城约1212年M29出土的红彩碗,这类红彩器一般为金代晚期器物,文集发现的红彩碗系学习山西技艺,时代可能再晚一些,因此标本4的年代也应该是金代晚期。标本5、标本6同出于济源勋掌村,器物风格与标本4大体相同,应为同时代产品。这三件枕同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藏枕一样,长度都在50厘米左右,宽20厘米左右,高12厘米左右,属于大型枕。枕面中部一般有菱形或如意头形开光,两侧为纵长方形界框,周墙施釉接近底部,釉色较多,一般有黄、白、绿、淡绿、红、黑等。标本7为河北满城张弘略墓出土,墓葬下葬于1296年,系江西吉州窑产品,其风格与金晚期三彩枕明显不同。

2.三彩工艺

金代除了长方形三彩枕,还有一种绿釉豆形枕,从广义来说,也在三彩之例。这种枕绿釉颜色较深,与宋绿釉枕不同,它是用尖状硬物在半干的枕面上刻畫花卉或书写文字,然后罩绿釉烧制而成(图14)。

长方形三彩枕采用的技艺显然较此复杂,同样是在半干胎上用尖物刻画出人物、花卉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各色釉(即填彩),在轮廓外填釉为地。由于精工细作,几乎不见有釉溢出轮廓的现象。其实这种技法在本文所举芝田唐三彩枕上已经见到,只不过唐枕还有大水漫灌的现象,釉也只有黄、绿、白三种,而金三彩枕釉则多达七种,使得枕面或清雅或富华,色彩缤纷,有粉彩的味道。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折枝三叶草莲花
江城
莲花岛再见
金缕衣
三叶草和喇叭花
三叶草
让莲花自由开放
假如三叶草拥有了真爱
去造一个草原
稿林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