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冰雪主题创作分析

2021-05-10郑轶超王阔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季曲式结构

郑轶超 王阔

摘要:柴可夫斯基1876年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Op.37b),以十二个月及其典型的事物与活动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其中《一月-炉边》《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诞节》共同描绘了俄罗斯冬天的景色。本文通过对上述三首小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主题发展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出作曲家的创作思维特点。

关键词:曲式结构  和声与调性  主题发展手法  创作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46-03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生于贵族家庭,10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77-1890年获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作曲家,音乐领域里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他几乎没有一样不涉足,并且在其中留下了许多堪称典范的作品。在众多俄国作曲家中,柴可夫斯基同样为大型交响曲这一体裁创作了久负盛名的优秀作品,这使他超越前辈和同代人在音乐会文化中享有国际声望。从创作风格来看,柴可夫斯基更注重挖掘人们内心的世界,强调音乐应该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他的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多吸收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借鉴了古典时期音乐流派的音乐成果。

钢琴套曲《四季》创作于1876年,属于莫斯科创作时期,这是应杂志《小说家》的约稿而完成,包括12首,让人联想到一年中每个月典型的事物与活动。柴可夫斯基并没有花费很大力气在这部作品上面,因为当时创作这部作品只是为了糊口,每月为杂志写一部分。但是作品结构完整,脍炙人口,得到众多演奏家的青睐。虽然钢琴套曲《四季》只是柴可夫斯基为了生计而创作的钢琴小品,但是作品的主题构成要素、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语汇、创作技巧等方面足以看出作曲家缜密的创作思维和高超的作曲技术。

一、冰雪主题的构成要素

主题不同于一般的旋律,它是在特定的音乐发展的条件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独立特点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负担并决定着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剖析音乐构成的规律与特性是研究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音高组织、节奏节拍、主题发展手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谱例1:三个主题片断

(一)音高组织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一月-炉边》《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诞节》三首作品共同描绘了俄罗斯冬天冰天雪地的景色,在音高组织方面不同作品展现了不同的特点与构成方式。

《一月》调性建立在明朗的A大调上。主题旋律从六级音#f开始,上行级进迂回后以跳进的形式继续上行,前两个小节的音符组成主题动机,核心音由#F、#G、A、B、#C构成,呈现音阶上行的直线型旋律线条。随后第3小节运用主题动机材料进行发展,第4小节继续进一步的展开,第一个乐句停留在半终止上,前4小节旋律勾勒出俄罗斯深冬寂静的画面。

《十一月》调性建立在明亮的E大调上。主题旋律也是从六级音开始的,下行跳进后反向跳进至主音上,在主音停留二拍后继续上行跳进,第2小节到达旋律高点音#c。接下来,旋律反向下行,保持相同的律动规律,每小节都在强调二分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二个音,主题的第一句呈现E-#G-#C-B的音符进行,旋律线条以拱形的形态呈现出来。跳进的音型展现了冬日里人们欢乐的情绪,旋律线条的起伏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十二月》调性建立在色彩鲜明的降A大调上。主音开始,使得调性明确清晰。第一句由8个小节组成,弱起开始后级进上行,3、4小节反向级进下行后旋律新开始好似主题动机的音高移位,达到高点音A后,最后跳进下行至属音降E结束。旋律线条呈现直线上行的趋势,主题动机由三个音组成音组,整体上形成“短短长”的结构。音域上仍然控制在一个八度以内,表达了人们冬日里对圣诞节的一种期待和憧憬。

(二)节奏节拍

三部冰雪主题的作品都采用了大调的调式,但在节奏节拍上各有其特点。首先,《一月》和《十二月》都是3/4拍,带有圆舞曲的性质。《一月》的音乐律动快一些,有十六分音符的参与推动了旋律的发展,每小节的强拍重音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强调。在这个作品的主题片断中,每两个音就有连线隔开,音乐表达细腻并富有表情。在节奏型安排上,使用前八后十六和两个八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组合,使主题材料统一联系紧密。其次,《十二月》的主题从第二拍进入,四分音符休止后主音出现。在节奏型组合上,运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两种节奏型交替,使整体风格更加统一有规律。最后,《十一月》的节奏节拍相对来说更为有趣。由4/4拍进入,每小节都由两个平均的八分音符开始,继而进行到二分音符。此刻时值较长的二分音符得到了空前的强调,成为本小节的节拍重音。这样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原本的节拍重音位置,形成切分节奏。每小节的八分音符就成了后面时值较长的二分音符的装饰音,音与音之间的跳进再加上节奏节拍的改变为音乐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

(三)主题发展手法

模进发展手法是主题在新的音高位置上或同时改用新的调性上进行的重复过程,此手法使主题材料更加统一,同时调式调性色彩变化或者音高移位的改变增加了音乐的推动力。模进发展本身带有动力变化因素,如《一月》主题中,第3小节和第4小节运用模进的手法对主题材料进行了发展,其中第3小节是对前两小节的紧缩移位,第4小节再次对主题材料进行模进。在《十一月》中,2~4小节方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模进的手法,主题动机由两个八分音符跳进至二分音符组成,随后材料得到扩展,接下来两次模进手法的运用巩固了主题材料。《十二月》中,主題发展手法较为丰富,运用了倒影和模进手法,使材料得到充分发展与强调。

二、音乐结构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一)共性安排

三部作品的曲式均采用传统规范的结构,即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乐曲快结束时都加入尾声部分回顾主题。在包含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第一部分通常是收拢性的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三首作品的第一部分都是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每个乐段都包含了两个乐句,4+4或8+8的方整性结构。

三声中部一般是指复三部曲式的中间部分由规范的(单二或单三)结构构成。这三部作品同样延续了传统,中部由段落明确的单曲式结构构成,具有乐句划分清晰、终止式伴随着调性的收拢而出现等特点。

《一月》和《十月》的再现部分也就是复三部曲式的第三个部分,继承了贝多芬奏鸣曲中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再现部分的传统特点,并且出现再现之前都有明显的标记作为提示,如《一月》中第60小节出现的延长记号以及双纵线、《十一月》中第27小节出现的休止符和雙纵线、《十二月》中,第148小节力度减弱,同时又出现双纵线。

(二)个性安排

在第一部分中,《一月》《十一月》都运用了传统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而《十二月》在规范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基础上,对A乐段进行了变化反复。在中部部分中,《一月》《十二月》仍然使用再现单三部曲式,而《十一月》运用了平行复乐段的结构。在再现部分中,《一月》与《十一月》对第一部分进行了从头反复,形成了完全再现。《十二月》将A1乐段省略,形成了变化再现。在次级结构中,着眼于乐句情况来看,三部作品的中部部分都使用了平行结构来发展音乐,第一部分《十一月》贯穿使用平行结构,其他两部作品使用平行与对比交替结构呈示。

三、和声语汇的运用特点

(一)调式调性

《一月》和《十一月》的第一部分是围绕主调-属调-主调展开的,《十二月》的第一部分是主调-下属调-主调的安排。中部的调性各有不同,如《一月》的中部调性转变较为频繁,e小调开始,上四度方向转入降A大调,然后连续两次上三度转调后进入同主音大调即E大调上,为再现做好了属到主的准备,中部的调性围绕远关系运动。《十一月》的中部较为简单,一直固定在G大调上,运用离调和弦增加和声色彩。《十二月》的中部恰巧与《十一月》的第一部分调性安排一致,围绕近关系的逻辑进行安排。三部作品的再现部分都选择完全再现,调性上也是完全重复第一部分的调性安排,尾声稳定在主调上。

(二)和声进行

《一月》作品中第3~41小节,也就是中部的第二个乐段(D段)。这音乐片断从降A大调开始,低音形成下行级进,功能上是传统的下属-属-主的和声进行。40小节进行了重复后第41小节旋律运用了模进手法,此时和声和调性也在进行模进。通过40小节最后一个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转入C大调。

《十二月》作品中第24~28小节,结构上处于第一部分中A乐段反复里的b句。第24小节a乐句结束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第25小节进入b乐句,低音声部出现半音化进行,即bA-A-bB-B-C。半音化的进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也增加了戏剧性效果,把调性推向了C大调。

《一月》中第7小节开始和声出现终止式,预示着A段即将结束。到第10小节时,出现了稳定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完满终止式,A段结束。第11小节以全新的力度开始旋律,和声上出现主持续音现象。此外在后面的第52小节,在E大调的调性上,低音出现属持续音用来增强调性。《十一月》和《十二月》两部作品的尾声中,同样出现了大量的主持续音现象,回顾主题旋律的同时,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与肯定。

(三)和弦外音

三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经过音、辅助音、倚音、延留音等等,这些带有装饰性的和弦外音丰富了旋律,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与律动性。

《一月》中第30小节处进入复三部曲式的中部部分。调性建立在e小调上,和声上从重属变和弦的第一转位开始,旋律声部中的和弦外音有两个经过音即D和B音,随后出现分解和弦式进行,左右手交替后重复出现重属导五六降3音的和弦。这个变和弦以及自身的分解形式循环出现了4次,为后面的转调作了充分铺垫。

《十一月》旋律的调性建立在E大调上,低音以主持续音为和声背景,前两个小节稳定在主和弦上,第3小节出现属九和弦,接着主和弦持续了三个小节,第一个乐句在第4小节停顿下来。第1小节强拍上运用了倚音进行装饰,第2小节高八度重复出现倚音。第4小节升高的A音作为辅助音出现,半音化的和弦外音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

四、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一月-炉边》《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诞节》共同描绘了俄罗斯冬天的景色,共同塑造了冰雪主题形象。三部作品在主题构成要素、曲式结构安排以及和声语汇特点等三个方面展现了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法,通过三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作曲家将作曲技法、冰雪画面与文学创作巧妙结合的能力。虽然《四季》只是作曲家为了生计而写的钢琴小品,但是作曲家缜密的逻辑构建和独特的创作思维,透过音符组织、主题发展、和声进行、结构安排、调性布局等方面得到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赵沨,吴祖强,于润洋.音乐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4:192.

[2][美]瓦尔特·弗利什著.19世纪的音乐[M].刘小龙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206.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四季曲式结构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