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新构想

2021-05-10李昌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竞技

李昌泉,方 圆

(韩国培材大学休闲运动系,韩国大田15540)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后文简称《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工作者理应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武术学科作为培养未来武术学者、教师、教练员等新时代武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武术得以有序传承发展的基本保障,其人才培养虽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但本科人才培养当属最基础且至关重要的阶段。如何让武术学科成为武术人才培养的最佳通道,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序传承发展”等国家政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切实做好《意见》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等“重点任务”[1]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基本概念的梳理

1.1 专业与武术专业、学科与武术学科

“专业”与“学科”在文献和生活中常被混用。对于本研究题目“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新构想”为何选用“武术学科”而非“武术专业”,有必要先对“专业”“武术专业”“学科”“武术学科”做简单的辨析。“武术”与“专业”连用时,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从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内容看,武术仍归属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故从这个视角看武术不能单独称为“武术专业”。“学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三种:一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二指学校教学的科目;三指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2]。所以,“武术”与“学科”连用时“学科”当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正如周伟良先生所言:“武术理论已完全具备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3],武术学界将武术视为一门学科而进行的研究也早已有之并延续至今,如1993年温力先生就曾发表论文《论武术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2004年邱丕相先生等发表论文《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2012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先生发表论文《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先生发表论文《关于武术本体的认识及对武术学科建设的思考》。所以本文题目选用了“武术学科”而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遵从学界近年的研究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研究视角集中在武术上,避免因民俗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少数民族体育等内容的干扰而造成最后成果繁杂无序。

1.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本研究在武术的分类上将沿用通俗的划分法,即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划分的依据后文详述),在此有必要简要界定两者的涵义。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从萌芽到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认定产生时间,但从宏观上看,传统武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需要而诞生的,历史久远,而竞技武术是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的产物,大致出现在20世纪之后;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由于受中西方不同文化影响也呈现出本质的区别。本研究采用李龙博士的说法,传统武术是指“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至今依然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以拳种为基本单位的各种武术流派和门派的总称”[4];竞技武术是指“在西方体育影响下,以竞赛为形式,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竞赛内容,具有完备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现代体育项目”[4]。

2 武术学科的由来、发展与武术定位

武术产生于人类需要,其历史源远流长,然而武术学科形成于何时?历经怎样的发展?应该给予武术如何定位?这是武术学科人才培养建设首先应厘清的三个基本问题。本研究赞同袁金宝等学者的说法:“现代意义上的武术学科萌生应当是近代我国体育学科建立之后”[5],因为正是体育学科的建立,才使得武术由一种民间技艺转向了体育项目,“最显著的标志是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把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了‘体育科’”[5],为武术的转型创造了条件。武术学科从萌生至今虽历时近百年,其发展历程目前学界已有较为详尽的梳理,如蔡仲林[6]、邱丕相[7]、石爱桥[8]、袁金宝[5]、刘轶[9]等学者都做过此类研究,但蔡仲林[6]、邱丕相[7]等学者的梳理更为通俗与直观,将武术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体育项目、武术课程、武术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四阶段。本文将武术学科的发展阶段归结为:体育项目、武术课程、武术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五阶段。当前武术学科在本科阶段归属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硕士与博士阶段归属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该专业内容涵盖“武术、民俗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少数民族体育”[7]。

武术从一种民间技艺发展到进入高校并同时具有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国家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的体现。然而,武术学科的发展并非毫无争议,从专业名称的多次变更(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就可证明。直到今天,武术依然归属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但这样的设置现状又是极其不合理的。刘文武博士[10]将“武术的属性窄化为体育(竞技)”,可以称之为“近代武术面临的窘况”,是武术的“第一次降格”。对于本研究而言,笔者也以为对于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设构想同样需要跳出体育的视野,才可能勾画出真实的武术全貌。伍绍祖先生曾指出“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11],从字面来解读这句话不免让人费解,所以他又进一步强调,武术属于广义的体育,高于狭义的体育[11]。杨祥全博士认为:“体育不能涵盖传统武术,两者是交叉而不是相属关系。”[12]基于武术包含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思路,结合伍绍祖先生和杨祥全博士的观点,本研究认为:武术与体育有交叉内容,但高于体育。这也是本研究提出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思考的逻辑起点。

3 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按其相关性可涉及入学前条件、入学后课程、毕业后去向三阶段,毕业后去向又可细分为就业和继续深造两个方向。本研究即依照这种思路进行现状分析与问题探讨。

3.1 武术学科本科入学前条件要求

2019年11 月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联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共同印发了《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13](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设项目为: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同时《办法》指出:考生应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另外《办法》明确提出:对“一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的考生,可分别在院校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和50分录取[13]。这样的执行制度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探讨:首先,既然项目指定为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那么也就意味着练习其他拳种(非此三种)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此类选拔,自然无法进入该专业接受系统学习,那么学习其他拳种的学生对指定项目就只能作为兴趣爱好培养。这种“官方武术”与“民间武术”的不平等地位将直接影响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其道理很简单,学习竞技武术可以有机会通过单招进入大学,与此相对应的传统武术练习者却只能将传统武术作为兴趣爱好,那么青少年对于武术会如何选择呢?自然不用多说。其次,这种单调的选拔制度势必造成重技能而轻文化的现象,并且重技能也仅是重竞技武术技能,如对于“一级运动员”及“运动健将”的考生明显是运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同时在传统武术与武术文化的传承方面则显得非常单薄和无力。本研究认为从完善武术教学方向和改革选拔制度开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并重、多途径进入武术学科系统学习是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的第一步。

3.2 武术学科本科入学后课程

前文提到,《办法》限制了学生入学前的专项为竞技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在表1中以列举出来的三个院校为例,就有两个院校(苏州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学生的技能课程基本延续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的培养方向,相比之下河北师范大学技术课程略显丰富,增设有河北地域传统武术等技术课程,但是依然没有摆脱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的现状。首先,从目前的理论教学内容看,就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17]。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体育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长短,理应兼顾。其次,技能教学方面亦是存在诸多不足,最典型的不足是偏竞技而轻传统,武术学科的学生入学前以竞技套路、散打或中国式摔跤项目专长获得入学机会,入校后继续提升其竞技专项水平,毕业后将继续传承竞技武术某一专项,试问传统武术由谁传承?武术文化由谁传承?基于这样的思路,本研究认为武术学科改革的第二步应当是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化。

表1部分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主要课程开设情况Table1 Theestablishment of main courses of martial arts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in someuniversities

武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化办法主要有二:一是从武术综合的视角,同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传统武术技能;二是直接把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竞技武术与西方体育科学配套后分开培养,相比之下本研究更趋向于第二种办法。

3.3 武术学科本科毕业后就业

表2部分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就业方向Table2 Somecollegesand universitiesmartial arts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undergraduateemployment direction

表2为部分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向,从表中可知其毕业生主要从事武术教师(体育教师)、武术教练的教学及训练工作。这是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视角为学生毕业后设计的就业方向,但是现实中却出入很大,如李春木就曾对14所高校210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样本调查,研究发现,43%的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的职业[19]。另外据朱文君的调查,37.08%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理想工作岗位为自主创业[20]。造成这样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设想是否存在不少武术学科学生对武术相关职业不喜欢甚至讨厌的现状,因为通过单独招考进去的学生不排除有喜欢该竞技项目的,同时也不排除为了能上大学而被迫选择的、长时间接受单一的技能训练而厌倦的、由于高强度训练受伤而有心理阴影的、生活中常被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莽夫”而内心排斥的,等等。所以我们的招生渠道是否应该大胆接纳对武术有着浓厚兴趣但入学前技能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进入武术学科接受系统武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另外值得探讨的是,李春木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3%的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中小学教师、公安、特警、武术馆校教练等)[19],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数据所反馈的学生就业情况的问题,就这些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而言,其多数也只有武术学科的学生才能胜任,那么武术学科学生的培养方向将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这个层面看,武术的教学内容再不改革,其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3.4 武术学科本科毕业后深造

除了就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则选择了继续深造,即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然而从表3可知,不同学校根据具体师资情况,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向往往存在一定差异。简文博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对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结论:武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太极拳、竞技武术、武术教育、传统武术、武术传播六个领域[21]。刘存忠基于CNKI数据库的武术文献计量分析视角得出结论:武术科研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动态主要包括“文化、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健身养生、经济产业、历史、艺术和其他,……热点集中在武术文化、武术教育”[22]。由表3可知,武术历史与文化在武术科研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凭本科阶段的一门武术史是否学生就已具备了武术历史与文化的理论研究基础?本科阶段如果不系统开设传统武术项目及传统文化配套教育,那么硕士、博士如何进行传统武术及文化的相关研究呢?所以从学生继续深造的视角来看,当前武术学科本科教学内容也亟须优化。

表3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2020年硕士、博士招生方向Table3 Thedirection of enrollment for mastersand doctorsin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in selected universities in 2020

4 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有关构想

4.1 培养思路

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是武术学科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入学前、入学中、毕业后三阶段的现状分析后,找出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教学、体验经历,从武术分类、学科归属、招生方式、课程构成、发展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拟制出如下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思路图(见图1)。其思路为:武术学科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内容,分属人文学院和体育学院。学生可以通过单独招考和普通招考两条途径进入武术学科接受系统学习。竞技武术课程主要由竞技武术技能和西方体育科学组成,传统武术课程主要由传统武术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组成。这种分开培养的模式相对成熟以后,再互相取长补短发展为武术二,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对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也将继续发展为武术三和武术一。?

图1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构想图Figure 1 Concep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Wushu discipline

4.2 分类依据

武术分类的问题在学界有过不少专题研究,如文善恬[23]、赵国庆[24]等学者都认为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不符合逻辑,应当废止;蔡纲[25]等从价值论视角将武术分为击技武术、技艺武术、养身武术;单锡文[26]认为武术应该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杨建营[27]将武术按运动方式先分为徒手与持械,进而再细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亦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武术的分类需要看放在什么视野下思考,如以上学者所提出之分类,也仅能适用于该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并非具有普适性。针对于本研究,笔者反而认为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最好的分类法。其依据为:虽然传统武术内容庞杂,但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相近的。竞技武术由于明显受西方竞技体育影响,有着明显的西方思维烙印,而思维方式决定了发展方向,所以本研究认为从武术学科的发展看,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类型是目前较为合理的分类方式。

当前,学界颇多“竞技武术回归传统武术寻根”的研究成果,笔者亦认同此观点。笔者曾撰文提出:“竞技套路因迎合‘高、难、美、新’的规则而忽视了中国武术的健身与养生、技击、教育等价值。”[28]另外以实战立足的散打虽具备技击性,对于文化传承却显得“苍白无力”。“寻根”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得建立在“有根可寻”的前提下,所以当务之急在于“强根”,把优秀拳师、传承人引进高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强根”,而不该明知“艺随人走”却无动于衷,最后走入高唱“寻根”却“无根可寻”的尴尬境地。

4.3 学科归属

学者周志俊在一篇题为《体育学科归属教育学门类不妥》中指出,将整个体育学纳入教育学门类是不合理的,其依据是“体育学并不只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工具性学科”[29],笔者认同该学者此观点,同时武术学科亦该作如是观。竞技武术从产生就和西方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放在体育学院应当没有争议,但传统武术放在体育学院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体育学院目前已形成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现状(前文表1可佐证),传统武术很难在体育学院找到平等的位置;其次,因传统武术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教育,体育学院当前根本无法满足文化教育的师资要求;再次,作为传统武术技能的师资需从民间聘请资深拳师、重要传承人,如果放在体育学院,很多学校,在执行时很容易把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混为一谈,甚至很多老师会成为“全能型”武术教师。竞技武术出身的教师既授竞技武术,又授传统武术,这样的授课方式从武术的长远发展看是不利的,最后必然导致传统武术名存实亡。所以,本研究建议将传统武术的教学放在人文学院,此处的人文学院当属广义上的人文学院,因为不同学校根据专业和师资情况对该学院命名差异很大,只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师资条件的学院即可满足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要求,师资缺乏可通过人才引进解决。技能型教师则根据各学校地域特色和民间具备的资深拳师条件,将符合条件的拳师引进高校,作为高校武术学科传统武术技能的特聘教师。这样既可以使民间拳师有“事”可为,同时,传统武术又能有序传承。当然,这些民间拳师进入高校后该给予怎样的待遇、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以及他们进入高校教学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都应该是引进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并非主张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永远作为一对平行线来发展,但是在前期的培养上分开培养是利大于弊的。在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后,再进行互相取长补短,才可能真正做到相互促进。

4.4 招生方式

从《办法》中可清晰看到当前武术学科仍是执行竞技武术套路、散打、中国式摔跤三项目单独招生的政策,武术学界知名学者邱丕相教授等就曾指出,要实现武术学科单独招生的体制改革,首先需解决“为传统武术人才招生制定新的招生办法”[30]。对于传统武术的单独招生办法的制定确实迫在眉睫。另外笔者以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招生方式都应该打通单独招生和普通招考双渠道方式,这样操作的依据是,如果把武术仅看成一项竞技比赛技能,通过普通招考确实不太合理,但是不排除很多学生入学前因忙于学业而没有时间及条件学习武术,但是又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学生若从竞技比赛的需求看确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年龄,却是武术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人选。通过本科四年的系统学习,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视角看是完全可行的,另外武术的科研也需要更多对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积极加入。笔者认为可以大胆接纳对于传统武术或者竞技武术感兴趣的学生,以参加普通招考方式进入武术学科接受系统的学习。

4.5 课程构成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先按照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分类分开培养,使其都强起来后再综合取长补短。竞技武术需要主修竞技武术的技能和理论;竞技武术本身就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所以竞技武术理论以学习西方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为主,辅以文学、史学、哲学类课程强化人性善的引导和滋养人文情怀[17]。这样的做法可以让竞技武术大胆借鉴体育科学为武术服务;然而传统武术技能与理论的选择则较为棘手,因为近年民间多起“散打(自由搏击)与传统武术较量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是时候为传统武术“清理垃圾”了。

阮纪正先生曾指出:“就像说中医‘不能治病’无法解释中国人生命繁衍的身体健康一样,说中国武术‘不能技击’无法说明中国历史上警务保安跟土匪黑帮、豪门鹰犬跟绿林好汉海量的肢体冲突。”[31]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没有明显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是时候该退场了,光靠谈养生、健身抑或文化的传统武术显然已经偏离轨道,按照传统武术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看,人们不可能为了达到自身技击能力的提升而伤残自己的身体。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指出:“拳道之大……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32]王芗斋先生擅长技击,如果有人从“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推断先生不主张拳学追求技击,实为荒谬。先生将拳学上升到了“拳道”的高度,认为技击的追求是建立在“神明体健”“利国利群”的基础上。如果一个拳种以损伤习练者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提升其技击能力,该拳种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时在没有技击价值的拳种中高谈养生与健身,亦有自欺欺人之嫌。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进入高校的原则是拳种、拳师双重考核,对于拳种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技能型专家进行考核,通过组织该拳种权威拳师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考核,评估该拳种的技击性,同时再结合该拳种拳学理念综合评估该拳种是否有必要进入高校。至于拳师的考核,可与同级别二级散打运动员较量,同时该拳师须使用有本拳种特色的手段进行搏击。如果资深拳师技击水平不及普通散打二级运动员水平,则弃之。传统武术的理论当属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门用身体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术,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是相互印证的关系。

关于传统武术技能教学的内容选择,笔者以为,重点可以从当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一百多个拳种着手。部分知名度高、技击效果显著、便于推广的拳种可作为不同学校的共同必修课,结合每个学校所在区域的传统武术特色,可增加3~5个地域性拳种,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同学校有相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兼顾其他地域性拳种,达到多拳种同步发展的目的。截至目前,没有入选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只要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中国传统武术特色,同样可以引进高校作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对象。

4.6 发展方向

所有策略的制定目标都是为了武术的更好发展,在武术发展问题上,杨建营教授曾呼吁“将重心转移到武术教育领域”[33],王晓晨教授进一步认为“学校武术在教育权利的指引下有着续接文脉的历史使命”[34]。学校武术的发展成败关系到未来武术的兴衰,未来武术何去何从?如何让武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如王岗教授所提出的,要“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禁锢的‘牢笼’”[35]。武术的未来发展一定是高于体育的,所以本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高校形成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后,将呈现三种发展方式,第一种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互借鉴而成的武术二(见图1);另外两种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发展,即武术一与武术三(见图1),这样的发展优势在于强强联合与各具特色的武术并存,真正得以百花齐放。

5 结语

“武术属于体育”的理念已经广为人知。本研究提出的思路是建立在“武术高于体育”的视角上,所以对于武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虽从武术分类、学科归属、招生方式、课程构成、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构想,但是内容涉及过广,仅能从框架上提出思路,仍未能精细化阐释与构建。如招生方式如何细化到执行层面、课程构成如何细化到不同学年的课表、发展方向何时综合以及如何综合等等都是值得细化研究的课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竞技精神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