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依据、维度与实现
2021-05-10张丽军
张丽军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一般来说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其要义就是将人的文化置于核心位置,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文化思想体现。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文化上的基本依据,使体育文化获得了最初的人文精神定位,即体育人文精神必须以人为核心[1],恰当地把握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维护人的健康权力、满足人的健康需求,让其能够真正体验运动和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民族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体育文化的建设创造者、设计者、管理者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说是参与体育锻炼的“边缘主体”,他们与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融合和碰撞,虽然这类活动无法直接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但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间接地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另一部分是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他们是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动力、内核和生命力,突出地表现为参与运动主体实践活动的各种需求、导向、教育、权益、价值、期望和反馈等。体育文化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就是需要以体育运动主体为出发点,关注参与体育运动主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并通过体育运动主体的意识、思想和行动表现出来,构建体育活动—实践主体—社会群体一致贯通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佳耦合点;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1 依据:产生于“个体”人
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和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体育实践主体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体育运动实践主体和体育文化的互动范式,通过这种固有的文化互动范式和价值体系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精神要渗透贯穿于体育文化的建设中,首先就需要梳理体育文化产生的具体脉络与情境。
1.1 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
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参与活动与活动反馈相互作用是体育文化的生成逻辑[2],即体育文化通过主体参与活动与活动反馈相互作用方式生成。第一步,对体育活动的认识阶段,参与主体初步形成对体育活动感性的文化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参与主体对于体育文化表层的感知,还未对参与主体形成深刻的影响。第二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与主体通过进一步的体育活动实践,形成表象、概念等相对深层次的体育文化认识,在脑海中构成了体育文化的雏形。这种认识反过来影响着参与主体的运动态度、运动情感等。第三步,通过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碰撞与融合,参与主体将不同的经验与认识进行内化,将别人的“经验”与体育本身的文化属性相结合,再加之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独属自我的体育文化。
1.2 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的实践意识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一切轨迹就是自身现实生活的过程与反映。”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活动和意识活动两部分。身体活动是指走、跑、跳等参与体育的活动,意识活动是指参与这些活动中的心理变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压制与反制。体育文化是人实践现实的反映,可以说是超越物质形态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活动主体对体育活动认识的精神活动与追求。它在体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运动心理、运动理念与运动思想体系三个层面的内容,都集中表现为人在实践中的意识体现。运动心理是指运动主体参与体育活动与对体育现象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体育文化的初始构成因素。运动理念是指运动主体对体育活动的理念,是体育活动内在的理念系统。运动思想体系是指人们对体育现象反映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运动思想体系。体育文化是以实践体育活动的历史、现实为依据,体现了运动主体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体育活动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也是体育文化构建的基本切入点。
1.3 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的实践价值
目的性价值是指体育文化表现出的运动之真、运动之善、运动之美目标追求的价值指向。目的性价值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它反映了体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和真谛。工具性价值是指体育文化对体育活动主体的功能和效益。工具性价值是体育文化实现目的性价值的前提。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人”的发展程度,却忽视了社会主体人体育文化的培养。体育文化的目的性价值,包括基础性价值、扩展性价值和最终性价值三个层次[3]。基础性价值是主体与规律,具体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满足运动主体的需求和遵循体育发展规律。扩展性价值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即体育活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互动融合互补的过程。最终性价值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并以运动之名服务于所有关乎人以及人发展的领域,这也是体育文化价值的本质要求。体育文化的工具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管理价值、效益价值和功能价值。体育文化的管理价值主要是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具有的基本属性,是体育活动发展中的“软要素”。体育效益对体育活动主体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如商业赞助行为、个体和团队的参与等。不管是体育的目的性价值、还是工具性价值都需要一种文化力量进行正确的引导。体育文化的架构有利于将体育活动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有机融合,并促进体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2 维度:丰富于“群体”人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对参与运动主体人以及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4]。体育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每个社会人和每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体育文化主导着特定时代、民族符号、地域特征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自发的文化模式或自觉的文化精神。从一般体育社会科学含义和普遍社会文化原则来分析,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最具群体普遍意义的。
2.1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本体人是体育文化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即体育文化应该对人进行一种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和批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使用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内容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的辩证统一。社会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和社会成员中都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式。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作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属性、内涵、特征和功能[5]。体育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共性,两者都是人们活动实践的产物,都受民族性、群体性、区域性、时代性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基本特征与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又具有运动本身特有的个性。体育的内涵与功能不断延伸,体育异化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手段,发展为展示国家形象的工具,成为新兴服务业的代表,充当竞技表演排解观众情绪的导流阀,可以说体育正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健康取向观和休闲娱乐观等。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化价值形态存在,对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社会的发展价值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力量,可以说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文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体育文化是实践主体精神的客观表现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主体人活动轨迹和实践体育活动中创造各种附属品的总和,包括外层的物态运动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机制文化和内层的意识、风格、观念、性格、精神。影响和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可以划分为体育创造者、体育活动者、体育影响者。创造者是对体育文化具有突出影响的群体,既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如现代奥运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使奥运会步入正轨,摆脱商业危机的萨马兰奇等,他们引领着体育文化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体育文化精神境界的深度和高度,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体育活动中禁止女性参与、种族歧视等。活动者和影响者是体育文化的实践者,既有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有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受益者。活动者和影响者与体育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主体参与的运动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又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运动道德、体育情感、公平竞争、体育制度等。体育文化的活动者和影响者的精神世界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有耦合关系的,他们受体育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和完善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彰显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实践主体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体育文化和实践主体可以说是互动发展的,这种互动发展有实践的沟通,也有精神的交融,无数实践主体的精神世界交融为一种世界精神,世界精神也影响着每一个实践主体。正如黑格尔说的“世界精神是决定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过程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以生命意义为核心的,它指的是单一个体,也不局限于一类人,但需要以实践个体为出发点,汇集于群体之上才能凸显一种文化精神境界。
2.3 体育文化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
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着特定的体育文化,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的表达,图腾成了一个部落的象征。由于这个时期各个部落的社会形态意识、风俗背景、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尽相同,造成了各个部落的体育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6]。原始部落舞蹈、农业劳作、捕杀野兽或是丰收庆贺,都是典型的原始时代特定时代精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代,武风盛行,推崇英雄,剑术成为了当时权力和荣誉的象征。在秦汉时期,由于体育趋向于表达国家的形象,所以体育文化集中展示了秦汉王朝的强盛。盛唐时期,由于体育趋于表达社会的繁荣风貌,体育活动大多都具有了开拓进取、勇敢坚毅的体育文化特征。在宋代,由于商业经济发达,体育文化活动更丰富、娱乐性更强,技击性弱。民众的竞争需求被过分地压抑,体育活动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激情和竞技追求。反观其他国家体育文化同样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精神。在古代罗马,角斗成为了奴隶制时代才会存在的野蛮运动。在古代希腊,奥运会成为了全希腊人参与的体育盛会,反映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古代印度,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种姓等级特征。到了现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于一统,NBA、世界杯等成为全世界体育的盛会,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体育精神体现出勇于开拓、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特征,这与现代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生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民众的运动意识再一次被深层次发掘,体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特定时代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下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会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着特定的体育文化,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这就是一种体育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完美诠释。
2.4 体育文化是民族精神符号的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还原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表现出历史演进和相对固定的双重矛盾性[7]。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表现出较强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可以说缺乏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根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源泉和基础,也是不同文化通过交流、碰撞和相互吸收而形成的本民族思想内核和内在动力。中西方民族精神区别很大,但都孕育出与自己文化体系一脉相承的体育文化,这也必然导致东西方体育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内涵。如以我国东方体育为代表的射与御,强调尽美的人格和伦理,以老子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发道、贵柔、节欲、守精,强调体育应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墨子墨家思想为代表的尚力、重视身体锻炼和军事体育;兵家的攻防技击、阴阳家的对立,等等。如以古代希腊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中,苏格拉底指出健康是身体的生存条件、柏拉图强调娱乐与体育相结合、亚里士多德主张增进战斗力等。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都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属性,这些代表中西方民族精神的精髓,都成为了体育文化的主体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形态和历史演进。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类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体育文化也具备这种反映民族精神的特性。
3 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兼顾
体育文化与主体人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在运动实践中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观与生活观。体育文化产生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主体和本质承载者——人,是体育文化构建的核心环节。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渗透贯穿人文精神,就是要把体育文化建设融入体育活动—实践主体—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使体育文化变成一种自觉文化、自觉行为、自觉意识。
3.1 融入生活化
体育文化生活化就是让体育文化潜移默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持续稳定的态度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体育生活文化可以改善现代人们的饮食、工作、作息、交往等,如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观看体育赛事人次,增加人们对于体育益处的认识等。
3.1.1 以休闲体育为核心
休闲体育项目众多,按运动项目来划分有球类、冰雪类、田径类、武术类等;按运动主导方式来划分有技能类、技巧类、体能类等。无论何种体育休闲项目,都有助于人们通过运动参与获得健康身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8]。休闲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大众性、时代性、趣味性、创新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性,这让它成为了体育文化生活化的重要载体。休闲体育方式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具有实践主体文化特性的社会发展和变迁。民众在参与休闲体育过程中,可以体现追求时髦、引领潮流、领悟运动精神、完善运动理念。如今运动需求的日益增多,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成为了一种需求与潮流。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休闲体育的文化属性无形就成为了一种行为规范,对民众起到较强的约束作用。休闲体育是具有大众参与性与群体集聚特性的,必须营造好体育文化氛围,引领好休闲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民众休闲运动生活的文化品质,促进体育文化生活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发展。这种文化的建设,可以是一种教育的导向,也可以是一种制度的约束,是运动实践过程的契约化。
3.1.2 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基点
家庭与社区离民众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是人们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之一。通过家庭环境可以熏陶人们的思想,影响行为,提高一致性,增进情感;社区环境可以起到稳定群体、协调组织成员的作用。而学校是一种承载人类特定体育文化价值的社会专业平台。学校体育文化是以学校群体为主体,以学校区域为空间,以健身、竞技、娱乐等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家庭、社区与学校体育可以优劣互补,共同打造体育生活化的路径。反言之,体育文化又可以使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学校生活更具活力与生机。以家庭为先天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导向点、以学校为成长体育文化建设的教育规范点、以社区为后天体育文化建设的稳定实践点,构建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学校生活的三维一体建设网。
3.1.3 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是带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运动形式和形态。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一个国家没有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和强大的参与群体,就很难产生强大的体育文化。具有群体认同性、群体同源性、内容丰富性和精神积极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充满吸引力,是体育文化生活化不可或缺的资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不仅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舞龙舞狮、武术、气功、龙舟、空竹、捶丸和赛马等,都是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体育文化生活化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选择。应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等,使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当今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相融合。
3.2 具体形象化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形象是人对于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它是以具体事物形态为基础的,通过情感的过滤而嵌入个体对于事物认知结构,形成对事物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形象化是指能够也容易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状态。体育文化形象化是指围绕竞技体育展开、以体育文化传播为手段、以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前提、以展现体育成果为表现、以弘扬体育精神为旨归的活动。
3.2.1 前提是形成价值认同
强弱势文化理论认为,弱势文化往往受到强势文化的吞噬和挤压;全球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所以,国家必须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是否具有高度的体育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关系到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应该充分认识和认可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了解它的历史、特点和优劣,树立自觉与自信,必须科学地认识优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当今先进的体育文化内容和价值,辩证地对待本土和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形成一种文化的价值认同,以自信的姿态主动与外来体育文化进行交流,主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2.2 重点是塑造体育形象
对于体育文化形象的塑造也会影响着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体育,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塑造良好的体育形象的价值。体育形象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体育形象、区域体育形象、社区体育形象、家庭体育形象等,中观层面的运动员体育形象、明星体育形象等,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体育形象、父母体育形象等。如国家队在奥运会夺取冠军时,会让大众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足球队的接连失利,尤其是与欧洲杯和世界杯这种高水平比赛形成鲜明对比时,会让人们对国家足球形象形成挫败感。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优良的精神品质会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取向等,这些体育形象会在无形中嵌入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结构中,可以说体育形象的塑造是形象化的重点。
3.2.3 核心是弘扬体育精神
张岱年先生指出,“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精神就是文化的精髓和精粹,属于文化的核心[9]。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顽强拼搏、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和健康快乐为重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特征[10]。体育精神会给人带来正向的情绪感染,甚至帮助个体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形成一种不断进取、顽强拼搏、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如时隔12年,上演逆转大戏、重夺奥运冠军的女排精神就迸发出激励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能量。一些体育运动品牌的广告语可以很好地将商业与体育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如耐克的“Just do it”、特步的“非一般的感觉”、安踏的“永不止步”、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等,无不体现与传播着一种体育精神。这些体育运动品牌或是寻找和自己企业文化理念契合的运动员进行代言,或是赞助相关的高水平赛事等,会利用一切机会诠释属于自己企业的体育精神。
3.3 产业创意化
创意是指在对现实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的认知。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1]。研究将体育文化产业创意定义为围绕创意、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是体育、文化、经济的结合体,且具有较高的时代性与技术性的新型产业。现代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为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吸引点、认同点和质变点,以及新的生长点、生长面与生长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创意层出不穷。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当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必然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预料,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社会服务产品的体育文化产业必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3.3.1 以体育特色小镇为例谈产业创意发展形式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制度、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12]。而区域文化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内长期积淀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关系、精神风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区域文化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对内具有共性效应,对外具有个性效应。体育特色小镇带着浓厚的区域体育特色文化,这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区域文化资源支撑。发展体育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就是对体育文化内容中适合产业化运作、集群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数字网络化实践活动。可以说,发展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和建设体育文化是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和实践一体性的。产业创意有3种发展形式[13](见图1),即创意展示(creative spectacles)、创意空间(creative spaces)、创意运动(creative sports),如全新运动器材标准的同一化、管理网络化,运动服务产品的革新化和新奇化。这些体育文化创意性不仅提升了大众化、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档次和水平,而且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持续力的载体。如今民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强,且对于体育的期望已经趋于多元化和休闲化。
图1产业创意发展形式Figure 1 Creativedevelopment formof industry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的新型探索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差异化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而体育文化创意可以帮助体育特色小镇打造自己的特色,提升体育特色小镇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14]。体育小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体育产业和创意文化进行广泛的信息资源互通,扩大了资源的利用效益和覆盖范围,丰富了小镇文化的内容,加深了体育参与者的体验感。在构建两者融合发展模式时,重点应该明确认识到两者的结合点与驱动因素[15],注重融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市场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融合等。体育特色小镇产业与文化的创意融合是现实经济需求、民众锻炼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天然耦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新型业态。3.3.2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研究产业创意发展模式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在2007年被国际田联评选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厦门马拉松赛的实际贡献力已经远超其作为一项体育赛事的意义。厦门马拉松不仅成为了厦门的城市名片,而且有力地带动了体育产业、文化及创意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如巾帼健身跑、美食文化节、休闲用品博览会、马拉松摄影大赛、篮球马拉松、马拉松快乐征集总动员、花车巡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健康儿童快乐跑、化妆马拉松,等等。研究厦门马拉松赛体育产业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见图2),主要从创意工具、创意样式、创意资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从产业文化创意产生之初,工具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创意工具是指根据创意想法和创意样式的内在要求,为展示富有创意想法和实现配套组织相关资源而使用的工具。创意资源是指运用创意思维和创意想法[16]。这个想法灵感可以来自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来自对舶来品进行的再创新。创意样式是将相关创意活动协调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厦门马拉松的产业创意发展模式表明,发展产业创意模式应该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和保护,理性面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再开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创意理念,鼓励采取先进的创意工具和产业文化创意集成化。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可以融合的领域也很多,在遵循一般产业、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应该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文化创意模式。
4 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对参与运动主体以及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人文精神是将人的文化置于核心位置,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文化思想体现。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为体育文化提供了文化上最基本的依据,使体育文化获得了最初的人文精神定位,即体育人文精神必须以人为核心。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体育实践主体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实践主体和体育文化的互动范式。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存在和实现的必然载体,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支持和交融,尤其是必须符合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最后,体育文化形成于特定的时代空间和民族区域,具体特殊又丰富的人文精神样式需要在现实生存和理想建构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推动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总而言之,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渗透贯彻人文精神,需要充分诠释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图2产业创意发展模式Figuer 2 Creative development modes of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