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族杖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05-10李智渊尹爱青

关键词:朝鲜族乐器舞蹈

李智渊 尹爱青

杖鼓又称长鼓,与铮、小锣、鼓、小鼓等朝鲜民族传统打击乐器相比,具有超然的地位,可以说是朝鲜族最重要的节奏乐器。自古以来,其广泛应用于仪式音乐、弦风流、(1)指朝鲜族传统音乐中以管弦器为中心的演奏形态。参见:[韩]《国乐用语词典》(第2版),首尔:民俗院,2018年,第371页。竹风流、(2)指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以管乐器为中心的演奏形态。参见:[韩]《国乐用语词典》(第2版),首尔:民俗院,2018年,第202页。吹打、歌乐、杂歌、民谣、农乐、西拿余(巫乐)、散调,宫廷舞蹈、民俗舞蹈、假面舞以及民俗活动等中,在朝鲜族的音乐与舞蹈中处处可见杖鼓的影子。(3)[韩]张师勋:《国乐总论》,首尔:世光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杖鼓的声音可以用“和”“壮”“节”来形容,演奏相当自由,技巧华丽而多样,节奏与音色富于变化,具有细腻的表现力与出色的感染力,可以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作为乐队合奏中的领奏乐器,其作用同等于西洋交响乐中的指挥,承担着组织、整合乐队中其他乐器的重要作用,杖鼓弹奏者作为乐队的核心成员,也对音乐整体情绪的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杖鼓同时也是独奏乐器,即使不与其他的音乐表现手段配合,也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引发听众的强烈共鸣。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朝鲜族杖鼓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杖鼓的起源、对杖鼓的描述性介绍、长短节奏、长鼓舞的研究等方面。因此,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尝试再现朝鲜族杖鼓的发展与传承历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考察其传承途径与表演形式,把握其传承现状,探讨其面临的困境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朝鲜族杖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杖鼓在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杖鼓起源于古代的细腰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古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4)[宋]沈括:《梦溪笔谈》,北京:中国书店,2019年,第81页。可见,杖鼓在唐代已经盛行,当时以独奏为主,发展至宋代则以合奏为主,如今朝鲜族杖鼓的演奏方式基本与宋代相同。根据《韩国音乐史》,杖鼓在朝鲜半岛的新罗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新罗的佛画中可以看到杖鼓,却无法证实是否实际使用过”。(5)[韩]张师勋:《韩国音乐史》(增补),朴春妮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高丽时期的杖鼓主要用于演奏新乐雅乐、宫廷唐乐以及俗乐乡乐。高丽朝文宗三十年(1076年),宫廷设立了“大乐管弦房”这一音乐机关,其中设有专门的“杖鼓业师”,与“唱词业师”“唐舞师尉”“琵琶业师”“乡唐琵琶业师”“方响业师”“中笒业师”“歌舞拍业师”同为高丽时期重要的乐官。朝鲜朝文人郑麟趾所撰的《高丽史》中记载:

文宗三十年定大乐管弦房米一十石唐舞业兼唱师业师一笙业师一唐舞师校八石御前两部都厅七石琵琶业师校熨阁门使同正二科八石杖鼓业师二唐笛业师二乡唐琵琶业师各一方响师校熨一觱篥业师一歌舞拍业师一。(6)[韩]金基哲:《杖鼓的起源与变迁》,首尔:民俗院,2015年,第54页。

“大乐管弦房”是高丽继“大乐署”之后设立的又一个官方音乐机关,其中的业师不仅负责演奏音乐,还负责教授乐工,他们地位极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方能担任。其中的“杖鼓业师”通常能收取8石米的俸禄,且与“唐笛业师”一样设为2人,其余业师则均设1人,可见其重视程度。高丽睿宗九年(1114年),宫廷又在引进宋朝新乐的同时,引进了杖鼓、鼓槌以及杖鼓演奏者的服装等物品。总之,高丽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杖鼓演奏乐师,且杖鼓在众多乐器中具有不可被忽视的地位。

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入到中国,带着朝鲜族所共有的民族属性和传统音乐文化。朝鲜族杖鼓植根于朝鲜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体现着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心理需求、审美观念等。杖鼓在宋朝时期从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再反哺中国,它的传承离不开朝鲜族文化的历史发展。

二、朝鲜族杖鼓的传承历程

(一)移民时期朝鲜族杖鼓的传承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来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17世纪初,朝鲜半岛居民开始移居到中国东北境内;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加强了对朝鲜垦民的管理,设置越垦局,统建4社39堡,并以剃发易服、领照纳租为前提,使其享受土地使用权;19世纪后半期,移民大量涌入;到1945年抗战结束,移民活动基本结束。(7)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8页。

在移民过程中,朝鲜族从朝鲜半岛带来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因为移民多是军人和苦难农民等平民阶层,其带来的传统音乐也是以民谣、杂歌、农乐等民间音乐为主,而不是雅乐或唐乐之类的宫廷音乐。(8)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编:《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页。朝鲜族的传统音乐有吹打、三弦六角、乡乐、散调、农乐以及各种类型的器乐与曲风。其中的吹打是一种吹奏乐,三弦六角和乡乐是小型的室内合奏(或是重奏),散调为器乐独奏,农乐则是在跳舞等娱乐活动中演奏的打击乐形式。其中的吹打、三弦六角、乡乐、散调都需要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专业演奏者,又因为大部分以合奏的形式演绎,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演奏团体。当时的移民中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演奏团体和乐器演奏者,因此,也鲜有独奏、合奏或重奏等单纯的乐器演奏。

中国朝鲜族传统乐器主要在民谣与农乐中使用,杖鼓作为其中的代表,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民谣在移民中相对普及,它的演绎需要杖鼓等乐器的伴奏。朝鲜族有“一鼓手二名唱”的说法,就揭示了两者密切的关系。农乐则是融仪式、劳动、游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因此,深受移民的喜爱。另外,除唢呐(太平萧)外,农乐多使用京锣、铜锣、杖鼓、鼓等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属于无律乐器,掌握难度低于有律乐器,更容易在平民阶层中普及,而杖鼓正是农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以20世纪30年代为基点,包括延边在内的东北三省朝鲜族聚集地出现了大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乐队。有文献记载,1938年春,一百余户人家从朝鲜庆尚南道移居到中国安图县长兴乡,形成了“新村”聚落。他们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派出十余名青年,跋山涉水步行至首尔,从首尔购回农乐乐器、象帽、道具等,还从首尔请来农乐艺人,组建了“新村农乐团”。文献中还有关于民间艺人朴贞烈(9)朴贞烈(1920.6-1988.3),民间艺人、延边艺术学校民族声乐教员。出生于韩国忠清南道大田市,早年曾学习朝鲜中部地区的民谣。11岁时在江原道系统地学习了朝鲜传统民谣、盘索里以及杖鼓技法等。1939年,移居中国黑龙江省,曾在延边艺术学校担任第一代民族声乐教员,并向民族音乐专业学生教授杖鼓。演绎民谣《伽倻琴打令》的记载,而他本人也精通杖鼓技法。(10)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编:《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0-21页。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文化艺术馆收藏了一只传统杖鼓,据馆长的口述,其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朝鲜族杖鼓之一。可见20世纪初,杖鼓确实在中国朝鲜族社会得到了普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族杖鼓的传承

移民时期,朝鲜族民族乐器主要通过少数民间艺人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族乐器则在专业团体和专业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县市先后成立了专业艺术团体,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后,延边歌舞团、延边艺术学校相继成立,朝鲜族的音乐事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对朝鲜族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朝鲜族音乐,特别是民族乐器的发展脉络来看,主要依托专业院团和专业音乐教育。

1.专业文艺团体中杖鼓的传承

1957年,延边歌舞团成立了民族乐队,主要负责民族舞蹈的伴奏。杖鼓作为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之一,其技法在民族乐队中得到了发展。杖鼓演奏员金仁锡(11)金仁锡(1936.1-),曾任延边歌舞团杖鼓演奏员、延边艺术学校杖鼓专业外聘教员。早年师从民间艺人何泰一学习杖鼓。对杖鼓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他可以纯熟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音色、音响的变化,舞蹈伴奏富于节奏变化,尤其是擅长快速敏捷的奏法,这使得杖鼓在朝鲜族民乐合奏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金仁锡将自己独特的杖鼓演奏法教授给了吉林省歌剧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的打击乐演奏员,而且组织了培训班,将其教授给社会文艺爱好者和文化活动团体中的成员。20世纪80年代,他改变了杖鼓仅在伴奏和乐队合奏中使用的惯例,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杖鼓独奏曲《乡村的喜悦》,登上舞台后大获成功,荣获了吉林省民族器乐作品大赛一等奖。这是朝鲜族杖鼓第一次以独奏的形式登上专业舞台。它不仅被国内选定为艺术学院访美演出的重要节目,还在国内外演出100多次。朝鲜族杖鼓在金仁锡的研究和弘扬之下,演奏技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还从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具特殊魅力的独奏乐器。金仁锡不仅在杖鼓的研究和演奏中做出了贡献,在人才培养中也做出了特殊贡献。

2.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杖鼓的传承

1957年10月,延边艺术学校成立,招收并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朝鲜族专业艺术人才。其中,包括音乐部学生20名,舞蹈部学生10名,民族乐器伽倻琴专业则招收了崔奎华、张清子、韩顺玉3名学生。延边艺术学校建校时仅有27名教职员工,为解决民族音乐的师资问题,学校聘请了民间艺人进行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其中有申玉花、朴贞烈两位民间艺人担任民族声乐教学。朴贞烈还负责“杖鼓”课的教学,这门课程与“民谣”“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欣赏”“和声”“歌曲作法”“合唱”“合奏”相同,均被设置为音乐专业课程。同时,舞蹈部也设有“杖鼓”“民谣”等课程。杖鼓和民谣是音乐部和舞蹈部学生都要修习的课程,这种情况从建校之初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方面是因为杖鼓作为最重要、最基础的朝鲜族乐器之一,是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与传承的重视程度。

杖鼓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从1986年开始的。学校在这一年聘请金仁锡担任杖鼓公共课的教学,并从事杖鼓专业人才的培养。他早年学习过声乐、盘索里、朝鲜族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扎实的民族音乐与舞蹈功底,不仅擅长表演,在理论与教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不仅是优秀的杖鼓演奏家,也是优秀的杖鼓教育家。从1986年到2009年,金仁锡共培养了6名杖鼓专业学生,后来有3名学生在专业文艺团体中从事民族打击乐演奏。金仁锡退休之后,学校停止了杖鼓专业学生的招收,但“杖鼓”一直以专业公共课的形式被保留。可以看出,杖鼓从建校初期开始一直伴随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培养民族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专业基本技能,但对其专任教师梯队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未能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状态。

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杖鼓的传承

建国初期,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还未形成朝鲜族乐器的课堂教学。偶尔有个别具有朝鲜族乐器演奏能力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但也是零散的,未能形成规模。

在国家提出学校美育要求的大背景下,从近5年开始,伽倻琴、溪琴、短箫等朝鲜族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以及四物乐形式的民族打击乐的兴起等,掀起了朝鲜族乐器在普通学校中的学习热度。普通学校中开设了朝鲜族乐器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开发朝鲜族乐器的校本课程。据了解,杖鼓在普通学校教育中主要以四物乐、长鼓舞的形式被普及与传承。

为了充分了解朝鲜族乐器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情况,笔者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4份教师问卷。通过回收的问卷分析,其中有49位教师其所在的学校开展了朝鲜族乐器教学。因此,通过分析这49位教师所在学校朝鲜族乐器教学的基本情况,根据研究目的,运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段具有典型性的6所学校。最终对抽选出的学校中学习朝鲜族乐器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基于对教授朝鲜族乐器的学校进行统计(见表1),有57.1%的学校教授了四物乐;教授杖鼓的学校达到了34.7%,仅次于伽倻琴。

续表1 普通学校教授的朝鲜族乐器情况统计

对于学生喜欢的朝鲜族乐器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1),由统计的结果可知,有28%的学生喜欢杖鼓,有21%的学生喜欢四物乐,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仅次于第一位的伽倻琴。

图1 普通学校学生喜欢的朝鲜族乐器人数统计图

对于喜欢学习的朝鲜族乐器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喜欢学习杖鼓和四物乐的学生占26.4%和19.8%。

图2 普通学校学生喜欢学习的朝鲜族乐器课程的人数统计图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授朝鲜族乐器的中小学中近60%的学校在教授杖鼓和四物乐,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短箫、奚琴、洞箫相比,乐器的普及、学生们对杖鼓的喜爱度和学习热爱度等更高,仅次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伽倻琴。

三、朝鲜族杖鼓在传承中的变迁

(一)朝鲜族杖鼓形制的变迁

杖鼓两侧鼓腔的大小和鼓面的蒙皮材质存在差异,因此,两个鼓面的音色、音高和响度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音程关系为四度或五度。低音面用手击打,被称为手鼓面;高音面用鼓槌敲击,被称为棰鼓面。

中国境内最早的朝鲜族传统杖鼓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陈列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文化馆,该杖鼓的形制即为朝鲜族移民之初的杖鼓形制。随着中国朝鲜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杖鼓的形制也悄然发生了演变。朝鲜族人民改良了杖鼓的尺寸、蒙皮的材质,以适应不同表演形式对乐器音色、音高和响度的要求,由此演变出了舞蹈用杖鼓、四物乐杖鼓和伴奏杖鼓三种不同类型的杖鼓。传统杖鼓与现行杖鼓的形制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杖鼓和现行朝鲜族杖鼓形制对比表

通过表2可以发现,传统杖鼓手鼓面和杖鼓面的直径存在差异,而现行杖鼓两个鼓面的直径则是一致的。传统杖鼓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现行杖鼓。即使是体积最大的伴奏杖鼓,在长度上与传统杖鼓还相差3厘米,在直径上相差1-3厘米。舞者需要背着杖鼓翩翩起舞,所以舞蹈杖鼓的体积较小,又因为舞蹈杖鼓对声音的要求不高,所以牛皮的材质也没有特殊的要求。从演绎场合来看,四物乐原本属于农民的室外娱乐活动,在当下也是室内室外皆可表演,场合也较为多样,因此,要求杖鼓声音响亮。从艺术表现力来看,优秀的四物乐表演除了明快的节奏,还要有响亮的声音才能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因此,四物乐杖鼓的手鼓面和棰鼓面均为皮质较硬的生牛皮,以便发出响亮的声音。在这三种杖鼓中,伴奏杖鼓所对应的艺术形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所以在体积上与传统杖鼓最接近。它对音色要求较高,因此,两个鼓面的材质不同,手鼓面用加工过的熟牛皮,奏出低沉而柔和的声音;棰鼓面用生牛皮,奏出响亮的声音。

从乐器制作和销量上看,目前,中国境内只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乐器研究所生产杖鼓。舞蹈杖鼓和四物乐杖鼓销量最高,其次是幼儿和儿童杖鼓,而伴奏杖鼓的销量则相对较低。其中的绝大部分杖鼓在本地销售,少数销往国内其他地区。销售范围原来以东北三省其他朝鲜族聚居区为主,近4年,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杖鼓课程,因此每年开学时会根据学生人数购买杖鼓。除此以外,广东、广西、河南、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学校和文化馆也购买杖鼓,只不过购买的数量较少、频率较低。

舞蹈杖鼓和四物乐杖鼓销量最高,说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目前杖鼓传承的主要途径。从年龄来看,杖鼓使用者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其中既有成年人,也有幼儿和少儿,说明杖鼓的传承已经引起了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单位的重视,社会培训机构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今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销售范围来看,杖鼓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特征,而且辐射的范围和力度正在逐渐加大,说明高校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度有所提高,杖鼓以及其代表的朝鲜族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从现在杖鼓的形制多样不难看出,杖鼓从移民时期的伴奏的表演形式开始发展,目前已形成伴奏、四物乐、长鼓舞等主要表演形式。

(二)朝鲜族杖鼓的表演形式的发展与变迁

移民时期,杖鼓主要以农乐和民谣伴奏的形式进行传承。在建国之后的专业团体和专业音乐教育中,主要以歌舞伴奏、民族管弦乐合奏的形式进行传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四物乐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而杖鼓则是其中的重要乐器之一。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社会和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以伴奏、四物乐和长鼓舞的形式被传承与传播。

1.伴奏与杖鼓

在朝鲜族传统音乐中杖鼓的作用可分为伴奏与演奏。一般多使用于声乐和器乐曲的长短伴奏,在民谣、杂歌、盘索里、散调等民俗音乐中担任旋律的长短伴奏。在朝鲜族音乐专业学校教育中,从1957年延边艺术学校建校开始,就设置了“杖鼓”专业公共课,到如今一直是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方向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从事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教师一般都掌握了民谣和器乐曲的杖鼓伴奏。在民族音乐表演节目中也经常能看到杖鼓伴奏。

与一般民谣或器乐曲杖鼓伴奏相比,散调伴奏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伴奏者。散调产生于19世纪,与盘索里长短相同并且是即兴性很强的器乐独奏音乐,配有杖鼓伴奏。朝鲜族传统乐器中玄琴、伽倻琴、大笒、觱篥、雅筝、奚琴等乐器都有其散调作品。在朝鲜族地区被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只有伽倻琴散调。伽倻琴散调通常由5种不同长短的乐章构成,其演奏也表现出极强的即兴性,因此,需要杖鼓伴奏者具有高水平的演奏能力和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散调的专业性强、普及程度低,以及杖鼓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等原因,目前能熟练掌握伽倻琴散调伴奏的专业人士寥寥无几。

2.四物乐与杖鼓

四物乐主要运用杖鼓、鼓、锣、小锣等乐器进行合奏,杖鼓一鼓两音色,同时具有极其细腻和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在合奏中起主导作用,是四物乐中最主要的乐器。

1991年1月,韩国风物表演队在中国延吉举办了演出,以此为契机,金哲、陈京洙、金翔云、千优等人组建了四物乐器乐合奏团队。经过1年的准备和练习,该团队于1992年以《四物乐》作品参加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大获成功;并在第三届“延边之夏”艺术节汇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在吉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展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又代表吉林省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优秀奖。

四物乐蕴含着朝鲜族传统的风物意识、传统乐器与节奏,同时又兼具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观赏性与娱乐性。(12)金相莉:《朝鲜族风物与四物乐流变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第231-233页。其凭借独有的魅力与感染力,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因此,四物乐不仅出现在高水平的专业舞台上,而且在大学社团、基础教育中的第二课堂、艺术展演活动、节庆活动中也时常可以见到它的影子。杖鼓也由此在当下的朝鲜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长鼓舞与杖鼓

长鼓舞以舞蹈和杖鼓两种元素为主,使杖鼓的艺术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掘,是朝鲜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鼓这种乐器在朝鲜族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融合舞蹈元素,并不断创新发展,最终脱离了农乐舞,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于脱胎于农乐舞,长鼓舞作品的素材、主题以及表达的情绪、意境等多与农村生活有关,如丰收的喜悦、农事活动之余的娱乐活动等。

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舞蹈家崔承喜以朝鲜族舞蹈为基础,创作了融合传统杖鼓的独舞作品,这是“长鼓舞”这一艺术形式的发端,其影像资料也留存至今。20世纪50年代初,民俗舞蹈艺术家们继承和发展了长鼓舞,使得这种艺术形式正式被确立。由于20世纪70年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成为了文艺的服务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朝鲜族艺术也参与其中,因此,这一时期的长鼓舞作品带有明显的“新现实主义”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长鼓舞作品也开始回归传统,在民谣的伴奏下,以舞蹈的形式突出女性优美的体态。进入21世纪之后,长鼓舞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即在强调其舞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表现杖鼓的长短节奏,让杖鼓和舞蹈两个元素联系得更加紧密。至此,长鼓舞才以如今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长鼓舞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朝鲜族的民俗特征与民族性格,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历程。长鼓舞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杖鼓乐》《长鼓行》等长鼓舞作品也多次获得荷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延边州图们市文化馆设有杖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各朝鲜族中小学和社会培训机构也纷纷开设长鼓舞课程。可以说,杖鼓舞与四物乐一样,凭借着非凡的影响力与艺术魅力,为杖鼓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杖鼓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符号就是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实际经验中的一部分,无论符号是被接受或创造,对符号的反应都将是与个人的和社会的整个的集体记忆相关联的。音乐符号学的着眼点就在寻求人们在文化中的对音乐的意义的不同认识和理解。”(1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74页。杖鼓是朝鲜族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节奏乐器,它最能淋漓尽致地直接表现朝鲜民族音乐中特有的“长短”,可以说杖鼓已成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虽然我国杖鼓传承与传播的整体情况较为乐观,特别是近几年在社会、普通学校教育中杖鼓的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有普及性,也需要深度的专业性。目前,朝鲜族杖鼓的传承基本停留在乐器的传播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性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杖鼓教育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专业教学体系

从1957年到2019年,从延边艺术学校到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虽然学校对杖鼓的传承十分重视,“杖鼓”课程延续至今,但一直没有在编的杖鼓专任教师。该课程一直由民族声乐、民族器乐老师兼任,金仁锡和陈京洙(14)陈京洙(1966.9-),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乐长短”传承人,2002年开始担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外聘教师,承担“杖鼓”课教学。作为专业的杖鼓演奏家,是以外聘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在朝鲜族高等音乐教育史上,仅培养出了6名杖鼓演奏的专门人才。目前,“杖鼓”课只是作为音乐和舞蹈专业的公共课进行授课。要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需要长期的系统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杖鼓演奏需要掌握民歌、散调、盘索里、西拿余(巫乐)、农乐等系统的长短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变化,长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掌握各种长短,深入体会和自如运用它的变长短,发展和创作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新长短、新旋律、新节奏具有深远意义。”(15)金仁锡、崔玉花:《朝鲜民族杖鼓演奏法》,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由于长期的杖鼓专业师资的匮乏和专门人才培养的缺失,导致对其深入的理论研究、演奏技法的探索、教学体系的建设、教材的研究、作品的创作等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果。

(二)杖鼓艺术形式的缺失

散调是一种即兴性很强的器乐独奏,杖鼓是其重要的伴奏乐器,盘索里中的杖鼓伴奏也有很强的即兴色彩。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最能表现杖鼓的艺术魅力,杖鼓技法最为精深,需要演奏具者有深厚的朝鲜族传统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水平,也最能体现演奏者对长短节奏性质、内涵的理解。但目前可以用杖鼓为盘索里和散调即兴伴奏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金仁锡认为,演奏杖鼓不能只是单纯地演奏长短节奏,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把握和表现朝鲜族长短节奏的韵味和每个长短的特征。但事实上,在当下绝大部分的艺术表演和人们的认识中,杖鼓只是打节奏的道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优秀民族器乐创作作品的匮乏

民族乐器,拥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这是外来乐器所不能替代的。民族乐器要呈现其独具的音色和魅力,要依托优秀的器乐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朝鲜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中国朝鲜族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复兴和延续朝鲜族的艺术,朝鲜族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民间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事业,其中民族乐器的改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民族乐器改良的成功,也相继出现了新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例如,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回忆与欢喜》《农家的喜悦》,长唢呐独奏曲《庆丰收》《春之歌变奏曲》等。但据了解目前朝鲜族器乐作品大多数是朝鲜的作品或者是传统民谣改编曲,新创作作品还是占少数的,在2012年,延边歌舞团编撰的《中国朝鲜族民族乐器大全》中收录的杖鼓作品只有2首,分别为《乡春的喜悦》《四物乐》。《乡春的喜悦》是至今唯一的一首朝鲜族杖鼓独奏曲。如果没有经典的独奏作品,杖鼓只能在民族声(器)乐伴奏、舞蹈道具、合奏、四物乐等表演形式中进行传承。

五、结语

“我国各民族丰富的乐器,是人民大众智慧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音乐的特殊贡献。这是中国所特有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16)梁茂春:《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创作发展四题——为“当代音乐建设学术研讨会”而作》,《乐府新声》1990年第4期,第22页。杖鼓不仅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族杖鼓的传承,主要依托专业艺术团体和学校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历程中,主要以声乐和器乐伴奏、四物乐以及长鼓舞的表演形式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虽然整体情况较为乐观,但也面临专业师资匮乏和专门人才培养断代、杖鼓艺术形式缺失、缺少创作作品等困难和问题。要使杖鼓更好地被传承和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普通学校教育中提高杖鼓的普及和传播度,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学习和喜欢朝鲜族杖鼓和朝鲜族音乐文化;要在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相关理论、探索其演奏技法、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教学体系;专业创作人员要努力创作民族乐器的新作品,不仅要能表现杖鼓独特魅力,而且还要能贴近人们的内心。不要让杖鼓只成为一种“打节奏的道具”,要体现杖鼓的魅力,真正把杖鼓艺术传承下去,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符号。

猜你喜欢

朝鲜族乐器舞蹈
学乐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乐器
KORE A TOWN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