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2021-05-10王树俊花威崔广林

安徽医药 2021年5期

王树俊,花威,崔广林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4500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目前5-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已成为治疗UC的一线药物,其通过抑制UC病人前列腺素合成,从而抑制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UC病人常伴有肠道菌群紊乱现象,因此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逐渐用于UC的治疗,其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测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前后病人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内镜评分、临床疗效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探讨微生态制剂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以及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轻、中度UC病人52例,诊断符合2018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的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6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7.1±9.5)岁,年龄范围为43~73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4例;病变部位直肠13例,直乙结肠13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8.3±7.6)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13例;病变部位直肠16例、直乙结肠1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病人或近亲属对研究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排除标准:(1)重度UC、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者;(2)1个月前使用过对UC治疗有影响的药物;(3)合并严重心、肝、肾、血液、内分泌系统等疾病;(4)孕妇、哺乳期妇女、精神病者;(5)对美沙拉嗪或双歧四联活菌过敏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批准文号H20143164,批次18107)治疗,4次/天,每次1.0 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0610,批次20181206)治疗,3次/天,每次1.5 g,疗程均为4周。两组病人均于三餐后口服药物。治疗前、后随访观察血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结肠镜等。

表1 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一般资料比较

1.2.2 血清IL-17、TNF-α测定 两组病人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清,样本置于-80℃冰箱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7、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评价指标

1.3.1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也称Mayo指数,总分为各项分数之和包括排便频率、便血情况、黏膜表现及医师病情评价,是评估疾病活动度量化指标,具体评分标准参照文献。

1.3.2 Azzolini内镜下UC分级标准 具体如下:①结肠黏膜病变:无:0分、充血水肿:1分、糜烂:2分、溃疡:3分②黏膜脆性:正常:0分、触之出血:1分、自发出血:2分。

1.3.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标准,具体如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3.4 不良反应评估 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症状及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

表2 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及内镜评分情况/(分,±s)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DAI评分及内镜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AI评分、内镜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AI评分、内镜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457,P=0.035)。见表3。

表3 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血清IL-17、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血清IL-17、TNF-α在两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7、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腹胀1例,不良反应率为3.85%,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腹胀1例,食欲下降2例,头疼1例,不良反应率为23.08%。其余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病人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损害,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107,P=0.042)。见表5。

表4 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pg/L,±s)

表5 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UC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成果证实其可能与促炎因子的释放、肠道免疫系统失调、感染因素引发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UC发病关系密切。Palumbo等的研究显示UC病人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显著降低,UC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呈现一种失衡状态,其中肠道内肠球菌、酵母菌等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多,可能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诱发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本研究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诱导缓解,美沙拉嗪已被广泛用于UC治疗中,但经实践发现,有部分病人对该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可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下降、头疼等不良反应。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可改善UC病人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降低UC病人的DAI评分。本研究发现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UC病人DAI评分及内镜评分比单用美沙拉嗪均有明显降低,且总有效率也优于单用美沙拉嗪,提示在应用美沙拉嗪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更好地改善UC病人临床症状、疾病活动度以及镜下结肠黏膜炎症表现。同时本研究发现,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减少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UC的发病机制中,机体内炎症反应与其发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尤其以促炎因子、抑炎因子比例失衡最为重要,IL-17、TNF-α是肠道炎症反应中重要的促炎因子,故本实验在治疗前后检测了IL-17、TNF-α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中,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TNF-α、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以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提示UC病人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降低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

目前认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UC的可能机制如下:(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包括三种厌氧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可在肠道内定植,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而蜡样芽孢杆菌为以上三种厌氧菌在肠道内定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同时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可以通过抑制病毒或致病菌生长,并修复受损的肠黏膜。(2)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如IL-17、TNF-α等,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建立免疫屏障,从而发挥抗炎作用。(3)促进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形成有效的保护层促进肠道上皮有关蛋白的合成,修复受损的黏膜,从而提高其抵御病菌的能力。

总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协同美沙拉嗪通过抑制肠道黏膜免疫反应、下调促炎因子、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发挥辅助治疗UC作用,且本研究中对其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其安全可靠,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U C中的治疗可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