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对预防外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2021-05-09刘国梁周恒杰刘思伯舒皎洁
刘国梁,周恒杰,刘思伯,舒皎洁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116033)
静脉血栓形成是外伤、大手术、肿瘤等患者中常见并发症,是多种因素引发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异常,导致血液凝集堵塞静脉腔,继而造成的静脉回流障碍[1]。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为常见。其不仅会导致患肢疼痛肿胀,且血栓形成后可能发生脱落并进入肺部,引发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均为临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仪器,但关于二者比较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在外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0.25±10.28)岁;外伤类型:胸背部伤8例,腰腹部伤11例,骨盆伤8例,四肢伤13例。B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1.11±10.42)岁;外伤类型:胸背部伤10例,腰腹部伤10例,骨盆伤9例,四肢伤1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有凝血功能障碍;②合并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感染性疾病;⑤既往有下肢血管疾病史。
1.3 方法
1.3.1 A组 术后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选用KT-90B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设置频率为1~2 Hz,波型为方波,损伤严重者可选用疏密波,每次15~20 min,每天4次,连用7 d。
1.3.2 B组术后采用下肢压力泵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选用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莱博泰克(大连)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抗血栓压力套套于患者下肢,通电后选择合适的压力模式,设置梯度压力为大腿30 mmHg,小腿40 mmHg,脚踝45 mmHg。确保血液单向流动,若患者有不适感则立即停止并查看其有无皮损,每次30 min,每天4次,连用7 d。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7 d,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运用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浆MPAR;取患者空腹动脉血2 mL,检测PT、APTT。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PAR、PT、APTT比较干预后,两组MPAR均低于干预前,PT、APTT短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MPAR、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MPAR、PT、APTT比较(±s)
表1 两组MPAR、PT、APTT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
2.2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干预后,两组均未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仅A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肢静脉血栓。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是由多种原因(外伤、大型手术、久病卧床)造成静脉血流滞缓,血液进入高凝状态,使静脉管腔阻塞最终形成血栓[3]。外伤及外伤手术可使血小板增多且粘附性提升,加之卧床休息导致血流滞缓,最终极大提升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4]。静脉血栓形成是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外伤治疗后干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临床上常通过应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能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下肢肌群的规律性收缩,进而扩张下肢血管,增加静脉内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5]。血液循环的改善利于促进受损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凝血因子聚集与血小板反应性粘附,进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刘经纬等[6]采用电刺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显示效果确切。下肢压力泵则是通过周期性充气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进而提升静脉血流速度,防止血液淤滞,改善血液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MPAR均低于干预前(P<0.05),PT、APTT均短于干预前,但两组MPAR、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止血并促进血液凝固,但MPAR过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升血栓形成的风险[7];PT、APTT分别反映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过短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8-9]。本结果提示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干预开始后,两组均未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A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肢静脉血栓。分析原因为,由于深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等因素,该例患者出现静脉壁损伤,进而出现上肢静脉血栓。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虽能改善血液淤滞,缓解血液高凝状态,但难以有效对抗静脉壁损伤,临床应注意对外伤患者静脉壁的保护。此外,刘巍等[10]研究指出,下肢压力泵还可通过提升皮表温度促使血管活化,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维持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与下肢压力泵在预防外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