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5-09陈云杰王玉俊
陈云杰,王玉俊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辽宁 大连116037)
痉挛性脑瘫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在所有脑瘫患者中占比60%~70%[1],由于肌张力增高,患者将持续存在运动障碍及肌肉、骨骼发育问题,因此,大部分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如站立、行走、平衡等功能低下[2]。对于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治疗,目前临床有肉毒素注射、物理治疗等,通过降低患儿肌张力,从而促进平衡和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3]。研究表明,物理治疗(PT)不仅可以减低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还可以防止肢体肌肉萎缩,改善患儿关节活动,促进粗大运动及步行等功能恢复,但其长期干预效果尚未明确[4]。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康复治疗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2±0.66)岁;早产10例,足月38例,过期产2例;GMFCS评分Ⅱ级22例,Ⅲ级28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5];年龄3~6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定为Ⅱ~Ⅲ级;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坚持规律治疗2年;严重神经肌肉或骨骼关节病变,不能独立行走5 m以上;并发智力障碍;依从性差;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Bobath疗法和肌电反馈系统规律治疗6个月。Bobath疗法为利用Bobath球进行仰卧和俯卧位下躯干控制、头背伸屈、核心肌力等训练,同时加强体位转换、步行能力等活动训练。每周5次,每次持续30~40 min,3个月为1疗程。表面电反馈治疗为选择腹直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大肌等与核心肌力、步行功能密切相关的肌群,使用肌电反馈系统(频率50 Hz,脉宽200μs,持续刺激时间4 s,强度0~12 Ma,每次间歇时间12~15 s),每周5次,每次30 min,3个月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在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应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评估各时间点患儿步行能力以及躯干控制能力、站立行走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10 m步行速度比较患儿治疗后3、6、12、18、24个月10 m步行速度分别为(10.73±1.56)、(15.08±1.75)、(16.03±2.02)、(19.54±3.31)、(28.54±3.31)m/min,均高于治疗前的(8.30±2.11)m/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GMFM D区、E区评分比较患儿GMFM量表D区、E区治疗后3、6、12、18、24个月评分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后6、12、18、24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GMFM D区、E区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GMFM D and GMFM 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1 治疗前后GMFM D区、E区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GMFM D and GMFM 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注:与前次评测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大脑相应部位神经细胞受损,神经通路受到抑制,肌张力增高,同时,伴有肌力减退以及平衡感觉下降,难以维持站立姿势,尤其是在步行时肢体摆动无法协调肌群力量,难以站立和行走[6-7]。核心肌群力量和协调性对站立、行走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浅层(竖脊肌、腰方肌、臀肌群等)、深层(盆底肌群、腹内斜肌、膈肌等)。肌电反馈等物理治疗技术,主要作用于核心肌群浅层,因应用的电极通常是表面电极,通过电刺激提高目标区域肌力水平,代偿性开通目标区域脑神经支配通路,逐渐恢复患儿对肌肉的主动控制[8-9]。深层肌力增强训练需通过主动锻炼,可利用Bobath球在多个姿势状态下训练稳定核心能力,然后逐渐恢复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支配,使患儿能够下肢承重,并纠正步态[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在接受康复PT技术治疗后10 m步行速度有明显提升,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步行速度的提升不仅反映患儿下肢肌力增强,还反映患儿下肢摆动相廓清障碍改善、平衡能力恢复以及支撑相立位能力提高。患儿通过康复治疗可改善长期存在的全身屈曲模式,躯干、髋膝关节等部位的生理立线改善,在步行过程中各肌群力量逐渐协调,逐渐提高患儿步行速度;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康复治疗PT技术干预,患儿在D区及E区的评分持续增高,但相比范艳萍等[12]的研究结果低,分析原因为本研究患儿GMFCS评级为Ⅱ~Ⅲ级,治疗前GMFM D区、E区得分基线水平明显更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难度更高。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PT技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能力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