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创新性探索
2021-05-09武文博
摘 要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以“立足专业,特色育人”为工作思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入,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创建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校学生工作;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6-0100-03
0 前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各高校多措并举,集中施策,上下联动,积极构建“三全育人”體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1]。
1 筑牢党团建设根基,发挥思政育人先锋引领作用
“三全育人”格局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需要用党建来引领教育。
一是坚持“党建抓学习”。辅导员是德育和思政工作实施的主体,在学生思政工作中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2]。辅导员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引领建设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加强理论学习,推进实践学习,鼓励科研学习,协同各类学习平台,利用各种学习机会,综合各路学习资源,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带头学、主动学、广泛学、深入学的优秀基层党组织。
二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党建引领作用与团组织推优工作相结合,将“推优入党”不只落实在党员发展要求层面,更让其体现在永葆学生党支部学习活力的根本保证和源源动力,严格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要求,达成学生党支部“质”与“量”的协同统一。
三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三全育人”的重大契机,做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并贯穿始终,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
2 创建网格化组织模式,实现组织育人全覆盖
以系部为单位,搭建贯穿各年级、覆盖各专业的党团学生组织;以年级为单位,选人用人时注重各专业学生参与,形成横向组织;以专业为单位,连接各年级班级负责人,形成纵向组织。纵横交织,将以专业为主的纵向组织网络和以年级为主的横向组织网络相结合,形成组织覆盖、思想覆盖、学习覆盖、生活覆盖、宣传覆盖等方面的全覆盖网格化组织体系。针对经常出现的不同年级学生参加不同专业方向活动的需要,院系党团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网格组织中查找横、纵脉络交汇点,网络化组织作用中的广度和效度实现最大化。
3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发挥管理育人保障功能
一是制度完善,制定、完善《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手册》《学生干部评优评先办法》《学生综合能力测评办法》《学生请销假制度》《办公室值班工作规范》等,日常管理更规范,学生人事管理更科学。
二是增强奖励带动效应,严格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公正、公平、公开,极大促进学生创先争优意识;启动“全勤奖”评定,有效提高“学风建设”工作质量。
思想引领为头阵,网络组织为基石,制度管理为保障,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还需要立足院系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把握发展规律,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上谋求特色发展。
4 开展“三基”教育,推进教书育人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化
一是“打基础”,牢抓“学风建设”不松懈,鼓励专业学习不动摇。
二是“下基层”,本系专业以创作为专业亮点,基于创作需要,每两年组织一次外出采风实践教学安排,做到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团总支学生会每年有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建基地”,积极开展基地合作模式探索,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既注重学习,实现自我内涵提高;又注重发散,发挥高校的社会效能。“基础”“基层”“基地”三基联动,极大地夯实了学生的学习根基,开拓了学生发展局面,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
5 加大学术引导力度,打造科研育人平台品牌化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重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学生的学术创作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已搭建起“大师班”“教师论坛”等专业分享平台,举办多期“学院杯”“新声”专业比赛,学生自主建立了“讲乐屋”“品乐堂”两大音乐作品学习、分享线上平台,打造了“阿卡贝拉”创作表演品牌活动。借助平台优势,武汉音乐学院的学术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在校内外各类专业比赛中收获奖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度,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与赛事七项、国内学术活动与赛事七项。在校级以上比赛/评选中,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共40人获得45个奖项,其中国际性比赛八项、全国性比赛11项、省级比赛10项、院级比赛16项。在创新创业类活动中,五名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项目五项、省级项目一项;一名学生获湖北省挑战杯三等奖。学生参加学术科研和学科竞赛受到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用学术科研热情和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6 强化第二课堂阵地,促进实践育人多样化
团学组织是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以思想引领为针,以学生活动为线,将第二课堂的思想性、学术性、综合性串联起来,建设党团思想强、艺术品位高、受学生喜爱的学生第二课堂。系部依托视唱练耳学科,经过多年沉淀,打造出“阿卡贝拉”创作音乐会、展演音乐会、讲座等系列活动,成为知名度高的第二课堂品牌。学生会携手作曲系社团原创音乐社,探索打造一年一度“原创音乐节”项目,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7 重视四难群体工作,力求服务育人关爱帮扶立体化
一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积极开展帮扶,宣传补助政策,扩宽补助渠道,加大补助力度;另一方面定期走访寝室,了解贫困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滴灌式”补助取得实效。基于以上,高校在资助过程中要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结合到资助过程中,在给予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
二是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党总支、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党员学长“拉一拉”;班团组织发挥“群雁效应”,把学习困难学生“带一带”;辅导员做好各方面统筹与兜底,做学生的坚强后盾,实现“推一推”:三方齐力,确保学生学习不掉队。
三是对于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面对心理健康敏感问题,实行“专人专档、专事专办”方针,为每年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设立档案,跟踪管理,每周谈心谈话,并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保持关注,帮助这些学生缓解心理问题带来的身心压力。
四是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系部制订专门的就业指导方案,加强就业教育,辅导员负责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宣讲,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就业渠道与专业水平指导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8 实施榜样工程,实现文化育人良性循环示范化
发现“身边的榜样”,主动“向榜样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从“比先进”到“赶先进”,实现“当先进”。“榜样”系列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发现“身边的榜样”,挖掘先进学生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比一比”的浓厚氛围;第二步,主动“向榜样学习”,带领学生总结“榜样”的基础和亮点,引导学生主动对标榜样“赶一赶”;第三步,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各类平台,建设“榜样论坛”分享沙龙,分享获得考研成功、专业硕果、就业先进、实践达人等宝贵经验,鼓励学生“当一当”榜样,用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学生继续进步。
9 加强多元主体共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相对于高校而言,社会组织具有极强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资源、社会实践的导向性,能为师生提供广阔的能力施展的舞台。为此,高校网络文化可通过联合引入抖音、腾讯、阿里巴巴等社会组织(企业)在非遗保护、脱贫攻坚网络服务、环境保护宣传、网络教育、网络志愿者等方面的公益性网络项目,开拓新式第二課堂、第三课堂,激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察社会变迁和生活百态,拓宽自我认知视野和能力范围,自觉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尺度。
二是完善区域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联动格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认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嚣的和更为引人瞩目的部分。”“喧嚣”和“瞩目”来自青年对于创造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的无限活力和激情。当代大学生诞生于网络蓬勃发展期,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和传播属性,更注重自由、平等、互动意识,为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将主流价值观无形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帕累托最优”,必须要完善打造区域间高校网络文化品牌项目或文化活动,共同缔造区域间网络文化仪式情景,增强网络文化主客体间的互为主体性的感受和集体网络活动,将所有具体的情感通融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情操,凝结成永久性的符号,以情感能量唤醒参与者内心的沉寂意识,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印象,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社会道德允许的活动,构建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身份属性。
10 总结
“三全育人”是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打基础、管根本、立长远的重要措施。高校学生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条框分割,汇聚多方合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切实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戈.论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6-27,33.
[2]刘小芬.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5):15-16.
[3]段少帅,黄喜峰,杨佳艺,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析[J].教育评论,2019(8):54-59.
作者:武文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4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