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雷达“西北往事”系列散文

2021-05-08孔会侠

南方文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雷达老师

孔会侠

2000年,雷达老师在散文《走宁夏》中,叙述过一个别有意味的小插曲:到固原时,他想起童年“同院的小伙伴田田”搬到了这里,忍不住托人打听。打听到了,要通电话时,他却“忽然感到恐惧,想不接了,怕承受不起40多年前旧事的重压”。果然,通话后,他的情绪“不可挽救地忧郁起来”①。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他和童年往事间,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紧张关系。大多数人的童年“经验和记忆,具有对个人的现实创伤进行精神抚慰和疗治的功效”②。而雷老师的童年,却是他精神创伤的根源,是一碰触就疼痛难耐、想要逃离的噩梦。但是,童年记忆有时偏像躲在门后、时刻伺机着的伏兽,随时可能冲闯而出,“纠缠”上身。

后来,雷老师的文章里,没有再出现过与童年记忆有关的字句。直到2013年秋后。已过70岁的他,终于决心敞开尘封,将个人成长路上的亲历,细细道来。

2012年,雷老师忽然在会场昏倒,医生给他的心脏搭了个支架。一向身壮气盛、文字激扬的他,与自己生命的病衰骤逢,有些颓丧。2013年秋,他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医生夸他健康状况良好。他迅疾信心百倍,遂给自己计划了许多事务。对医生的话很快相信,部分因他有易于相信的简单,主要是他内心其实一直期待着这种信息的鼓舞。他无法容忍生命在时间的流动中无聊地枯索下去,他觉得这不是活着,况且,他还惦记着起念许多次、一直没能付诸实际的心事——写个人自传式的回忆文章。这次,尽管他依然感到往事沉重,但决定写出来。他听明白了内心深处穿透不适情绪的、强烈而清晰的声音:“再不写就可能无力写了,永远沉埋了。”③这是雷老师强大的理性,在丰沛的感性下隐藏,关键时刻能起决定性作用。这理性,使他的人生路,有着大方向上的齐整,也使他能敏锐而果断地抓住人生的重要转点,没有错失。

2013年底,他写完了《多年以前》,发在《作家》2014年第2期上。以后,他又断断续续写了5篇,都发在《作家》上。《新阳镇》是2014年第4期,《黄河远上》是2014年第7期,《费家营》是2015年第11期,《梦回祁连》是2016年11期,《韩金菊》是2017年6期。这6篇自传性散文,构成了“西北往事”系列。

“西北往事”是他的剖心之作,堪称绝笔。他写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面影的交叠合一”④的史实,既是对自我生命作的可靠注解,也是折射时代发展状况的典型标本。

“西北往事”记叙的是雷老师在甘肃的成长史,这是他生命的初期阶段,其势抑。李敬泽说:“雷达竟是忧伤的,他有孩子般的脆弱和天真,在他的底部更是暗藏深悲。”⑤这是知之甚深的话。“西北往事”系列,就显示了这“深悲”具体层淀的过程,是理解他性格、命运、精神构成和文字特征的钥匙。

一、“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西北往事”的第一篇是《多年以前》。记忆的大门一打开,跃然纸上的排首事件就是父亲去世。相隔72年,其情景鲜明如初:

我的童年记忆是从失去父亲开始的。那是一个傍晚,我玩够了回来,见很多人拥挤在兰州农校第三院我家那间屋子的里外,我从人堆里钻出来,看见母亲哭着在床上翻滚,旁边的人不停地劝慰着,但没用,周围的人全都木然地观看着,叹息着。这情景让三岁的我极为恐惧,几十年后在梦境中还频频闪现,成为我童年的第一个清晰而痛苦的记忆。⑥

年幼的他无法理解这事情对自己意味了什么,不能体会母亲“翻滚”的痛苦,只感到“极为恐惧”。后来,他和母亲、姐姐一起,“迎风长在卡车上”送父亲的灵柩回天水老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三天”,悬崖危险处,“抬着棺材的人们手扶岩壁,一步一挪,母亲紧紧拉着我,屏声敛息。”⑦

父亲去世不久,1949年5月,雷老师的上学路上,发生了震惊一时的“邱宅灭门血案”;8月,他又亲睹了惨烈的兰州战役,坐望马步芳的骑兵落叶般从皋兰山上坠落……他感叹:“我的此种亲眼看生死无常的经历,可能极少有人体验;有过这样的经历的人,在其成年后,对生命意义和命运的理解也肯定与他人有所不同吧。”⑧

在雷老师这里,“存在”的意味,主要由父亲的“不在”来阐述,残酷而真实。那是一系列日常生活体验的释义:母亲的艰难、别人的欺负、道听途说的追溯、对“父亲”的反复想象……

存在,就是一个人正拥有在尘世的时间,腔子里有口气,可领略春华秋实,能体味喜怒哀乐;“不在”就是没有了时间,那么,再横溢的才华、再恪勤的努力、再高远的抱负,都属枉然。尚在手中的光阴,原来才是生命最根本最宝贵的构成。

长大后的雷老师,对父亲的了解越来越多,常涌起设身处地的抱憾之恨:

(父亲)名叫雷轰,字子烈,别名抱冰,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下属的农学院,学的是农业经济……北大《木铎》杂志的主要编者……他发表长论《建设新农村之我见》……他一直幻想并努力改造中国乡土社会……还与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天水第一所农校——新阳农校,自任校长⑨。

这是雷老师对父亲零碎事迹的记叙,从他人的“据说”和查阅材料而来,其味甚苦。父亲这个随“五四”热潮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家国有情怀,对人生有规划,对事业脚踏实地。可惜,“天不假年”,他没有时机去实现。

父親的憾恨,让雷老师掂出了时间的分量,明白了时间与生命之间的根本关系。因此,他在意生命的“存在感”,渴望活出意义,他觉得显示不出存在意义的“活”毫无价值、不能容忍。“新时期文学”伊始,他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惜时惜机地勤奋写作。他的书房挂着唐达成老师的题字——“寸阴寸金”,应是他内心不断发出的自诫自勉。

二、人群中的孤抑少年,看到了一缕光

“西北往事”里,有雷老师完整的求学经历,其中,《多年以前》《黄河远上》《费家营》详细回忆了他小学、中学、高中的生活,时间从1948年秋到1960年夏。

在这12年的学习生涯中,雷老师记录了自己亲身遭遇的三次事件:一是小学四年级时,他为好朋友打抱不平而怒视校长,在师生大会上被“斗争”;二是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时,全校开追悼会,他因忍不住发笑被老师猛踢,并关房间反省;三是高中时,他和几个同学偷摘老乡的梨,酿成了轰动的“果子事件”,他被当成“主谋”做检讨,“痛哭流涕”。好在果农朴实,认定是孩子馋嘴调皮,此事才平息。

这三次事件中的雷老师,是人群中被批判的焦点。当时的中国,批判之风愈刮愈猛,强劲地吹遍了天南海北的每一个角落,裹挟了许多人,也“蔓延到了少年儿童的世界,人是复杂的,甚至少年人”⑩。读这几篇散文,像“抓住风的尾巴闻一闻”,会发现:远在甘肃兰州的普通中小学,也保持了时代飓风的性质和方式,它集聚起汹汹咄咄的群体力量,深重地压迫了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雷老师感到,“心头似总有隐隐压力,我无法做到彻底放松地纵声大笑,我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自负感,还有一种自卫感。”11他常一个人在学校附近转,生活在喧嚣的人群之外,“如孤雁般”,“大部分时光是在孤独中度过的”……文字里,有郁郁寡欢、顾影自怜的委屈。

但是,个性好胜不屈的雷老师,“更看重的,是那种在不公正的阴影威胁下不受干扰,拒绝压抑,能杀出一条血路的勇士。”因此,他描述自己承受的“被”,想倾吐,但更想还原“人的灵魂怎样遭遇风暴袭击”的历史现场,揭示个体生命“战胜自我和环境的隐秘的关键”12。

承受着考试失利和同学疏离的雷老师,像埋在深土的种子,不知何时能破土萌芽。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有机会、有能量冒出地表,迎风而长,有时,要看这种子本身暗含的生命力。

雷老师好强、无畏,敢出头。8岁时,他“自告奋勇登上主席台,唱了一支歌,叫《我们是民主青年》”;六年级时,他与欺负自己的同桌在操场上“打得天昏地暗……耗尽了所有力气”13。他还有喜欢什么就立刻痴迷投入的劲儿。正与初恋韩金菊在五泉山捉迷藏,“看见路边有弹三弦唱道情的,就去围观,看得走了神,忘了再找她。”14少年的浑然鲁直,容易助人跳脱出当前,在长远的时间里看,算是一件好事情吧?像岁月恩惠的蒙,能保护元气少受侵漏,能悄然阻隔些不如意的伤渗,为种子保墒,使之在萧瑟秋风、严寒酷冬的漫长里,暗蓄铆足了劲儿的隐力,待一朝春来,生命就随之起势、猛发。

当然,也要看这种子的命运。温暖的阳光和润泽的雨露,希望的光和信心的鼓舞,是命运的美意。

失意的雷老师,还是得到了命运的厚爱,暗伏了转机。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来了个M老师接管我们班”,她“发现我一篇作文写得好,极表赞赏”15。高中时,又遇到“恩师”朱世豪,“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贴在教室后墙上,有时还当众让我站起来自己朗读一遍。我因性格率直,说话楞,不大受人待见,常自卑。朱老师却视而不见,藏而不露,对我青眼相看,使我很感激”16。

“作文”得到肯定,好像是小事,但就是“看似微小的这一点点儿不同,便是命运之神发挥它巨大想象力的起点”17。两位老师的赞赏,极大地改变了雷老师,他开始喜欢语文,废寝忘食、饕餮般地大量阅读。

人群中的孤抑少年,据“作文”建立起信心,鼓荡起理想。他看到了一缕光,于是一路紧逐,奔着冥冥中那初始模糊、后来明朗的人生方向。一篇“作文”造成了人生分野和命运改变,在当代其他作家身上也发生过,他们把“作文”所启示的可能,当成了拯救生活、提振精神、寄托生命意义的所在。

这里,起核心作用的是因文识才的老师。雷老师一生都感激M老师和朱世豪老师,他们是众多普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许多时代,与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相比,他们脆弱无助、似无抗衡之力;但他们却自有坚韧和刚强,是许多孩子“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负载着文化信息和精神涵养,承担起在历史长河中薪火传承的“中间物”作用。几千年来的中国,代代承继的读书人,青史留名的和默默无闻的,一起葆育了思想文化生生不息的元气。越是荒芜贫瘠的年代,这葆育越弥足珍贵。

三、故乡是他终生的精神底撑

雷老师一生,受母亲影响最大。母亲张玉书,琴棋书画皆通,还“居然是甘肃省第一个女法官”,堪称“达到了新旧更替时代文化上对女性塑造的理想”。她在气质、性格、爱好上,潜移默化了雷老师,她信守对丈夫的感情和承诺,艰难度日不改嫁,对雷老师更是意义深远,使性格敏感的他,得以不受干扰地长期保持与家乡和族亲的牢固关联,从而拥有了“一个广大的精神空间”,可寄托终生。

小时候,雷老师每年寒暑假都要回老家——天水市新阳镇王家庄。王家庄紧贴渭河,给了他许多童年的快乐和温暖,让他体验到了与兰州经历“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情”,成了他情感牵系很深的地方。

家乡是一片广阔的自然天地。站在村口,举目可见“广袤的河滩地种的全是高粱”;清澈的河边,“灰颈鹤和白鹭鸶优雅安详地散着步”;河上的草桥“柔软有弹性,独轮车滚过时,忽闪忽闪,发出轻轻的呻吟”18……这些,使他陶醉忘怀,轻松自在。

大自然是造化对人类的恩泽。天地空旷浩瀚,到处是草木鸟兽的蓬勃生机,隐蕴着可照“人”洞察生命诸种内涵的光。任你揣了什么样的愁怨,只要投身其中,就能像墨水滴进了大海,不知不觉消融无迹,荡涤出一个愉悦干净的心情出来。

家乡人对他,有朴实的深情厚谊。邻里们对他照顾,小伙伴们对他亲近,大嫂谢巧娣,更是给了他无私的关爱。“三年困难时期,大嫂…不顾儿女的哭闹,给我烙了高粱面馍。”19……

家乡生活的记忆,就这样,成了他往事板块中最惬意的部分。

1989年1月,雷老師调到中国作家杂志社,任副主编。生活节奏打乱,人事周旋增多,他紧张不适应。偏还出了个事故:1989年第5期上,他坚持发表了福建作家海迪的中篇小说《再来四客冰激凌》,因首次写到未婚先孕,杂志社和他受到了处罚:刊物停刊一期学习整顿,他被调离杂志社。

精神郁闷的雷老师,1990年3月在西安开会,突然冒出回故乡的念头,随之“一分钟也等不得了”,冲动地“当晚跳上了西去的列车”。因连张坐票也没有,途中颇为受罪。但是,一回到王家庄,他就“心儿安详,睡觉踏实”了。“这里自有温暖宽厚的胸怀……有种无法言说的安全感、依托感”20。

人生难测难耐,不免遇到挫折困厄,年岁渐长后,会发现:“寻找一个去处成了大问题,安慰自己这颗成年人的心也成了大问题。”21安慰精神、释怀苦闷、平和心境的去处,在哪里?志趣爱好里有,那一旦投入就津津有味、劳而不倦的痴迷之事,是携领灵魂超越眼前、获得充实愉悦的良好通道;情感记忆中的故乡里有,那可以栖居灵与肉的家园,是心绪可得释怀、伤痕可得疗愈、精神可得放松的安顿之所。

雷老师迫不及待的还乡,有渴望从中得到抚慰与平静的“潜在动因”。

故乡,不知不觉间已成了他终生的精神底撑。

2019年9月28日,“雷达文学馆”在天水师范学院举行了开馆仪式。他的灵魂,终落根在了故乡。

故乡,曾是许多作家的精神底撑,是生成他们文字的丰厚土壤。但具体辨析会发现:故乡与作家们的关系,有具体分别。对莫言、阎连科等乡村本土作家而言,故乡是他们建造文学屋宇的宅基地,故乡人事是丰富的砖瓦木料,他们对故乡,有更深入的体会、更复杂的记忆、更百味难陈的情感;故乡对雷老师、刘震云等乡村亲缘者,和对韩少功、史铁生等知青暂居者而言,是另一种广大而真实的生存呈现,内隐了社会、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启示。而农民生活的真相,是他们在无论什么样的低落处境中,都能得到安抚和振拔的底版参照。王家庄的大嫂是雷老师的底版参照,关家庄的破老汉是史铁生的底版参照,让他们见识了更沉重艰辛的生存,发现了草一样生命的卑微坚韧、豁达顽强,也获得了身处坎坷时平衡超脱、提醒鼓励的对照式力量。对照是有效手段,农民们提供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大片“下”,很容易让人感到自己应该知足的“余”来,从而跳脱、化解、忘掉工作和生活中的辛苦和委屈。

长久以来,农民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支撑,他们种地收粮,盖楼修路,坐生产线、送外卖……用辛苦劳动支撑了十几亿人的衣食住行,是我们这个民族庞大硬实的底。寄居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他们,能否和当年的知青一样,可将异乡作故乡,获得温暖和寄托?

四、他以自己的往事,照亮历史

在雷老师的“西北往事”里,让读者最难过的,应该是《韩金菊》了。雷老师写作此篇,也是百感交集、意绪难平。“韩金菊的故事藏在心中多年,堵在心口,不写出来难受,但真的一写,几次伤心得写不下去。”22

这里,除了始于14岁的初恋情怀外,更主要的是她过于短暂的人生和这人生过于苦涩悲哀的意味。

韩金菊是个“才貌超群、善良温柔的女孩”,但在“那个年代的狂风暴雨的摧残”下,她早早于1967年5月猝然去世,时年22岁。带着痛楚,雷老师勾勒出韩金菊人生轨迹的主要节点:

1956年,两人相识;1958年肃反,韩金菊“继父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她和母亲为避免被“遣回原籍”,不停搬迁;1963年,韩金菊参加高考,因继父问题,未被任何学校录取,“打击是致命的”;1963年冬,她“考取了西郊一所大工厂的学徒工”,努力工作,积极表现,渐次“入了团”“当上了大车间的团总支书记”……并“正在进一步争取入党”,但很快,她“从一个先锋模范,风口浪尖人物”,倏然“一败涂地”;1967年5月,她突然发病,因“当时医院混乱,也没有认真抢救”而去世。23

时过境迁50年后,“时”“境”清晰可辨。凝视西北往事,雷老师以反思的历史眼光,将韩金菊作为一个过去时代的生命标本来审视,探究她的命运所“汇聚的社会历史内涵”。就韩金菊来看,个人天分加努力会有好结果的“因果”链不起作用,粗蛮、不合情理的“因”成了在她“头顶盘旋”的“巨大的阴影”,任她如何任劳任怨、拼命表现、自觉修正……也无以逃脱。可见,“时事和政治”的力量很大,远大于个人,勒进了人们的血肉,“重新塑造着人”,决定着人们的命运轨迹。

走过那个年代,又经历新时潮的变迁,雷老师开始长期而苦苦地追索:历史,到底意味着什么?1987年,他发出疑问:“历史有没有呼吸、有没有体温、有没有灵魂?历史是一堆渐渐冷却的死物,还是一群活生生的灵物?它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终结,还是流注和绵延到当代人的心头?”241993年,他评论《白鹿原》时肯定了“陈忠实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揭去覆盖在历史生活上的层层观念障蔽,回到事物本身去,揭示存在于本体中的那个隐蔽的‘必然”25。1999年,他疑虑:“但那时代的精神因子也永远地消失了吗?”26

历史像一条河,源远流长。今天的淌水中,会有过去元素的一脉而来,未来的河段中,也会有今天内容的顺流而下。过去并未过去,它还存在于当下。因此,“只有在过去之光的照耀下,并对当下进行反思,我们才能尽力抓住未来的机会。”27

那么,一个时代经历中的书写者,他的任务是什么?雷老师对这点,有自觉的认识和责任感,这也是他花费如此心血来写“西北往事”的初衷:“如何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28进入历史的第一现场,以丰富感人的细节,讲清楚经验过的社会真实,他希望,能助当下和以后的读者实现“过去与现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唤起”他们的思想从混沌到清明,从而逐渐拥有明晰分辨切身处境的眼光。

“西北往事”系列的书写,是他将自己的经历作了灯芯来点燃,照亮阅读者看清自己的境遇;灯光随风摇曳,阅读者在寂静中,陷入了深沉思索,也渐渐看清过去—现在—未来的相连之景。

书写者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越明彻,就会对鲁迅先生“历史中间物”的体认越深切,会增生出越必须的“说出”责任感。像雷老师一样,经历过共和国多阶段时期的作家们,并不能改变社会强力掌控的现实,但他们仍坚持留存历史真相、提醒和矫正当下的努力。“在原来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实然世界之中,书写仍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做而且得做,接近一种责任,那就是——此时此地,书写者至少得奋力地说出人的当下处境、他自身的处境。世纪交迭,万事发生,唯这一刻我们站在哪里,记得什么,看着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识着什么,犹期盼什么。仔细看,这其实是书写时间长河中一代一代的连续工作,所以说像是个不懈的责任。”29

话说回来,站到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源点看,社会“强力”真的很大吗?应该很大吗?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陶醉地记下的理想之境,那画面,是“无论魏晋”的地方,自然、辽远、幽久而美丽。

时代之外,是天高地阔的大自然,草木繁茂,不以人类的社会之道为然,受到干扰损害则以强大许多的力,给人类以严肃教训;时代之底,有凡夫俗婦的日常生活,平静安稳,也以时代之力所不能改变的样子绵延下去。

时代的真实教训,需要铭记和传承,这是书写者必须说出的话;偌大世界中,那更恒常的存在,和这存在所给的启示,更需要铭记和传承,也是书写者必须说出的话。

五、结语

这6篇散文发出后,回应者众,雷老师甚感欣慰,计划着接下来写“我的大学”“干校的日子”等。可惜,造化弄人,没有再留给他时间去完成。2018年3月31日,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每次翻阅《黄河远上》,就感觉他仍在眼前。这也许是舞文弄墨者投入一生后的最好报偿吧?经历、性格、思想甚至一颦一笑,都凝在了文字里,得以更长久的生。

雷老师“知道,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活着的尽头是死亡,爱情的终点是灰烬,写作的收场是虚无,不管我们多么珍视自己的这些作品,这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尽管如此无情,我们依然要尽力地活,尽情地爱,尽心地写,别无他法啊!我自知渺小脆弱,难脱定数;我自知人生短暂,如飘尘,如流云,恍然若一梦,却仍想顽强地活出一点意义来”30。

明知人生是一场虚无,仍怀着赤子深情,“想顽强地活出一点意义来”,这就是雷老师。从西北到京城的他,靠着这股拼劲,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评论家,为当代文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彰显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注释】

①雷达:《走宁夏》,《人民文学》2000年第8期。

②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132页。

③④1228舒晋瑜:《心灵自传与散文艺术——访评论家、散文家雷达》,《中华读书报》2018年2月5日。

⑤李敬泽:《雷达观潮·序》,载《雷达观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第3页。

⑥⑦⑧⑨雷达:《多年以前》,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43、46、47、41页。

⑩111315雷达:《黄河远上》,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68、63、61、69页。

142223雷达:《韩金菊》,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131、141、138页。

16雷达:《费家营》,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78页。

17史铁生:《务虚笔记》,载《史铁生作品全编1》,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第50页。

1819雷达:《新阳镇》,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4、10页。

20雷达:《还乡》,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36页。

21张炜:《融入野地》,载《夜思与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4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系列小说的艺术独创性》,《昆仑》1987年第1期。

25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26雷达:《王府大街64号》,《北京文学》1999年第4期。

27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陈伟、张新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243页。

29唐诺:《尽头》之《说明》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0雷达:《后记》,载《黄河远上——名家散文自选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第382页。

(孔會侠,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雷达老师
隐形飞机哪里躲
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班上的“小雷达”
APG—83开始在F—16V上进行飞行测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能分身的雷达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