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历史脉络及其特点和局限

2021-05-08欧阳婷

南方文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华文北美网络文学

北美華文网络文学指在美国与加拿大的华侨华人创作、首发在北美注册(或服务器在北美)的华文网络论坛、网刊和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起步早,影响大,是汉语网络文学的发源地。自1991年4月5日华文网刊《华夏文摘》的诞生至今,大量的北美华文网站和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如“互联网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st简称ACT)、“新语丝”“橄榄树文学网”“文学城”“枫华园”“未名空间”“八阕网”“万维读者网”“博园网”等是它们中的代表性网站。作为世界华文网络文学的领跑者,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最早建立的原创文学站点和一批作家作品,引发了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开启了全世界汉语网络文学的历史进程。近10年来,随着倍可亲、唐人网、文学城、留园网、未名空间、文心社等网络社群不断发展壮大,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一、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诞生后,一直如静水深流,持续而平缓地向前发展,回溯其30年来的持续行进,大抵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3年,是华文网络文学的起步期。1991年4月5日,中国留学生梁路平、熊波等人在美国创办了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其前身是网刊《中国新闻摘要》。《华夏文摘》每周五定稿,全年共52期。虽然该刊并不是一个纯文学刊物,但却是第一个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平台。周刊的编辑成员是分散在美国各个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这些文学爱好者从来自海外的投稿或中国的报纸杂志中精心挑选佳作刊载于《华夏文摘》,然后通过网络传递到全球订户手中,成为北美众多华裔家庭周末必读的“精神大餐”。从1991年第4期旅美作家“少君”(钱建军)的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到后来连载14期的《回国求职随笔》等,周刊上的许多文章都在北美留学生和华人社会中引发很大反响。张郎郎发表于1991年4月16日《华夏文摘》第3期上的杂文《不愿做儿皇帝》,被认为是第一篇中文网络文学作品。同年,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王笑飞创办了“中文诗歌通讯网”,录入其网站的《孙子兵法》,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文典籍电子版。

第二阶段:1994—1997年,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期,其技术性标志是进入万维网运行阶段。1994年万维网得到普遍应用,为北美文学网站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使电子刊物得以过渡到论坛和网站阶段。这一时期在美国成立的“互联网中文新闻组”,是全球第一个独立使用中文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文学园地,也是当时最大的华文网络文学论坛。从1994年起,北美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杂志如潮水般涌现。第一个中文电子文库是1994年11月建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太阳升”网站。1994年2月,方舟子创办了第一份专门刊载文学创作的中文电子刊物“新语丝”,其宗旨是以出版电子刊物、建立电子文库等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为了鼓励华文文学创作,尤其是为了提升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准,PSI留学生服务公司和新语丝网站自2000年起,每年联合举办“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并已成为华语文学界最负盛名的网络文学奖之一。

除了“新语丝”,还有《国风》(1997年3月创刊,2008年11月停刊)和北美最早的网络诗刊《橄榄树》也相继创办。此外,大量的华文电子刊物这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包括美国的《新大陆》(诗刊)、《威斯康星大学通讯》、《枫华园》《未名》《花招》(女性网刊,1996年1月创刊,2000年停刊)、《布法罗人》等;加拿大有《联谊通讯》①《红河谷》《窗口》等。这一时期的网络作家创作活跃,佳作频出,可谓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平稳发展并逐步向中国港台和内地延伸阶段。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开始大范围普及。由于互联网“蛛网覆盖、触角延伸”的无边界性,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开始大踏步向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延伸。1998年春,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办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带动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从那时起,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开始向全球最大的华语板块延伸,首先是延伸至互联网发展较早的港台地区,出现了诸如“妙缪庙”“涩柿子的世界”“美丽新文字”“向阳工坊”“全方位艺术家联盟”“大千世界”等文学网站,在这些网站上出现了许多超文本、多媒体实验性质的作品。

在这个阶段,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进入了商业和非商业运营并存的时期。由中国留学生陈茂等人于1997年4月创办的“文学城”是最早成功实现商业经营的华文文学网站,也是拥有最多访问量的海外华文文学网站。1999年春,China gate Inc.公司收购了“文学城”,而该网站对商业化运营的探索,如经营一定数量的广告、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提供房屋出租或法律咨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开发。经过多年顺应市场需要的不断变更,该网站逐步发展成一个海纳百川,集文学与文化、高雅与通俗为一体,涵盖各个文化层次的全球性华人网站。

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成立的全球性文学社团“文心社”是一个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非营利性华文文学网站,从2000年11月建立至今,已经走过20个年头。文心社员涵盖了五大洲,包含旅居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爱好者2100多人,全球分社近80个,并不定期举办作品讨论会和文学讲座等活动。2007年开始,“文心社”正式与中国小说学会合作,负责推荐海外作家的小说作品,参加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工作。“文心社”还鼓励和帮助文心社成员出版自己的作品,自2011年起,每年出版文心作家作品近20种,已有近20位文心作家如陈瑞琳、融融、陈河、依娃等人上了国内央视四套海外华人作家专题访谈节目。作为网文生产、网络运作的全球性华人文学社团,尤其是北美作家的重镇,“文心社”把海内外著名作家和学者如夏志清、刘再复、高行健、白先勇、哈金、北岛、舒婷、刘登翰等都集中到这个平台进行交流。迄今为止,该网站的“文心作品”栏目已收录7万多篇网站作者的各种题材作品,如小说、杂文、诗歌、散文、游记等。20年来,“文心社”以其清新、活泼的特质,展现出不同华文网络作家出色的创作实力,逐步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网站社团。

创立于2011年秋的“海外文轩”,也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华文网站。它最早是2009年由新浪网的“圈子”功能组建而成的一个以北美华人为主体的海外华人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圈,随后慢慢组成一个独立的以文学创作为核心的中文网络平台。自对外开放以来,在网站注册的作者已达上千人,除中国国内作者和读者外,读者遍布美亚欧澳非等众多国家。自成立以来,“海外文轩”先后发行了八本文集,如小说集《与西风共舞》、中篇小说集《飞花轻梦》、散文诗集《诗情画意》、幽默集《与西风共舞》,还有《教育,还可……》(上下两本)等。“海外文轩”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迄今为止已出版7期,后来还设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成立于2015年的“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是美国加州政府正式批准注册的公益团体,是世界华文文学联盟成员,也是由生活在美国并热爱用汉语写作的华人及其他族裔的人组成的非政治、非宗教、非营利组织。网站收录了李岘、张雅文、何绍义、文昊等作家的作品。此外,网站还开设了“文友园地”,为所有热爱写作的北美文友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发表作品的平台。该网站与中国国内网络文学界联系密切,有许多国内写手在该网站发文。目前网站已出版多本著作,如李岘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张挺的两部长篇小说《一婚了之》和《谋爱》,贾非的长篇小说《百越图腾》,曾晓文与加拿大作家孙博合著的《中国芯传奇》,葛杭松的长篇小说《我们的青春横跨中美》等。其中曾晓文散文集《属树叶的女子》获2019年“海外华文著作奖”,与孙博合著的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获首届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最时代奖”,李岘的微型小说《安之若素》获“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三等奖,还有刘秀平的微小说《老人,国旗,男孩子》在“赤系杯”2019年“家国情怀”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中获优秀奖等。

除了美国的华文网站,创始于1998年4月,总部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万维读者网”也是北美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中文网站之一。该网站集新闻时事、娱乐生活、信息服务为一体,在众多海外华文网站中独树一帜。其中丰富的实时新闻、娱乐生活、视频播报、交互社区、原创作品的采编创作,奠定了“万维读者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雅俗共赏的风格特色。历经22年发展,“万维读者网”已发展成为万维网络集团,目前已拥有四家网站:万维读者网、温哥华港湾、世界论坛网、易尚购物;两个网络电视频道:万维TV,港湾TV;以及“温哥华港湾”“舌尖上的温哥华”“这才是温哥华”“温村那些事儿”,还有“留洋派”等五个微信公众号,成为当之无愧的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文全媒体平台。享誉华人社区的万维论坛是万维读者网构建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一道靓丽风景。其中的“五味斋”感悟生活、体悟人生,抒写别样心情;“茗香茶语”倾谈如诗如茶的苦乐年华;“天下论坛”谈古论今,尽现政论风采;还有“诗词歌赋”“竞技沙龙”“高山流水”等板块,都是文学爱好者欣赏佳作、切磋技艺的平台。目前,万维旗下的三大平台月均浏览量超过3亿次,数千万读者来自北美、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北美华文网文创作的主题表达及文类选择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年轻一代华人,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度过了初到异国的磨砺并站稳脚跟后,逐渐摆脱了早期华人作家故土难离的悲情心态,开始关注与美国流散华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生存处境和美国社会政治现实问题。他们作品的主题是多元的,诸如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中的感情困境、异域打拼的艰辛、对海外留学移民生活的反思、为实现理想的奋斗等。如汤蔚的《搭伙夫妻》、孟悟的《我们的友情和爱情》、余国英的纪实文学《给艾琳的信》、孟悟《伶仃洋上的重逢》等是这类创作的代表。

在北美华文网文作品的众多主题中,表现华人作家在中西文化落差中寻找平衡的努力是较為突出的一种。这一文学主题大多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的,创作者往往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挖掘内心深处作为“边缘人”的痛苦和自我认同的困扰。比如华文网络作家施雨在小诗《我们活着》中,细腻流畅地表达出作为文化“两栖”状态下留美华人的无根心态:

我们活着,却总在别处过日子;我们活着,但始终面目不清;我们活着,希望更像人一样活在世上;我们活着,都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可谁又算真正的本地人?②

诗人以“我们活着”这样一个关涉每个人生命的主题,就此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追问,展示出强烈的族裔寻根意识,揭示出在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困境。

家国情怀也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比如2016年获得第十三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一等奖的作品——周海亮的《锋利如刀》,就以纪实手法回忆了儿时的中国乡村故事,文字简洁明快、机智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时期活跃在北美华文网站的作者主要有:杨恒均(世界华人周刊总编)、海伦(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旅加华裔作家)、陈谦(啸尘,2008年中篇小说《特蕾莎的流氓犯》)、施雨(2008年短篇小说《你不合我的口味》,2016年电影剧本《营救》)、白广(《距离》)、水影(《花落谁家》)、笑言(《没有影子的行走》)、杨明(《天涯不归路》)等。还有如幼河、雪城小玲、红霞、马兰、鲁鸣、汪翔、吉哥、溪谷闲人、小思、幼河、老高、格致夫、李彦、伊可、昕昕、滴多、祥子、散宜等人,也都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网络文学作家。这些作家以两类群体为主:一是女性作家群。很多女性到达北美后,依靠丈夫的成功打拼,开始过上较为安逸的家庭主妇生活,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中来,许多人利用网络的自由机制,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北美华人生活的闲适类作品,如简宛、张棠、张纯英等;另一类是理工科留学生作家群,他们能稔熟地操作电脑,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良好的外语水平,多重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成为他们创作的驱动力,网上创作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和减轻孤独的最佳方式,方舟子、少君、王伯庆、白广等是这类网络作家的早期代表。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主题多以生活经历、移民故事居多,而不仅仅是囿于乡愁。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今天的海外华文作家对于乡愁的理解日益多元化,他们的作品不像早期移民文学那样,满足于寄托思乡的离愁别绪,而是更注重彰显中国风貌,或直接,或间接描绘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变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作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除了早期“触网”的华文网络作家少君、严永欣、阿羊、黄谷扬、方舟子外,近10年还出现了如施雨、艾华、夏雪、融融、孟悟等人,他们的网络写作常以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彰显中国风貌,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形象。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文体的基本类型主要包含:

一是网络诗歌。网络诗刊《橄榄树》是发表网络诗歌的最早平台,1995年3月由诗阳、鲁鸣等人创办,是当时唯一的纯诗电子刊物,虽然《橄榄树》也登过一些旧体诗,但基本上是以现代诗为主。《新大陆》诗刊是另一份在北美影响广泛的诗刊,1990年12月创办于美国洛杉矶,最初是平面媒体印发,于1996年上网后转为网络媒体传播,发表了种类丰富的各色诗歌特辑,如“沙漠风暴诗专辑”“祝福纪弦八十大寿特辑”“微型诗辑”“女诗人小辑”“网络中文诗选辑”等。读者、作者分布遍及东南亚、中国大陆及台港地区、欧澳二洲和美加各地。《新大陆丛书》亦已出版了诗集、散文集等各类书籍25种。内容大多从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出发,以诗歌的形式挖掘作者内心深处作为边缘人的痛苦和自我认同的困扰。如马兰的《鬼出城》、施雨的《异乡人》等。

二是网络散文。不拘形式的散文书写,是许多旅居北美网络作家的常见文体。北美华文的散文作品量大文广,主题也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最多见的是书写文化差异,以及思乡、回望、记游等主题。晓辰的《美国同学和教授》、老九的《漫谈英美留学生的差异》写的都是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有许多抒发对国内亲人思念之情的作品影响较大,如伊可的《母亲》、昕昕的《写在父亲节》、滴多的《好婆》等。另有生活纪事类散文也很受网友喜爱,如吴蕴懿的《加拿大旅居记事:我的阳光与梦想原野》在加拿大中文网站“加国无忧”“加中在线”“倍可亲”连载,书中收录了近80篇形形色色的短文,拼凑出加拿大的浮世绘,主题涵盖了饮食、历史、小镇风情、生活纪实等,作者以细腻的观察与抒情的笔调,省思不同文化间细微的生活差异,引起较大反响。

三是网络小说。如果说,早期北美华人的网络创作是以散文和诗歌为主,2000年以后网络小说明显增多,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第一类小说主题有对故国的依恋和游子的情怀,代表作如李树明的《寂寞的彼岸》、陈谦的《爱在无爱的硅谷》、施雨的《纽约情人》、水影的《漂泊的心》、秋尘的《时差》、白广的《距离》、木愉的《孤帆》、风在吹的《等一个晴天》、孙若滨的《企鹅会飞》等。第二类主题是对美国留学移民生活的反思。如陈燕妮的《遭遇美国》、程宝林的《美国戏台》、雷辛的《美国梦里》、李舫舫的《我俩的1993》、顾晓阳的《洛杉矶蜂鸟》、阿城的《秋天》、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刘荒田的《纽约的魅力》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三类主题是反映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主题,以及对自身文化族裔的反思。比如白广的《距离》、水影的《花落谁家》、笑言的《没有影子的行走》、杨明的《天涯不归路》等。

总体而言,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最常使用的写作文体是散文和诗歌。曾经有问卷调查显示,华文网络文学类型中,散文稳坐头把交椅(34%),其次是诗歌(17%)、短篇小说(18%)和长篇小说(16%)③。对此,文心社总社社长、美国华文作家施雨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海外华文作家无法靠撰文为生,没人会把写作当作职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这对散文和诗的创作有好处,但不利于长篇小说的创作。”④

三、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局限

相对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在规模体量和商业运营的产业绩效上可能略显逊色,但处于英语文化包围圈中的华文网络创作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力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华文网络文学中有其重要地位。

首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纯文学类网站较少,承载网络文学的大多是文学与文化相交织的站点平台。华人作为北美的少数族裔,属于非主流的弱势群体,华文又是非官方语言,并且华文网络文学也不属于传统的华文纸质类文化的范畴,它始终只是在民间存在,具有边缘性、自由书写、率性而为、个性化表达等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域外文化的双重熏陶下,许多北美华文网络作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存境遇,并能够在文化融入中,清楚地辨别包围着自己的充满异域情调和多种元素的文化环境。横跨两种文化和语言背景是北美华文网络作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时也是他们的写作优势,使他们能够同时在两个世界自由出入,为网络创作提供独特的视角。于是,不同作者以不同的個人气质与各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网络写作展现出文本的丰富性与内涵的多重性,折射出多元文化的审美特点。

其次,北美华文网络作家大多为业余创作,几乎没有职业化网络作家,因而未能形成类似于中国本土那样的专业网络作家群体和网络文学生产体制。由于没有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和规模化生产,网络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自由、自发、松散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创作者无法靠撰文为生,除了兴趣爱好和表达需求,一般没有人会把写作当作一个职业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传统文学创作的深思熟虑通常被有感而发所取代,自由、随意、即兴而作成为网络作者最普遍的写作状态。并且因为不能靠篇幅字数变现,作品篇幅普遍不长,这与国内“续更式”写作的玄幻武侠、历史穿越型小说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长篇和超长篇大相径庭。没有商业模式就没有产业化,而没有产业经营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也就难以出现职业化写作,因而,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也就没有形成“续更”与“追更”、付费与打赏、月票与收藏这样的文学生产与激励机制,更没有出现粉丝共创、IP转让、市场分发、全媒体经营、二度加工、产业链赋值等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中国模式”。

最后,从文本看,作品内容以表现文化落差和故国情怀为主,在文学体裁上以散文、诗歌居多,小说也以中短篇为主,鸿篇巨制较少。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属于文学“钟情族”的兴趣写作,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写得情真意切,很少有流俗、低俗的谄媚市场之作。共同的流散经验使得北美华人作家凝聚为一个跨界交互、动态并存的文化共同体,这时候的网络创作常常超越地域、国别、种族和时空界限,而以语言和民族文化精神为纽带,打造华人文学交流的精神家园。代表作如旅居美国9年,后移民加拿大的美国中文作家协会(www.chinesewritersusa.org)会员、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晓文创作的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移民岁月》、中短篇小说集《重瓣女人花》《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散文集《背灵魂回家》《属树叶的女子》等作品。2019年,曾晓文与孙博合著的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获大湾区杯网络文学大赛“最时代奖”。其中,她的长篇小说《移民岁月》以地球村视野,书写了中国与加拿大两个家族,即陆氏与欧文家族三代人近百年间的情谊史,表现了北美华人移民与白人族裔的生存状况与命运,及对人类美好命运前景的强烈憧憬与关注。

还有,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属于精英文学、实验文学,而非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精英化写作、精英式阅读构成网文生产的基本存在方式,这与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安妮宝贝、李寻欢、痞子蔡那一代的“文青式”写作相仿。目前活跃在北美华文网站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期间旅居美国的新移民,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还是来自国内名校,学院教育背景和较高的知识层次,使他们的创作起点较高,文学性较强。而且绝大多数作家都是理工科或医学出身。由于网络媒介的特点和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北美华文的文学创作虽不乏珠玑之篇,却少有大部头,作品常常充满校园文化气息和知识阶层的生活况味,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比如旅美网络作家施雨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来到美国的,她考取了西医执照,在纽约下城医院等地工作了11年,然后醉心文学创作,在文学城、文心社等发表多篇散文、小说及诗歌,成为海外知名华人女作家和女学者。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孙若滨2019年最新发表的长篇小说《企鹅会飞》,讲述一名中国赴美留学生求学、生活经历。书中通过对生活的细腻描写,体现在美打拼的中国人生活,展示出对城市与人、人与未来的思考。拔根移植于异国他乡的跨文化经验,使得这些北美华文网络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入发掘与体认,他们对华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超越性反思,让他们的创作成为海外华人生活处境的文学写照。

令人遗憾的是,与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相比,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仅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能与中国本土的网文行业相比,其市场影响力也相形见绌,可以说其特色与其局限是互为表里的。

首先,北美的华人文学网站大都是公益性的而非商业性质,没有诸如付费阅读、版权转让等线上、線下的市场运营,未能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而迈向产业化,因而尚未形成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市场,只能在小范围“圈内循环”、自娱自乐。培育不了大神,吸引不了粉丝,也就不能用“爆款”创造流量、以“头部”制造“超话”,少了注意力,自然就没有影响力,因而面临关注度低、资金少、造血功能弱等困境,只能在主流文学的边缘“圈地自萌”。

其次,从作家方面看,北美华文网络作家大多是业余创作,没有形成职业化生产机制,也就没有产生专职网络作家。不像在中国,网络作家被定性为“新社会阶层”纳入社会管理,北美华人网络作家基本上处于业余撰文、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业余临屏“玩”文学无拘无束,且写且珍惜,足可遣心自娱,但其负面性却也显而易见。比如,没有稳定的阅读粉丝群,可能少了些消费者的激励和他律,让创作变得信马由缰;无功利的网络写作可能让业余作者“无利不起早”,容易产生持续创作的懈怠感;而没有收入的网络行为终将难以持久,作者没有创作的驱动力,网站也没了经济的支撑力,导致网络文学纵使保得住“基本盘”,也难有内生的扩张力。近年来,尽管有诸如六六的《王贵与安娜》这样的优秀网文作品,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文学市场的激励机制,北美的华人网络作家中一直未见吸人眼球的写手和影响广泛的作品,网络文学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最后,从网络作品内容看,北美华人的网络创作面临“文化两难”的选择困境。身处异国他乡使用母语从事网络写作,华人作家所处的“两栖文化”身份是创作的优势,也可能是文化劣势。因为处于文化交界地带,既有跨文化的先机,也面临边缘化的困扰,处于既不属于原乡又无法归入异乡的窘迫和疏离状态。这种中西“两不靠”的境况,导致网络创作不够“接地气”或不知“接”哪种“地气”,终而造成主体的无力感和文学的“失根”性。另外,作为少数族裔群体,在英语为母语的大环境下,网文读者仅局限于谙熟中文的有限社群,无法以“人口红利”形成更大的“粉丝”群体,难以成为大众关注中心,更难以获得北美主流文化的认可。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和触角延伸,以及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的不断深化,作为汉语网络文学发源地的北美,应该与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增强自身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能力。设若如此,或将进一步镀亮北美华文网络文学这张“名片”。

【注释】

①《联谊通讯》(刊号:ISSN 1195-1435)从1992年1月开始发行,到1996年9月15日截止,一共发行了58期。这些刊物记载了渥太华中国学生学者及其家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历程,也记载了华人社区的重要事件,是研究华人网络文学与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②禾原:《十二首施雨诗歌的赏析》,禾原创作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47695e0102vs3z.html。

③柒依:《在异乡写作:海外华文作家创作境况调查》,欧洲时报网:http://www.oushinet.com/news/qs/qsnews/20141218/176051_4.html。

④江少川:《弃医从文用母语坚守精神家园——施雨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欧阳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20170221011000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7JD8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ZDA193)

猜你喜欢

华文北美网络文学
调查
Training grizzlies训练灰熊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帮助红尾鸢回家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杭州特产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