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1-05-08王易倩
王易倩
摘 要:数学是小学、中学、高中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将影响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重视度较高。依据学生日常表现,可发现小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有未掌握基础知识、未准确理解运算意义、未准确理解运算算理、短时记忆力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等。为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教师需采取融入数学文化、重视算理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教学等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对策
一、 引言
在我国2011年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同时要保证学生掌握基础计算知识及技巧。但是,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可能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错误,部分学生可能多次出现同种错误。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计算中出现错誤的主要原因,制定有针对性对策,以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目标。
二、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
(一)未掌握基础知识
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知识是联系性较强的知识,极为简单的加减法、乘法口诀都是学生日后学习、计算中需要使用的知识。部分学生未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致使其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比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涉及了小数乘除法这一数学知识。在计算中常常涉及:①1.5×6,②1.6×5等计算题目,但是部分学生将出现计算错误。学生表示其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未看清题目,但是教师认为学生是未掌握整数乘法中①15×6,②16×5等题目,致使其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出现错误。
(二)未准确理解运算意义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运算技能,并准确的进行计算。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才能扩展思维,保证计算正确。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涉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在计算23+14这个题目时,仍有部分学生计算错误。部分学生在发现错误后,可依据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加以修改。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计算。出现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未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需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保证学生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三)未准确理解运算算理
算理是由数学概念、运算定理等共同组成的,也是四则运算的基础。部分学生并不理解算理,仅掌握了算法,因而其在计算中易出现错误。例如很多学生表示简易方程求解难度比较高,新数学教材中增加了等式基本性质,以引导学生掌握方程解法。在课堂教学中,等式性质的理解难度较低,因而很多学生可迅速掌握。然而,部分学生表示,利用等式性质计算方程式这一过程较为复杂,他们更愿意利用加减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这些学生指出的算法可行,因而教师不能打击其积极性。但是部分学生并不能掌握两种算理,易由于对算理理解不深引发计算错误问题。比如:学生在计算8-16÷x=4这一题目时,可能出现以下错误:
由此解题思路可发现,两类学生解题中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的,但是第一类学生采用的是减法的数量关系,第二类学生采用的是除法的数量关系。由第一解题步骤即可发现,学生对等式性质的认知及理解不够深入。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为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等式的基本形式解答方程式。而在实际计算中,通过学生的错误计算可发现学生对等式性质的认知理解不够。在此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展示多元化计算方法,由学生自行选择。
(四)未熟练掌握运算技能
学生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进行审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前,未做到认真审题,不能准确由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导致计算错误。除此之外,学生未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也是影响其计算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在完成计算后进行详细检查,为计算结果准确性提供保障。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有检查的意识,但是未掌握有效检查方法,因而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三、 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感知不正确
通过分析学生计算错误题目可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看错、看漏、抄错。这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感知不够全面、详细,因而易出现这些错误问题。在学生年龄逐渐增加的同时,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几率降低。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可能出现错误的题目,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二)短时记忆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教师第一遍讲解题目时,并未理解,再次讲解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理解。在考试中,部分学生在演算纸上计算的结果正确,但是在誊写到试卷上时可能出现错误。由此可见,小学生短时记忆能力不足。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数字是否正确,并鼓励引导其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三)注意力不够集中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堂教学中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边听边玩的情况,甚至考试中亦然。不利于学生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此类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几率较高。
四、 相应对策
(一)融入数学文化
通过课堂教学可发现,学生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达成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认知程度的目的。
第一,融合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计算知识融合起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由《九章算术》中的“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一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第二,开展练习。教学过程中,练习也是保证学生可掌握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融入数学文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提高其对计算技能掌握程度。
第三,结尾渗透。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此课主要学习内容,并为学生展示相关数学问题化。采用此方式,可保证学生将数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