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式教学探究

2021-05-08王恩秀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王恩秀

摘  要: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学生熟知的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293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思考的源泉,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生通过思考又能使问题得到升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随着问题逐步深入思考与探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在问与思中前行,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使数学课堂向着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题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枫叶、蝴蝶等学生熟悉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性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轴对称图形,如雪松、房屋、衣服等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心中所想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从而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本质,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而且能在动手操作中将头脑中的资料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因此,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知识,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才能有效掌握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变成了生活经验的总结,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存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领會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对负数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假设小军暑期打工赚了5元钱,那么小军就有了收入,请问这5元钱对小军来说是正数还是负数呢?”这时学生对正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假如小军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弄丢了10元钱,那么大家仔细想一想,这10元钱对于小军来说还是正数吗?总体来说,小军是赚了钱还是亏了钱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负数的相关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学习利用日常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如上述案例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了熟悉的感觉,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恐惧,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生活情境当中进行思考,提高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归纳学习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数学知识真正回归现实生活,为生活服务,充分发挥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规律和出现的问题对于其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挖掘,在探究中去发现,在探究中达成对数学本质规律的认识。其中,利用情境来引发矛盾,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教师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矛盾情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情境中由知识经验产生疑问,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矛盾情境创设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年龄特征,注重矛盾的设定,基于学生知识基础设计略微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情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情境中,学生不仅玩得开心,唤起了以往的方位知识,而且在情境中发现了矛盾,引发了思考,引领了探究,推动了课堂学习,进而解决了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操作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多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发现、体会、升华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建儒.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8):144.

[2] 李寿宝.“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2):95.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索街道第一小学  贵州安顺  561000)

猜你喜欢

情境式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关于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茶艺课程中情境式教学方法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