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学科素养培养

2021-05-08张云燕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

张云燕

[摘 要] 师范专业认证,学科素养是认证的毕业要求之一。以历史学(S)专业中国现代史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学科素养,即在专业教学中,要注意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成长能力兼具,才可以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于历史学(S)专业毕业生中学科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中国现代史;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106-02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OBE理念为指导,提升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的质量。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培养优秀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之一,所以在历史学(S)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历史类),笔者所在学校对历史学(S)毕业生指标点要求分解为11项: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班级指导、综合育人、自主学习、国际视野、反思研究和交流合作。历史学(S)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三类:历史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合格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素养。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是历史学(S)的核心专业课程,除了让学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历史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历史学”。所以,历史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未来职业中必备的能力。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品质与关键成立的成长。师范类认证背景下,课堂教学要真正关注中学教师的真正需求。从理论的高度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质就是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思维。中国现代史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有: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理解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熟悉历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历史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个历史性的思想体系。

中国现代史课程以时间为线索,讲述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的历史,内含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发展过程的主线索。在实际的学习中,分为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全面抗战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部分内容。该课程线索明确,知识点较多,区间线索较多,学术理论前沿争论问题较多。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唯物史观和发展史观,紧紧围绕历史发展线索,连点成面,在教学中多采用线上线下史料分享,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预设讨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史料和查找的史料,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形成对某问题的历史认识和解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释问题,“中国现代史”是一门天然的思政课,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增加了家国情怀。在讲述“七七事变”前夕时,接续前面国内形势,主要用史料讲述了日本、苏联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侧重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苏联对外蒙和新疆问题的史料给予讨论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对蒋介石对苏联政策产生兴趣,引出蒋介石对苏联的认识:“联俄本为威胁倭寇”,“倭俄均欲以中国为战场,以中国为牺牲品。”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更使学生对于客观认识分析问题、提升国家实力,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得到了综合一体的推进和实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现代外交理念和发散思维。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实现了历史学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

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建立在两个背景之下,一是国际上开始重视师范认证。自2004年起,德国、美国等国家开始出台师资认证标准,对教育教师的基本要素做出了要求。二是国内师范专业教育质量认证不规范,师范毕业生素质良莠不一。师范类认证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切实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应对教育市场对教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师范类认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即重视教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中国现代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学科素养,其对应的教师职业素养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有: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全面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自觉在历史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如何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呢?首先我注意的是教师的自身的引领和表率作用。教师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个范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可以直接对学生起模范的作用。在中国现代史的专业课教学中,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上课用语以及在课堂和课下的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形象展示。在讲述九一八事变、豫湘桂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时,注意着装严肃性,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对国家危亡的担忧,语言沉稳,学生在教师身上不仅感受到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言传身教的历史感必将延续在历史学(S)专业的学生身上,熏陶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

其次,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史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事实表明,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会逐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列举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可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形式进行,编写教学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和课堂展示,这样不仅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可以使学生体验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指出问题,完善教学,提出建议。这一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素养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具有创新力学生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性能力的老师,新时代的师范生必须具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创新和可持续發展能力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尤其重要。

师范类认证背景下,要求历史学(S)专业课的教学要同时兼有学术性和师范性,对于学生来说,在培养学科素养和师范素养的同时,还要保持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素养的培养。中国现代史课程在毕业要求指标中对师范生的能力做了明确的说明: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使其具备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能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熟悉各种终身学习的方法,并能藉此不断提高自我,适应社会对于本科生的要求。因此要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形成学生不断探索的能力,利用学术热点、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论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讲国共合作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时,除了对国共双方原因及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分析,鼓励学生从两党的建党章程去发现两党合作失败的原因,学生在研读两党党章时,发现了两党建党目的与两党所代表利益的不一致,找到了更为深刻的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历史解释引导学生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探讨,逐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增加了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还注意整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占综合成绩30%,目的就是给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丰富形成性评价内容,设立课堂评价、小组学习、教学实践等多项内容。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在引导学生认真接受基本知识的同时,配合终结性评价,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实践、讨论等方面的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性思维。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考试评价的变化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总之,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比一般专业课教学的难度提升了。在师范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专业素养的培养,还要注意师范素养的培养,对于师范生的职业发展素养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专业课程设置时,以OBE理念为核心,结合认证办法,在教学中坚持改革,保证毕业生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师范生动物学学科素养
在学科素养中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整体水平
浅谈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读、问、讲、练、思”五环节的有效渗透
品语言之妙 展寓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