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导”的作用的强化
2021-05-08刘文波
刘文波
[摘 要]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史无前例。但学生数量庞大、生源质量、办学机制、办学条件等因素良莠不齐或不够科学、不够完善,成为导致研究生培养难度加大、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038-02
目前,我国已是教育大国,但还不算是教育强国,高等教育面对全面提升质量、符合国际社会形势和需求的任务迫在眉睫。教育改革和思维转换也是势在必行。如,2017年国家多部门联合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即“双一流”建设,即包括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1]、本科工程教育国际化(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新工科建设(2018年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2017年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2]、2019年的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等等,这些工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90万人左右、招生人数70万人左右,报考人数和招生数量都创40年来最高纪录,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空前程度的规模和发展[3]。同时,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相应也体现出诸如功利主义、唯文凭论等弊端。那么如何大规模、高质量的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呢?办好本科教育、打好专业基础是首要工作,除此之外,研究生教育的国家政策与机制、培养单位的办学条件、学生自身素养外,导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大家都清楚导师的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教”,可见“导”的重要性。目前,出现诸多弊端不可避免地与学生本科基础情况、规模庞大、培养机制不健全、办学条件有限等因素有关外,导师的责任也是极其重大的,出现严重的误区或偏离,没有更好地起到导师的作用和职责[4]。以下本人就“导的误区与偏离”“导的内容与作用”两方面浅谈己见,供参考和批评。
一、导的误区与偏离
(一)导师指导范围
导师对学生来讲,主要职责就是“导”,如果不认真指导或指导不准确,都是老师的失职。指导范围也应该与培养目标一致,全方位指导,包括选课指导、选题指导、论文指导,以及校内外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更包括思想政治、学生心理和精神健康,还要引导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导”得片面
据本人了解和观察,目前导师只导论文和实验,而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状态、政治觉悟等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片面的、狭隘的指导。
(三)“导”得极端
同时,也存在导师只给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和成果,没有指导过程。只要研究成果,谈不上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造成师生契约关系、雇佣关系,致使学生科研动机歪曲、科研心理压力增大,只有目的,无科学追求和科学敬仰。
(四)“导”得离题
所说导的离题就是指作为导师,并没有按照学生的特点、培养规律和培养目标而进行全面培养,把学生作为工具或机器,没有双向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比方有的师生只为研究生读博而准备,根本不顾及全面和综合素质;有的导师只顾实验和操作,甚至只是劳作,而不注重专业基础、理论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不能获得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科研能力的。
二、导的内容与作用
首先要具备导师的水平和资格。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准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特别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导师的素质和责任更为重要。
(一)热心引导学生走上科研之路
研究生都是有着满腔热情、无限向往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身上充满求知欲和创造力,但往往也缺乏判断力、洞察力和耐久力,作为导师责无旁贷应该给予正确引导。
所谓引导,一是在本专业领域内,将专业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未来趋势向学生做细致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领域,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不知道专业的内涵,不清楚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就没有目标,工作起来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可能会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士气大丧,一蹶不振。二是要对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性质的引导,科研工作本身是一项艰苦、清苦,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工作,入门之初必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即要有吃苦的准备,有面对失败的准备,坐冷板凳的准备。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学问,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否则就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心态,而那是绝对做不好学问的;三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引导,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就是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作风,而青年学生正是优良作风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在此时期打好这个底子,培养出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引导学生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学习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精神,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恶劣学风,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去探索真理。
(二)悉心指导,使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研究生是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后,又经严格考试筛选出来的人才,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应当成为更高层次的社会精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作为导师就有了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在业务上给学生指导,说起来简单,具体做起来实际上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首先,每一名学生的经历、性格、志趣、能力、特长都不相同,因此,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当“因材施教”,即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方面给以侧重性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像不同的小苗,应施与不同的养料,浇灌不同量的水,给以不同程度的光照,才能使之茁壮成长,发挥特长,做出不同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即摆好“鱼”与“渔”的关系,在指導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已有的、成熟的,或叫现成的东西,使学生可以走一些捷径,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但这只是“鱼”一类的东西,只能管一时,不能管一世,重要的还是授之以“渔”,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可用之才。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才不会眼晕,才不会胆怯,才能勇于面对挑战,一往无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因为这是科研工作者立足的根本,没有严谨的作风,是难以把科学研究工作做到极致的。而好的作风的养成很重要的是靠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导师做到了,学生就会努力去做,风气形成,自会受益无穷。
(三)耐心培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研究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历较简单,思想一般较单纯,还需要在现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才能成熟起来,所以,作为导师还要负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年轻人由于对社会缺乏了解,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这对青年的成长、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会影响到他们思想上的进步,也会干扰他们的业务工作,这时就特别需要导师给予循循善诱的开导,帮助他们正确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从中汲取正面的、积极的营养,培养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并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另外年轻人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很自然会遇到人际关系、个人感情方面的困扰、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造成他们一生的遗憾,这时就需要离他们生活最近的导师及时地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开导,因为导师无论在工作、生活上都是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可以用自身的经历去说服、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走出误区,乐观的面对生活。学生们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有些学生家庭比较贫困,学习期间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对此,除社会、学校要给以帮助外,导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途径或建议,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导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经济上贫困,精神上不能贫困,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
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必须首先是身心健康的,能够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保持和学生一样年轻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学生真正的知心人。
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该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多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带动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7(4):122-128.
[2]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3]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报告[EB/OL][20190805]https://yz.chsi.com.cn/kyinfo/
[4]李连.浅谈当好硕士生导师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责任编辑: 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