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和德国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2021-05-08郭鹏虎胡炜杰康新平朱玲王键纪红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借鉴优化

郭鹏虎 胡炜杰 康新平 朱玲 王键 纪红兵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阶段,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所采用的培养方式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笔者以自身在中国和德国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为依据,从师生交流、搭建仪器、团队合作、论文发表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和德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以期借鉴成功经验,优化高端人才培养的方式。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方式差异;借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034-02

一个国家或地区培养研究生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直接反映出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地区的兴亡,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1-3]。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也紧密结合自身的国情,不断完善本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在相互借鉴融合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从而为培养本国高端人才打牢制度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在向欧美国家学习,逐步改进自身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创新型高级人才,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4-6]。

其中,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典型的以实验、测试和应用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结论的获得都离不开具体实验数据的支撑[7-8]。笔者曾就读于中国985高校和德国的知名高校,因此对于中国和德国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有所了解。本文将主要以笔者的教育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从几个方面浅谈中国和德国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

一、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半正式科研交流

德国的教授或者研究人员,非常喜欢把研究方向相近的几个研究生组织在一起,在办公室等地方进行半正式的小规模圆桌会谈,有时候还会准备一些咖啡糖果等零食,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研究生不会过于紧张,如此,研究生会发挥得更好,甚至可能提出非常新颖的科研观点;在正式场合不敢或不便说的话,在这种半正式的场合可以委婉表达出来;这种小规模的交流,使得导师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实验上或者生活上的需求,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研究生不是单方面的聆听接受,而是在师生平等的讨论环境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在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研究生获得科学知识,学会从事科研的正确方法[9]。相对而言,在半正式的交流中,中国教授有时采用命令的方式,研究生只要聆听照做就行,使得气氛过于紧张,一定程度上对于研究生的思维形成了隐形的束缚[10]。

二、正式组会报告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德国正式的组会报告多选择在大教室或者报告厅之类场所,每隔一周或几周都有一次,但并不是每次每个人都要汇报。整个团队会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分为几拨人,每次正式的组会只有一拨研究生作报告,其他的研究生要参会并且提出问题。通常来说,每个研究生一个或几个月要做一次正式的组会报告,有的课题组甚至半年才做一次。这样遵循了科研的规律,使得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实验,因为科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甚至会走很多弯路,大部分情况下一周之内不可能有明显的进展。部分教授偏向于要求研究生每一或两周就要做一次组会报告,德国教授会鼓励大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虽然有时候部分研究生提的问题看似有些天马行空,但是导师還会继续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呵护科研的初心和兴趣,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大有益处。但是在中国,开组会的时候研究生可能不敢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从导师角度来看没有价值,导师就可能会不满意[11]。

三、workshop和仪器搭建的情况

参加一定数量的workshop是德国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条件之一,通过理论讲解、手把手培训和独立动手操作,可以使研究生对于大型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维护、样品制备等有深入了解。另外,由于化学类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有时候所用到的仪器并不一定是商业渠道可以买到的,这种情况下,需要研究生自己动手搭建或者是把不同厂家的仪器拼接在一起联用。德国的导师一般会非常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到这种非商业化仪器的搭建,并且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任务。相关的厂商会派遣专门的技术员,协助研究生把仪器搭建完成。这样对于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极大促进作用。非常有益于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2]。国内一般要求研究生把全部的时间投入到实验上面,不是特别鼓励他们直接参与负责搭建非商业化仪器,大部分课题组会委托厂商搭建仪器,然后直接购买。

四、参加国内外会议的情况

德国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是国际化的,博士毕业是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国际会议,借此可以开拓研究生的眼界,把握国际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学习别人科学研究的长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合作。并且如果研究生做了大会报告,还可以显著提高个人以及所在单位和国家的国际知名度,长远来说非常有益[13-14]。相对来说,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

五、论文发表和团队协作的情况

一般来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一篇高质量的化学专业论文,都是要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的,主要贡献者成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他的直接参与人员为共同作者。在德国共同作者的贡献也是很被重视的,申请德国的研究基金或者找工作的时候都是很重要的加分项目,这样就在无形当中鼓励了团队合作,所以德国的研究生比较喜欢互相协作来完成一篇论文。但是在中国,有时共同作者的贡献往往会被弱化或忽视,一定程度上,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研究生淘汰制度

德国的研究生制度多是宽进严出,所以出现了不少研究生花费5~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在读研期间,如果某些学生表现不好,长时间没有像样的成果出来,导师就会认为这部分研究生不适合从事化学专业的研究,会以写信或者约谈的形式,非常委婉地告诉这些学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也许会做得更好。相反的,中国的研究生多采取严进宽出的政策,很少有被中途淘汰的,所以就出现了考研难,毕业容易的现象。少部分的研究生读研期间不认真从事科研,没有太像样的成果,照样也可以毕业,甚至出现了极少部分的研究生就是为了拿到文凭而读研[15]。

七、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兼容并包的心态,吸收融通其他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不断提升中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水平,才能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并且优质的创新型高端人才,进而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惠琴,王传毅,李锋亮,等.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之构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2):112-121.

[2]黄宏伟,王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同济大学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举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10-15.

[3]李云鹏,于珈懿.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初步实践与存在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03-107.

[4]郭月兰,汪霞.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维度:内涵、特征与走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6):21-15,34.

[5]刘乐平.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路经研究[J].智库时代,2020(7):87-88.

[6]王战军,于妍,王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1-7.

[7]张凤秀,张光光,卢怡,等.高校应用化学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业,2018,31(6):30-32.

[8]邱挺,黄智贤,叶长燊,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学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6):6-10.

[9]吴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探究型对话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1(6):56-58.

[10]何一清,孙颖.辱虐型指导方式对研究生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J].高教探索,2018(9):92-98.

[11]张冠茂,王志爽.组会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8):27-31.

[12]邵明,夏军,康平.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95):69-70.

[13]郭文强,侯勇严,李光明,等.“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327-328.

[14]杨超,杨淑静,李培耀,等.化学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2):59-64.

[15]朱连杰.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淘汰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129-131.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借鉴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