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戚发轫神舟飞船的掌舵人

2021-05-08

科学大观园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东方红航天事业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宙学院的名誉院长,戚发轫几乎没有错过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个重要节点。从导弹到运载火箭到人造卫星再到试验飞船最后到载人飞船,他或参与或设计或主导,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

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诞生,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就是“神舟飞船”之父戚发轫。

靠人不如靠自己!

1958年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也是我国首个专门研究导弹和火箭的研究院,导弹研究组的学员传递着一个好消息,就是到苏联学习导弹技术。

可是,对于年仅25岁,北京航空学院毕业不到一年的戚发轫来说,可能机会渺茫。导弹研究组里,除了第五研究院(今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外,没有人见过导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戚发轫刻苦自学,遇到问题主动请教钱学森,终成当时最优秀的学员之一,被列为导弹总设计师储备人选,未来要做总设计师。

他没料到的是,优秀也是一种错,因为优秀不能到苏联学习。

他更没料到的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专家,还带走了所有专业资料,目的就是切断新中国的导弹研制计划。

在导师钱学森的带领下,戚发轫等克服种种困难,采用改进后的液氧作原料进行发射,终于把“东风一号” 成功送上了天。后来,在没有苏联任何援助,以及“东风二号”首次试飞失败的情况下,他硬是顶着压力,自行设计图纸,于1964年把“东风二号”送上了天。

“靠人不如靠自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培训大厅里,戚发轫给校友们讲了当年的导弹研制故事后,不禁再次发出感叹。

戚发轫在北航讲述“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我就是第三个馒头!

1968年秋,戚发轫接到新的任务,加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团队,主抓地面试验方案。地面试验方案,就是指卫星在上天前的各种技术设计及航天里的硬件设计,是卫星研制的基础性方案。

戚发轫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来自政治层面的。“东方红一号”命途多舛,先是总负责人赵九章含冤入狱,后接手的钱骥、孙家栋由于政治原因靠边站。如果“东方红一号”升空后唱着《东方红》掉下来,戚发轫也不会有好下场。

二是技术压力。技术压力主要是场地、设备太过简陋,比如卫星天线的展开试验就没有场地。没办法,戚发轫向中科院力学所借了一间大仓库来做实验室。为了防止天线折断伤人,他给每人发个包装箱盖当护板,再在板上挖两个洞来观察天线旋转的情况。如此这般终于找到了天线折断的原因所在。

敢于挑战的戚发轫迎难而上。1970年4月14日,“东方红一号”准备工作就绪,上报中央时,周总理希望在4天内完成一套完整的地面测试或预估报告,由杨南生出具运载火箭的三级报告,任新民出具运载火箭的一、二级报告,戚发轫出具卫星的地面试验报告。

接下来几天,国防部大楼灯火通明。戚发轫等熬夜写成的报告递到钱学森手里,再经多层管理人员接力交给周总理。中央批示同意发射“东方红一号”的同时,也提出重要要求:万无一失。

4月24日9时35分,“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载着冲上云霄。晚上11点20分,卫星绕地球一周,意味着“东方红一号”发射完全成功。国防部大楼的收音机里传来“卫星成功播放《东方红》,声音清晰而洪亮”时,戚发轫忍不住跳了起来,吼出一句:“我们成功了!”

“东方红一号”升空对戚发轫影响很大。多年后,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里讲到熬夜写“东方红一号”的报告时,还感慨良深。然而,让他更感慨的是,自己只是特殊的时期做了应该做的事儿,是站在赵九章、钱骥等领导同事的肩上完成的。

“我们没有加班这一说,周一到周五忙到晚,周六周日接着干,实在累了就休息一天半天。这就是我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的窍门。”戚发轫的大实话,让德国同行既感叹又敬佩。

“‘东方红一号能成功,还要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就像饿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第二个也没饱,吃第三个馒头才饱了。我就是第三个馒头,还上了天安门,但前面的这么多人,这些历史都应该被铭记。”某次校友会上,他再次向年轻学友们重复了曾经对媒体说过的话。

戚发轫设计“东方红一号”后,又主持“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并取得相应成效。“东方红”系列卫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神舟一号”宇宙飞船立项,中央任命花甲之年的戚发轫为总设计师。他受命了吗?他设计了多少宇宙飞船?

戚发轫设计“东方红一号”后20多年里,又先后主导设计“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星22号”等卫星,并打磨出一支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的通信卫星研制队伍。1992年9月21日,中央领导人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此报告所含的工程被称为“921”,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经过考察,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921”工程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

这回,戚发轫天天回家陪老伴儿吃晚饭的愿望又落空了。

中國科学工作者没有加班这一说!

“921”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总设计师戚发轫走马上任。领导给的终极任务是4个字:争八保九。意思是,保证在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能提前到1998年更好。

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有三个,一是技术层面的,关于飞船在太空环境下诸如再入防热技术、升力控制、回收着陆技术等都没有有效认证,完成这些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二是人才不足,“文革”造成人才断代,“921”工程团队要么是临退休的老头,要么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利于航天研究;三是责任重大,以前搞卫星、火箭毕竟没人上天,如果载人飞船失事,损失的就是宝贵的航天飞行员,生命重于一切。

戚发轫从容面对困难。技术层面要做的就是反复论证再统一结论。为此,他组织召开多次论证会。论证第一阶段,针对究竟选哪一种飞船,各路专家的看法不尽相同,讨论不休。戚发轫最终从技术方面入手,选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在论证第二阶段,针对飞船的太空环境问题,参会者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意见甚至显得很稚嫩,戚发轫没有一丝责怪,而是让人全部记录下来,整理成初稿,他再进行审改、定稿。

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戚发轫一面培养青年人才,一面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责任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我是航天第一责任人。

他当年在俄罗斯参观载人飞船发射现场时,看到总设计师会签字画押,对航天员说:“如果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上天去冒险。”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在心里。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多年,60岁的他也会像俄罗斯航天总设计师一样去承担航天最大的责任。

虽然“神舟一号”飞船有600多套设备、上百台大小计算机、10万多只元器件、10多千米线缆、8万多个接点,研制工作相当于两颗大型卫星的量,但经验丰富的戚发轫指挥若定,计划周密,时时掌控研制进度,处处显示大将之风。

7年拼搏,终于成功。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神舟一号”顺利发射。此举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此后,戚发轫于2002年3月和12月主持成功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一年发射两艘宇宙飞船,这速度让欧美科学家吃惊。一位德国同行问他,一年发射两艘飞船的窍门在哪儿,是不是科学工作者们天天加班。

“俄国人规定载人航天工作人员晚上不能加班,德国人则规定周一、周五不能做重要航天工作。这些在中国航天科学工作者眼里,都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加班这一说,周一到周五忙到晚,周六周日接着干,实在累了就休息一天半天。这就是我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的窍门。”

戚发轫的大实话,让德国同行既感叹又敬佩。多年后,戚发轫答话里的加班现象被两个流行语“5+2”“白+黑”代替,用以形容经常加班工作勤劳的打工者。只是其中的意味,与戚发轫所说不可同日而语。

“神五”升空,“神六”交给年轻人吧!

随着“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的重任落在戚发轫身上。“神舟五号”发射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飞船有13个分系统、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70多万个软件程序,技术更复杂,要求更高;二是市场机制日渐成熟,一切按规律办事,航天领域也不例外。第一个困难还好办,第二个主要考验总设计师的智商和情商。

上世纪90年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体制和机制都进行着新的解构。“神舟五号”发射,需要上海八院、部队舱医所、中科院等上百个单位协作,航天科技集团只是负责总体设计和协调。

为此,戚发轫专门设计了一套激励方案,从精神到物质方面都充分体现市场法则。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跟着老戚干,不吃亏!”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戚发轫激动地对现场记者说:“‘神五升天,‘神六要交给年轻人了!”这样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走得更远。迟暮之年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寄语年轻校友“你们的使命很艰巨,很光荣,我们要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献出力量”,是因为他的眼光很远,一生心系中国的航天事业。

时光如飞,50年间,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其中包括自主研制17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500多颗航天器被它们送入太空。50年间,戚发轫从青年成长为中年再步入老年,脸庞爬满沟壑,头发业已变白。50年唯一不变的是他追求航天事业的决心。他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真正谱写者与见证者,一生与国家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戚發轫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语录:

“中国科学工作者没有加班这一说!”

“顶尖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

“中国航天的许多第一都让我给赶上了。”

◎ 来源|澎湃号“北京科协”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东方红航天事业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从组织发展战略分析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跛足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