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级传统村落闲置传统民居现状解析及保护利用探究

2021-05-08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陈朝乐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貌闲置民居

文/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孙 颖 陈朝乐

0 引言

201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政办发〔2018〕7号),提出要对北京市级传统村落“加强动态监管,实施挂牌保护”,标志着北京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对传统村落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护及重视保护实效的阶段。

2019年8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开展第一批44个北京市级传统村落的保护评价监测工作,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中29个传统村落的全覆盖式保护评估监测,发现北京市级传统村落存在传统民居闲置与废弃现象。民居闲置、村民无钱修缮是导致传统民居毁坏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民居长期闲置将加速其毁坏与坍塌;位于村落重要位置的闲置传统民居影响村容村貌;存在安全隐患的闲置传统民居对周边民房及村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传统民居的闲置也是对村庄土地的浪费,对村庄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传统村落闲置传统民居入手,摸清传统民居闲置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闲置原因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

1 北京市级传统村落闲置传统民居现状

1.1 闲置传统民居现状调查

笔者对第一批北京市级44个传统村落中的29个进行了走访调研,遍布北京市8个区,其中包括5个平原型传统村落,24个山地型传统村落。对29个实际监测的北京市级传统村落进行传统风貌建筑类传统民居数据统计,共2826栋传统风貌类民居,其中23个传统村落中存在传统风貌类民居常年闲置现象,共601栋传统风貌类民居常年闲置,平均闲置率高达21.27%(见表1)。除上述常年闲置外,走访调查发现存在大量民居因取暖过冬问题而造成的冬季闲置现象。

北京作为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无论是常年闲置还是冬季闲置,随着季节气候变化及风雨侵袭,传统民居长期无人居住必然加速建筑损坏,从而对传统民居及传统村落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1.2 闲置传统民居现状及特征

1)常年闲置 根据民居的闲置状况与民居损坏程度及所在院落破败程度分类,传统风貌类民居可分为4类,其中建筑局部出现破损的闲置传统民居占比最高,达65%;因房屋倒塌而导致院落消失的情况相对较少,占5%(见表2)。

2)冬季闲置 传统民居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冬季保温性能不良,多使用木窗、单层玻璃甚至半透明窗纸,且门窗年久失修、密闭性差,部分村民冬季选择居住于城镇集体供暖居民楼。

2 北京市传统村落传统民居闲置原因

2.1 村落社区层面

2.1.1 传统村落社区性服务及配套不足

1)医疗及教育水平低 传统村落普遍设置医疗卫生室,但村卫生室医疗水平普遍较低,村民被迫选择城镇就医,生活便利性差。据密云区白马关村村民反映,村卫生室无法输液,村民取药种类有限,多选择到镇上就医与购置药物。部分传统村落虽存在基础教育设施,但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家长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大多选择将其子女送到城镇接受教育。

2)养老助老设施不足 目前,北京市正推行晚年幸福驿站,将其作为农村社区养老的下沉设施。受限于村落人数、规模等,该类养老设施仅在琉璃渠、河西村进行配置,部分传统村落中的老年人被迫去异地养老,与子女生活或入住城镇养老设施,进一步加剧传统村落的民居闲置。

表1 北京市级传统村落传统风貌建筑类民居常年闲置数量统计

表2 常年闲置传统风貌类民居闲置现状分类

3)村落公共活动设施使用程度低 社区公共生活设施管理水平低,部分设施未得到有效利用,如碣石村供村民健身的室内活动中心长期关闭,室内仅设置3台跑步机器,无其他设置,且积灰严重。

2.1.2 产业单一滞后

目前调研的29个北京市级传统村落中有12个村落发展旅游业,但只有爨底下、灵水村、德陵村、柳沟村的旅游业形成一定规模且有较好收益,其他村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收益较少。村民收入依赖传统农业、看山护林或平原造林政策补贴,村落整体就业岗位少,村民就业率低且收入偏低;存在10余个以传统农业或林业为主要产业的传统村落,村中年轻人以外出务工为主;剩余3个传统村落是贫困村,如张家庄村、燕家台村、小口村。

2.2 传统民居层面

课题组对北京市级传统村落村民进行了居住满意度问卷调查,包括冬季节能保温、抗震加固、卫生设施改造及民居更新风貌保护等问题,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

目前,有41%村民对民居的居住状态表示“满意”,36%表示“一般”,16%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仅占7%,对居住状态最不满意的是冬季保温问题。调查发现共170户村民认为冬季保温存在较大问题,此项占比高达32%;18%的村民认为民居“无室内卫生间”,影响居住便利性。根据调研对民居居住层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功能布局与现代生活需求不匹配 传统居住空间的尺度与功能布局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尤其是卫生间的设置。传统厕所、淋浴间多设置于院落南侧一角,村民从卧室、客厅去卫生间、淋浴间要穿行室外院落,冬季使用不便,影响居住品质(见图1)。

2)建筑舒适度差 运用传统营造手法与建筑材料的传统民居舒适度差,采光通风环境需改善,冬季建筑的保温性能需提升。

3)传统修缮方式成本高 依据村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进行修缮,翻建造价过高,村民经济能力有限,缺乏参与修缮与翻建的积极性。目前北京传统民居修复的原材料如小青砖、灰瓦等材料无法就地取材,需外地采购,价格昂贵。传统材料涨价、建材需外地采购、传统工艺费时等因素导致传统民居若按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施工将使房屋总造价提高至原造价的2~3倍。

图1 传统民居平面

2.3 房主个人层面

传统村落民居屋主因外出求学、工作、养老等原因无法再回乡居住。目前,北京没有切实可行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导致传统村落中的老宅常年闲置。传统村落人口流失现象因地区有所不同,处于近郊接近市区的张庄村、德陵村、车耳营村,以及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爨底下村存在大量外来人口,因而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大多数传统村落距北京城区较远,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如碣石村、宝水村。同时季节不同导致人口空心率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居民异地过冬(见表3)。

3 北京市级传统村落闲置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3.1 政策探索

2020年7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户有所居加强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0〕15号),提出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同时为保护农民权益,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提出积极探索建立有偿退出和转让机制,各相关区可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通过多种方式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具体房屋补偿标准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策确定。

表3 村庄人口调查

北京市虽然已提出对闲置民宅的鼓励政策,但政策是非强制的。如果村民认为经济补偿不划算,闲置宅基地、闲置传统民居的盘活就难以实施。但传统民居保护具有不可逆性及特殊性,对常年无人居住且无人维护的传统民居,应设立强制委托管理机制,如闲置3年的传统民居必须委托村委会管理,村委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修缮与使用,其使用收益应实现传统民居户主、村委会合理分配,达到共赢。

针对传统民居修缮难、造价高的问题,应探索设置传统村落民居修缮专项奖励资金,对按村庄保护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修缮翻建的传统民居,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奖励,奖励金额要充分考虑传统民居修缮费用偏高的实际情况。

对于传统村落中的闲置传统民居,需在政策层面给予扶持,改变其闲置荒废的现状,赋予其活力,只有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及建筑价值,传统村落才能更好发展。

3.2 保护利用模式

结合北京市级传统村落现状问题及发展规划,基于对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前提,闲置传统民居的利用可从2个角度进行思考:①支撑村庄产业发展;②优化村庄公服设施。

3.2.1 支撑村庄产业发展

结合村庄产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传统民居的利用机制,根据需求可用于民宿、游客服务中心、餐厅、售卖展陈等服务业。

传统民居的基本功能以居住为主,居住功能的延续与更新对于闲置传统民居而言是激发其原有属性最适宜的更新方式。而民宿与农家院作为基本的乡村旅游业态,在传统村落中作为乡村旅游时代的民居功能延续,而非代替。该类更新为传统村落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维护北京市级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与历史环境,对传统民居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如韩洪沟造币局民宿,位于山西长治沁源县东部城郊的韩洪沟,该村曾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改造的民居院落曾作为银行使用。改造民居为相连的3个院落,因长期闲置,年久失修,建筑损毁严重,原住民已搬至新村居住,院落产权已归村集体所有。

原有居住功能延续为民宿,对原有建筑进行评估,将可继续利用的房屋进行修缮。重组3个院落格局,置入公共服务功能区域,将新老建筑进行整合。通过对闲置民居的重整与修缮,重拾建筑功能,促进韩洪沟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见图2)。

3.2.2 优化村庄公服设施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的聚落,拥有社区属性,随着社会发展,村落中的公共服务配套必然进行相应调整与更新。依据《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闲置传统风貌建筑可利用时,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宜优先利用,不宜新建博物馆、陈列室、超市等公共类建筑。在设置相应公共服务设施时,应从建筑在村落中的区位格局入手,结合村落实际需求,如村民活动中心、养老服务食堂、体育活动室、公共卫生室、晚年幸福驿站等。如密云区河西村的幸福晚年驿站。河西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整个村庄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地处浅山丘陵区,根据调研数据村庄现有650户1650人,但村庄中老年人占比达40%,青年占40%,少年占20%,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

河西村面临的社区养老需求逐年增加,该村以缓解社区养老压力与保护历史风貌和传统建筑为出发点,对村落现存的老旧闲置民居进行一系列更新改造。河西村幸福晚年驿站作为北京社区养老设施在农村地区的设置,对于缓解村民养老压力,改善乡村养老环境,提升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更新改造后的幸福晚年驿站,沿用村落中的传统材料及构建手法,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契合,通过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调整,转变为供村落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场所,有效缓解河西村的养老压力(见图3)。

图2 韩洪沟造币局民宿更新前后对比

图3 河西村幸福晚年驿站

4 结语

北京市级传统村落中保留了大量传统民居,代表北京民居文化,展示民居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村落中民居闲置无疑是民居保护的痛点,笔者从政策与传统民居的更新利用角度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希望有助于激活传统民居活力,为传统村落保护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风貌闲置民居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