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肢体肿胀的影响
2021-05-08徐凌霞李慧青褚夏芳
徐凌霞,李慧青,褚夏芳
作者单位: 317100 浙江省三门,三门县人民医院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及主要致死原因[1],如未获得及时处理可因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严重威胁生命安全[2]。目前骨科DVT 防治工作中医护合作形式仍较为分离,即由医护分别评估,医生开具医嘱,护士根据医嘱机械执行,医护间协作沟通较少,难以满足临床需要[3]。本研究拟探讨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 发生率及肢体肿胀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 2018 年 7 月至2020 年7 月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0 例,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髋部骨折[4];(2)顺利完成手术治疗;(3)年龄≥65 岁;(4)可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手术失败者;(2)术后立即出院者;(3)存在手术或麻醉禁忌证者;(4)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5)病理性骨折者;(6)有精神系统疾病者;(7)不愿配合康复锻炼者。
由于2019 年8 月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优化预防护理模式,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入院者设为对照组,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7 月收治入院者设为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 28 例;平均年龄(76.7±5.4)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83±3.30)kg/m2;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7 例,高中或中专10 例,大专及以上3 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33 例,转子间骨折16 例,转子下骨折1 例。观察组男30 例,女20例;平均年龄(76.2±5.2)岁;BMI 为(23.01±3.19)kg/m2;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5 例,高中或中专11 例,大专及以上4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35例,转子间骨折13 例,转子下骨折2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研究方案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原则和相关法规的要求,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1)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完成检查,维持病房安静整洁及适宜的温、湿度。(2)入院后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4 000 IU/d,术后12 h后再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4 000 IU/d。(3)详细评估全身状态和血栓风险,观察肢体肿胀情况,予DVT 相关知识宣教,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时常规居家护理指导。
观察组采用优化预防护理模式:(1)建立预防护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1 名、中级及以上职称临床医师1 名、康复师1 名、主管护师2 名及护师4 名组成。入组患者均由小组成员收集病史资料,完成病情评估,建立治疗及护理日志;(2)分别在入院时、术后及病情改变后采用Autar DVT 风险量表完成评估,对≥11分患者应进一步采用Caprini 量表再次评估;如属于DVT高风险者则开具专门DVT高风险医嘱,同时在床边悬挂高危险标识,组织此类患者和家属接受针对性DVT疾病知识和防治措施讲座,个性化指导患者生活方式调整。(3)每天查房前护士详细汇报患者肢体肿胀、下肢彩超及D-二聚体平,临床医师据此调整血栓防治康复方案;(4)由康复师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全身状态、骨折类型、术式、骨质疏松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方案。临床医师指导护士协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指导穿脱梯度弹力袜,完成双下肢踝泵和健侧肢体屈膝滑足跟运动,15 min/次,2 ~3 次/d;如符合使用条件可行间歇式充气加压干预,30 min/次,2 次/d。
1.3 观察指标 (1)发生DVT 情况,根据双下肢血管彩超诊断,由高年资血管超声诊断医师完成。(2)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入院前、术后1 及7 d 测量髌骨上方10 cm 处患侧/健侧肢体周径,其中患侧肢体肿胀程度=患侧―健侧肢体周径。(3)入院前,术后 1、7 及 14 d 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贝克曼AU30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比较DVT相关知识掌握程度[5],包括DVT 危险因素、危害及预防措施等知识。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VT发生情况 入院前,对照组发生DVT 1 例,观察组2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78,P > 0.05);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DVT 14 例,观察组6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26,P < 0.05)。
2.2 肢体肿胀情况比较 两组入院前肢体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及7 d,对照组肢体肿胀情况均要大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1。
2.3 D-二聚体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后7及14 d 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5,见表 2。
2.4 DVT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入院前,对照组患者 DVT 相关知识得分为(21.69±3.45)分,观察组为(20.82±3.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术后7 d,对照组患者得分为(24.40±3.92)分,观察组为(38.36±5.83)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6.44,P < 0.05)。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 的危害性大众广泛知晓,积极有效防治干预能够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其中护理流程优化和护理质量改善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DVT 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7]。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对于降低DVT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功能锻炼所造成肢体疼痛往往影响术后康复积极性。本研究所采用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可保证护理人员全面细致了解具体手术情况,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指导患者完成个体化功能锻炼,掌握功能锻炼要点,保证功能锻炼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针对性健康宣教能够有效提高骨折术后功能锻炼质量,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期间DVT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 及7 d 肿胀程度均好于对照组(均P <0.05),提示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应用在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 发生风险和减轻肢体肿胀程度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 及14 d 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表明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干预有助于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 d DVT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5),证实优化预防护理模式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于术后DVT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肿胀情况比较 cm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水平比较 mg/L
综上所述,优化预防护理模式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有效预防DVT 发生,减轻患侧肢体肿胀,降低D-二聚体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