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手术室强化护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2021-05-08顾盼盼于洪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躁动全麻苏醒

顾盼盼,于洪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0 引言

相比局部麻醉,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方式所需的麻醉剂量更多,术后患者体内仍会残留少量的麻醉剂,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患者苏醒期内很容易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等不良症状,由此引起患者心理的不安,继而出现无意识的躁动或者肢体挣扎[1]。为了保证全麻手术患者能够平稳、安全的度过麻醉苏醒期,我院将手术室强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全麻患者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90例手术患者全部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行全身麻醉。将以下患者剔除在外: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衰竭、肝肾功能异常、精神疾病。对照组45例,其中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分布情况:24岁 ~63岁,中位年龄(48.72±3.19)岁;其中13例胸外科手术、11例胃肠道手术、14例肝胆外科手术、7例耳鼻喉科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21例I级、24例II级。观察组45例,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区间:23岁 ~65岁,平均(47.94±3.08)岁;ASA 分级:I级 22例、II级23例;手术类型:耳鼻喉科手术9例、胸外科手术12例、胃肠外科手术10例、肝胆外科手术14例。两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内容:术前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完善临床检查,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合理调节手术室的温湿度;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术后将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强化护理干预:

1.2.1 术前

①成立护理小组:综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病情特点、临床表现;通过询问医生、查看病历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为后续护理服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②健康教育:术前1周针对患者的疾病、手术类型组织患者与家属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强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了解手术方案,减轻术前的紧张、恐惧心理;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术前1d告知患者麻醉方式,指导患者摆放手术体位。

③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情绪严重的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等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对于存在恐惧情绪的患者,应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用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的手术信心。针对紧张、忐忑的患者,应多与其交流,叮嘱家属多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1.2.2 术中

提前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医疗用品,清扫、消毒手术室。对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而言,因输液、冲洗、空气对流、皮肤暴露等因素,21~22℃的常温属于冷环境[3],会让患者出现寒颤等不良反应,因此适当调高手术室温度,以26℃左右为宜,湿度保持在60%~70%。术中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将棉被覆盖在裸露的非手术部位,快速消毒,减少身体暴露时间。手术即将结束时,再将室温调高1℃~2℃,如果患者术中进行了大量输液、输血,应为其提供保温毯。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麻醉诱导,协助患者摆放正确的麻醉体位,告知麻醉时可能出现恶心、呼吸不畅、轻微疼痛等不良反应,叮嘱患者充分放松。

1.2.3 苏醒期护理

①体位与呼吸: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取患者平卧位,动态观察其生命指标,如果患者的吞咽动作频繁,应将枕头拿掉,适当的降低床头高度,让患者的头部朝一侧偏移,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呕吐物、分泌物造成窒息;及时使用吸引器将呕吐物清理干净,更换倍污染的床单被褥,在患者的骨突处放置软垫,提高其舒适度。

②唤醒:通过轻声呼唤患者的名字、触碰患者肢体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并让患者跟随护理人员的指令做睁眼、吐舌、握拳等动作,以此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晰[4]。

③并发症的防治:全麻患者术后很容易存在低体温症状,应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和寒颤。呕吐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药物干预,第一时间将呕吐物清理干净。若患者出现躁动,可采取合适的约束措施,同时抬起床边的护栏,避免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坠床;制动四肢,以免患者拔管、挣扎。患者处于躁动状态时,不可进行刺激性的护理操作,当患者平静后再拔管。

④心理护理:患者苏醒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顺利、成功,打消患者的疑虑。告知患者常见的术后不良反应,比如疼痛、置管引起的不适等。耐心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对于轻微躁动的患者,可通过抚触、眼神鼓励、语言安慰等方式让患者放松心情,保持平静。

1.3 观察评定标准

①苏醒期躁动[5]:躁动评分范围0~3分。0分:患者始终保持安静,无挣扎。1分:在吸痰操作时,患者有反抗表现。2分: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挣扎,但不需要约束和按压。3分:挣扎强烈并且试图翻身、拔管,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控制患者。评分2分、3分者属于苏醒期躁动。同时记录患者的躁动持续时间。

②生命体征:测量并记录患者静息期、苏醒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4例患者出现躁动,平均持续时间(3.23±0.45)min;对照组躁动患者 14例,躁动时间(6.58±0.8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的SBP、DBP、HR水平低于对照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比较(±s)

组别 n 躁动发生率(n,%) 躁动持续时间(min)0分 1分 2分 3分 发生率观察组 45 26(57.78) 15(33.33) 3(6.67) 1(2.22) 8.89% 3.23±0.45对照组 45 15(33.33) 16(35.56) 8(17.78) 6(13.33) 31.11% 6.58±0.87 χ2/t 6.944 9.3178 P 0.008 0.000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s)

注:与本组静息期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躁动期比较,②P<0.05

组别 时间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SPO2(%)观察组 静息期 125.54±11.27 66.83±6.57 66.53±2.81 98.36±2.54(n=45) 躁动期 131.18±13.42①② 74.39±6.82①② 72.25±7.27①② 92.49±3.31①②对照组 静息期 126.53±12.29 67.15±6.43 67.19±2.56 98.47±3.48(n=45) 躁动期 150.86±13.45① 93.24±9.16① 88.34±8.87① 87.23±2.56①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手术患者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经呼吸道吸入麻醉药物,以暂时性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6]。术后的麻醉苏醒期是一个相对复杂,又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过程,患者的身体和意识会逐渐脱离麻醉状态,在恢复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会受到一部分残留麻醉药物的影响,苏醒期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躁动不安等表现。因此,如何帮助全麻手术患者平稳、安全、顺利的度过苏醒期,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

常规护理更多是被动履行医嘱,完成制度规范中的护理要求,对患者心理、精神层面的关怀不够,患者的负性情绪无法得到安抚,很容易抗拒手术治疗[7]。而手术室强化护理是对常规护理的深化与完善,弥补了常规护理的弊端,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围绕患者的病情特点、手术类型、身心需求提供护理服务,更容易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认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躁动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各项生命体征比对照组更加稳定(P<0.05)。说明手术室强化护理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缓解了患者面对手术的负性情绪。

总之,全麻手术患者中应用手术室强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躁动全麻苏醒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