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校医室门诊就诊情况分析

2021-05-08毕炜孙艳明马妍徐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校医门诊疾病

毕炜,孙艳明,马妍,徐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天津 300193)

0 引言

高校校医室门诊是掌握和反映在校学生健康状态的主要窗口之一[1]。我校地处郊区,距离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仍有40分钟车程,而周边社区医院医疗设备少,检查条件有限,因此校医室成为学生就医最主要的去处。通过对在校学生到校医室就诊情况进行分析,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就诊的特点、规律及多发疾病,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该校2018年新校区校医室门诊就诊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就诊4105人次。

1.2 方法

以2018年4月下旬搬入新校区为起始,以暑假为界,将全年分为上学期( 4 月下旬至6月)和下学期( 9 月至12 月),7~8月为暑假合为1个月。依据门诊日志和转诊记录,将就诊学生姓名、性别、年龄、病种等资料利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统计每月就诊人次、转诊人次、转诊率及疾病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门诊就诊、转诊人次月统计分析

见表1。

2.2 学生门诊常见病分布情况

见表2。

2.3 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见表3。

表1 某高校学生门诊就诊、转诊人次统计表

表2 某高校学生门诊常见病分布情况

表3 某高校学生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及规律

该校学生自2018年4月下旬起陆续搬入新校区。学生总计就诊4105人次,日最高接诊62人次,转诊4人次。新校区地处郊区,气温较市区偏低而风速偏大,学生在搬家过程中劳累加之对新环境不适应,导致5月份在上半学期中就诊人数偏高,6月份学生对环境逐渐适应,就诊率有所下降。9月份开学季全月共接诊1067人次,一方面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本身就是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另一方面正值学生军训期间,每天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导致学生免疫力低下,患病率增加。

3.2 门诊及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3.2.1 门诊疾病分布情况

通过对就诊病例病种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就诊主要以感冒、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全部就诊病例的41.7%。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占全部就诊病例的第二位。此外,手足癣、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皮肤擦伤、刀割伤、扭伤等外科疾病,口腔溃疡、鼻炎等口腔科、五官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等劳损性疾病也发病较多。

3.2.2 转诊疾病分布情况

转诊人数除9月份军训特殊情况外,其他各月基本持平,转诊率下学期较上学期有所下降,主要和学生对环境逐渐适应及校医室大夫不断明确转诊疾病病种有关。转诊疾病以外科病最多,主要为伤口较深的外伤、骨折及严重烧烫伤,其次为阑尾炎、结石等急腹症,此外因校医室未开展打针、输液业务,高热病例也纳入转诊范围。上述5大类疾病共占转诊疾病的68.1%。

3.3 影响发病的主要原因

3.3.1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群体学习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密集大,教室宿舍通风不良,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熬夜等因素易导致消化道疾病多发。体育运动时准备活动不充分,易出现皮肤擦伤、肌肉软组织损伤、骨折等运动损伤。体内湿热较重或环境变化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皮肤过敏性疾病。学习紧张压力大,嗜食生冷,导致有些女生易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停经、痛经等妇科疾病。

3.3.2 缺乏卫生保健常识

虽然是医学院校,但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仍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对身体健康的维护。而医学专业课程往往从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设置,且内容过专过细,不能起到对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作用。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对校园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自身出现的疑似传染病症状不能及时做出判断以致延误就医,甚至导致传染病蔓延。

3.3.3 缺乏急救知识

学生对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差,缺乏基本急救技能。比如外伤出血、骨折后不能进行基本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操作,发现周围有人突然晕倒后只知道打120,不能及时判断意识、呼吸并施以正确的心肺复苏处理等。这些急救知识的缺乏导致意外伤害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处置,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3.3.4 存在心理问题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学业紧张、就业压力、恋爱等问题时,如不能及时调节,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虽然以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但在问诊过程中可明显判断出其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还有学生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在三甲医院做过详细的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学生对其身体症状过分关注,过度放大,导致反复就医,精神紧张焦虑,引发心理问题。

3.4 建议

3.4.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采取健康宣传栏、讲座、网络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持健康体重、远离烟酒。充分发挥中医院校特色,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内容形式丰富的体育锻炼,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保证运动规范化和有科学性指导性[2],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质,预防并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同时积极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条件,在学校里对在校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全面促进健康为核心内容的系统教育活动[3]。开设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教育课的方式,将维护身心健康的有效技能、常见疾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多方面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普及。且健康教育课应打破现行的只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现状,应面向学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使全体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3.4.2 提高急救技能

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大,校医室和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分居学校两个区域,不利于急救。而意外伤害发生时,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的情况下,能否抓住心肺复苏的黄金4分钟,在第一时间进行施救是急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定期对学生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骨折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培养自救互救意识,增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还可选拔学生骨干成立校园急救队,协助校医室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同时还应建立起电话指导下开展心肺复苏的机制,即校医室接到学生要求出诊的电话后,如判断患病学生可能已经发生心脏骤停,在要求学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不应立即挂断电话,而应继续在电话中指导呼救者对患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并由另一名大夫持自动体外除颤器立即出诊开展院前急救,为后续救援争取时间。

3.4.3 积极开展心理干预

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尤其在接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生活境况,有无应激性事件等,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要求学生到学校专门设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校医室是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的窗口,学工部门是学生的直接管理部门,因此还应建立起校医室和学工部门的沟通机制,将接诊中发现的问题与学工部门及时沟通,密切协作,准确掌握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并给予积极引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4.4 加强对学生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好,不容易患病,因此自愿参加城居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4]。当学生患有如月经不调、慢性胃炎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调理时,往往因为自费费用过高而放弃就医或治疗依从性变差,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因此还应加强对学生医疗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加入医疗保险的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权益[5]。

3.4.5 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高校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高校医疗卫生水平[6]。医务人员应着力提高自身诊疗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对学生疾病病种的统计,发现学生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科疾病,因此学校应适当引入全科医师人才,加强医疗力量,也应派医务人员定期到综合医院进修,着力培养知识全面、业务精干的全科医师。并应提高医师急诊应诊能力,对外伤、急腹症等急诊病例,应及时应诊,迅速出诊,保证院前急救的时效性;限于校医院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对于不能处置的患者由学校出车及时转诊至三甲医院治疗[7]。急诊做到快速出诊、及时转诊、电话跟诊,及时掌握患病学生的情况。同时校医室在提供基础医疗保障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运用中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降低学生疾病发病率,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综上所述,校医室应针对在校大学生发病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同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学生预防保健工作,创建健康校园。

猜你喜欢

校医门诊疾病
门诊支付之变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浅析学校医务室的建设与管理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浅谈校医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