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美托洛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机体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5-08谭雁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稳定型胺碘酮洛尔

谭雁仪

(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 广州 510700)

0 引言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其病情变化多端,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也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因此,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该病的病因复杂,暴食暴饮、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均可能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征兆,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无明显缓解[1]。而心律失常主要为窦房结激动异常所致,可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异常[2]。在临床治疗中常见两者合并发生,可互相影响,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处理。胺碘酮、美托洛尔均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本文将对患者联合应用两者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心律失常。纳入标准:(1)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可耐受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4)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自身免疫病患者;(2)认知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患者;(3)凝血异常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性:女性为16:17例,年龄 43~79岁,平均(61.44±5.85)岁,心功能分级:I级 15例,Ⅱ级11例,Ⅲ级7例;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室18例,性早搏窦性8例,心率过速7例。对照组33例,男性:女性为15:18例,年龄 45~80岁,平均(62.02±5.79)岁,心功能分级:I级17例,Ⅱ级10例,Ⅲ级6例;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室16例,性早搏窦性9例,心率过速8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相同,均包括控制血糖、扩张血管,使用抗凝、抗感染等药物。同时,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国药准字 H31020125)治疗,口服,200 mg/次,3次 /d,治疗一周后,调整为2次/d;第三周调整为1次/d。共治疗3周。观察组患者在胺碘酮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美托洛尔(国药准字H20013312)治疗,剂量 6.25mg/次,2次/d,治疗一周后,调整为12.5mg/次,2次/d,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单日最大剂量<200mg。共治疗3周。

1.3 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显效:心律失常减少≥90%,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心律失常减少≥50%,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心律失常减少<50%,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前两项合计。(2)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 (LVEF),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3)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包括脑钠肽(BN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前一项采取微粒子免疫法测定,后两项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血压波动、头晕头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22.0,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取 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69.70%,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心脏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明显小于对照组,CO、LVEF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 心肌损伤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K - MB、CK、BNP等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对比(n=33,±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对比(n=33,±s)

组别 LVEDD(mm) CO(L/min)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7.52±4.46 40.12±3.83 2.77±0.27 4.60±0.46 38.48±4.02 55.56±6.67对照组 67.12±4.88 57.45±4.33 2.75±0.30 3.42±0.44 38.77±5.10 44.47±7.05 t 0.348 17.221 0.285 10.649 0.257 6.56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对比(n=33,±s)

表3 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对比(n=33,±s)

组别 CK - MB(U/L) CK(U/L) BNP(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21.45±24.49 1433.30±20.85 969.77±11.23 705.56±9.65 2.62±0.45 1.62±0.33对照组 2419.78±22.22 1919.20±23.36 957.89±10.57 877.78±9.12 2.63±0.39 2.09±0.39 t 0.290 89.146 4.425 74.511 0.096 5.28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安全性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头晕头痛1例,胃肠道反应1例,发生率6.06%;对照组出现肝肾功能异常1例,血压波动1例,胃肠道反应1例,发生率9.09%,无明显差异(χ2=0.22,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该病病情危急,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较多,可分为射频消融、外科手术、除颤等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的普及率不高,临床上多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其中,本次研究应用的胺碘酮、美托洛尔均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抑制心肌、心房传导纤维的钠离子内流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该药可改善窦房结的自律性,延长心房肌、心室肌、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降低窦房结的传导性、自律性,下调心肌兴奋性,从而达到抑制心脏折返激动的目的[3]。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胺碘酮对动作、静息膜电位无影响,可改善甲状腺素代谢,扩张血管,控制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进展[4]。而美托洛尔为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β 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肾上腺激素受体水平,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可调控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达到改善心肌状态的目的[5]。同时,作为一种β受体阻滞剂,可与中枢神经β受体结合,减轻交感神经张力,缓解心律失常症状。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两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单用时也均具有一定局限性。以往有研究显示,对心律失常患者联合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可更加显著的改善其LVEDD、LVESD、LVEF等心功能指标,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69.70%,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明显小于对照组,CO、LVEF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CK - MB、CK、BNP等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与胺碘酮单独应用相比,联合美托洛尔可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联合应用时可发挥双重作用,可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同时,逆转心肌、血管壁增厚,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从安全性上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06%、9.09%,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两者联合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胺碘酮虽然治疗效果良好,但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而单独用药时很难协调疗效及剂量,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可减少其使用剂量,保证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胺碘酮、美托洛尔两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稳定型胺碘酮洛尔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普萘洛尔修复即刻消退产生的二次创伤*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