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2021-05-08张绍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大专原发性肝功能

张绍慧

(敦化市医院,吉林 敦化 133700)

0 引言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症,多见于40~50岁人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患者病发后将严重损伤患者肝脏细胞,且患者病发初期无明显症状,临床医师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从而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患者肝脏细胞变性,甚至坏死,使患者痛苦加重[1]。而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该治疗方式需患者承担较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且术后恢复较慢,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介入治疗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数据证明,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有积极作用[2]。故本文以6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介入治疗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与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2~76岁,平均(62.35±3.65)岁;其中中期患者16例,晚期患者18例;初中以下文化12例,初中与大专以下文化11例,大专与大专以上文化1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61.25±4.32)岁;其中中期患者15例,晚期患者19例;初中以下文化10例,初中与大专以下文化12例,大专与大专以上文化12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差异意义,可实施对比。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者;②均知晓本次实验探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经临床预判,生存时间在4月以上者;④临床资料齐全,可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实验探究者。排除标准:①近期接受介入治疗者;②有精神疾病、智力障碍者;③经检查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或癌细胞扩散者;④有介入治疗与化疗各项禁忌症者;⑤对治疗使用药物过敏者;⑥排斥或抗拒本次实验者;⑦有认知障碍、交流障碍,或依从性较差者;⑧中途转院或临床资料丢失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奥沙利铂(生产企业: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247)药物化疗,推荐剂量为85 mg/m,静脉滴注。观察组实施介入治疗,保持患者仰卧位,麻醉师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并进行消毒。以Seldinger技术实施介入治疗,于患者右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鞘置入,采用RH导管插入患者的肝总动脉造影,医师依据造影显像,目前其肿瘤的位置与大小、数量等信息,继而制定详细的手术治疗措施。以3F微型导管置入药物,给予患者化疗药物洛铂+表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的混合液处理肿瘤靶血管栓塞,待局部肿瘤碘油沉积密实后停止注入,依据患者实际需求,考虑更换栓塞用不同规格明胶海绵颗粒。治疗后给予保肝治疗、能量支持、护胃等处理。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3]:①完全缓解:经治疗患者肿瘤组织完全消失,且经临床诊断无新病变组织;②部分缓解:患者肿瘤组织体积减小,未发现新病变组织;③稳定:患者肿瘤体积有小幅度变化,但未发现新病变组织;④进展:患者肿瘤体积大幅度增大,或发现新病变组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总有效率。

(2)测定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包含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AFB(甲胎蛋白)。

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2.0(统计学系统软件)分析组间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描述,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疗效比较[n(%)]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AST、ALT、ALB、TBIL与AFP水平比较无差异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T、ALB、T BI L与A F P 水平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2 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差异意义。

组别 时间 对照组 观察组 t P例数 34 34 AST(U/L) 治疗前 71.32±3.56 71.62±3.26 0.357 0.361治疗后 31.26±3.14⋆ 21.32±3.24⋆ 12.846 0.000 ALT(U/L)治疗前 181.36±11.32 182.35±12.35 0.345 0.366治疗后 88.65±4.34⋆ 61.35±5.32⋆ 23.186 0.000 ALB(U/L)治疗前 27.65±3.64 27.64±3.66 0.011 0.496治疗后 31.26±3.26⋆ 35.64±3.42⋆ 5.405 0.000 TBIL(μmol/L)治疗前 133.62±11.32 132.65±12.34 0.338 0.368治疗后 87.65±5.36⋆ 56.35±5.32⋆ 24.167 0.000 AFP(μg/L)治疗前 416.35±26.35 415.62±25.43 0.116 0.454治疗后 87.65±26.35⋆ 20.32±3.26⋆ 14.787 0.000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病情较隐匿,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若患者表现出肝大、疼痛、腹水等症状时,则表明患者已进入病症的中晚期,易病发肝性脑病、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肝动脉是该肿瘤血液循环的重要供给来源,患者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碘油发生滞留,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恶性肿瘤组织的血液循环与供给过程,同时给予患者化疗药物治疗,可使肿瘤病灶失去血液供给,而逐渐坏死,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破坏[4]。

临床针对肝癌患者可采取手术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等,其中手术治疗最为有效,是临床首选治疗措施,但该治疗无法确保切除的完整性,且经切除后,患者肝功能和肝组织储备无法维持其生命需求;同时,该治疗措施创伤较大,促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其部分肿瘤弥漫部位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而临床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可有效发挥以下优势:①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承受的治疗创伤不受肿瘤病灶大小的影响,利用置管与穿刺便可实现病症治疗的目的,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6]。②该治疗措施的应用成本较低,可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继而减轻经济负担。③该治疗为微创技术可有效发挥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有效避免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亦可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存治疗,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7]。

AFP水平与患者肿瘤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多种肿瘤中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标志物,益于患者病情诊断与疗效检测[8]。而本文实验中,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经介入治疗,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同时可依据AFP水平有效检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经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对患者病症治疗有积极作用,其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大专原发性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人大专询民生事 审计问题改好没
Transwind Shipping Co.,Limited
Transwind Shipping Co.,Limited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