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展的DEA模型的地区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2021-05-08郑宇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郑宇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蚌埠市位于皖北地区,同时也位于长三角地区内。近年来受到长三角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自身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周边城市如南京、合肥相比。经济发展的程度仍然较为落后,发展的趋势逐渐缓慢,过去依赖房地产开发、基建投资所带动的gdp增速受到了自身幅员狭小的限制已经没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且目前蚌埠市的主导产业不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可以带动经济稳定增长的突破点。产业结构上还在逐步建立。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因此,有必要针对蚌埠市的现行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估和测算。以得到其具体的效率。以期可以通过合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蚌埠市的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增长。
二、蚌埠市产业结构情况
农业是蚌埠市第一产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2014-2019蚌埠市农业增加值连续上涨,蚌埠市的第一产业增长率稳定在3.5-4.5之间。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虽然在逐渐下降,但依然保持在10%以上,其中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在逐渐下降,但至2019年也占到第一产业产值的49.9%。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29.9%上升至2019年的34.1%。保持着一直以来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十二五以来蚌埠市的产业转型方向。2014-2019年间。蚌埠市的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484亿上涨至2019年的1116亿。增长了2.3倍。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蚌埠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但尤其需要注意,蚌埠市的建筑业增加值处在较高水平,而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产业是提供最多就业岗位和实现经济增长的的产业。蚌埠市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从其增加值从2014的354亿提升到2019年的976亿,并且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蚌埠市产业结构基本概况如表 1。
表1 蚌埠市产业结构概况
总结:1.蚌埠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国家整体水平类似。由于其第一产业区位条件优秀,所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同期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潜力亟待开发,近五年中,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占比都占到了20%而建筑业中有80%都为房地产投资。此外,蚌埠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持续推进。但目前可以吸纳的就业人口较少,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较小。第三产业中,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开发,当地的经济潜力还很大。
三、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由Cooper W.W[1]等提出。其中的CCR模型即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排除规模影响,计算各决策单元的值。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θ是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值;xj是决策单元的投入要素;yj是决策单元的产出要素;λj是新得到的有效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S+、S-是松驰变量[2]。
指标选择:在投入指标上,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具有共性的选择项。但为研究蚌埠市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转型效率,需要细化指标来对不同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评价。所以对于第一产业,淮河流域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现代型农业,所以机械总动力也设置为投入指标。对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一样必不可少;第三产业同样如此;此外,由于第三产业资金流动性强,可流动资金数量大;故将金融机构存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储备,也列为投入指标[3]。
产出的指标设置从产值来看,就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增加值是衡量第一产业结构的指标。就第二产业,该地的工业和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大头。就第三产业,传统第三产业增加值为衡量对象即批发零售业作为指标。而新型第三产业,本文选取金融服务增加值为产出指标。由于整个模型是对本市产业结构的评价,所以其效率值也是相对于研究中的年份而言,其中效率值为1也仅是相对于这些年中转型效率最高,并不代表得到最优效率转型。上述指标数据来源均来自《蚌埠市统计年鉴》(2015-2020)。使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各产业转型效率如下。
第一产业是蚌埠市经济的基础产业,通过计算,发现该地第一产业转型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2015年、2016年,农林牧渔业的产业转型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在2018年,除了林业,农牧渔业的产业转型效率都下降到5年中的最低。这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下降和从业人口的上升导致转型效率的降低;但就总体而言,第一产业的产业转型效率较高。这和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具体结果如表 2:
表2 蚌埠市2014-2019年第一产业经济转型效率评价结果
工业和建筑业是蚌埠第二产业的全部。通过计算,发现在2015-2018年间,其的产业转型效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蚌埠市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并不具规模,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建筑业是蚌埠市之前发展较快的产业。但其产业转型效率在2014-2018年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了建筑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可持续性。持续的土地财政和基建投资其实是透支城市未来发展的势能。结果如表 3:
表3 蚌埠市2014-2019年第二产业经济转型效率评价结果
第三产业:蚌埠市的批发零售业总体有较好的发展,但在2015-2018年间,其的转型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其中2016年为6年来的最低。而金融服务业2014-2018年间,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蚌埠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有持续的疲软现象。这主要与当地的人口流失严重有关。具体结果如表 4:
表4 蚌埠市2014-2019年第三产业经济转型效率评价结果
总结:1.蚌埠市的第一产业发展稳定,一直是蚌埠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如何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配套持续投入是其第一产业转型重要因素。2.在经历了早期的大兴土木和基建改造,其建筑业增长出现疲软的迹象。工业中,蚌埠市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规模以带动经济的发展。3.蚌埠市的第三产业由于受到第二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失的影响,其产业转型效率出现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近年蚌埠市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蚌埠市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先天的资源禀赋不足。在缺乏可持续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下,只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和投资解燃眉之急。而没有能够寻找并建立一个合适的产业结构。也使得现如今所投资的产业及基础设施方向差距较大。无法集中力量发展。新引进的产业规模较小,对整体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力还不足。
(一)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强化人才吸纳能力
蚌埠市由于幅员较小,且缺乏矿产资源;而过往交通位置的优越则因为合肥等城市的铁路建设导致交通地位下降;发展传统第二产业的区位条件平庸。但蚌埠市的基础公共资源例如医疗、教育等并不具有劣势。可以依靠本市大学城中的两所省重点本科院校,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系统。依此作为研究性大学和科研基地,吸引知识分子等高技术人才。通过对各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更加直接的促进本地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而且更可以通过教育的升级来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在城市发展上需要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视角放在本市有着良好基础的高等教育上。
(二)加快产业升级
利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硅基新材料产业产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4],加大对外的技术联系,完善产业配套,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加强与省会合肥和强市芜湖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承接产业,吸纳融资。另一方面,借助高校联系,加强市内大学与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名校的交流与资源共享,提升市内大学的实力。也可以推动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同时吸纳高精尖技术人才来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人口规模,加强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