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培养例析

2021-05-07董妮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归因基础化学

董妮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其复杂的学习心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归因理论的核心:人们在面对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倾向于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进行归因;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往往是从工作或学习的难度、运气、努力程度和能力四个角度去进行归因。立足于包括归因理论在内的学习心理理论,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实际的角度来看,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些教师在立足于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目的时,往往选择的是通过知识的深度讲解与习题的重复训练来进行的,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但是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来说,这样的教学策略难以起到明显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心理因素当中既有基础的因素,如学习自信与学习动机等;同时又有较为复杂的因素,如对信息的加工与问题解决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基础因素,能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其复杂的学习心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以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例,谈谈笔者的探索与思考。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往往都是经验取向:在判断学生对化学学习是否具有自信心时,是看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在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自信时,也多以激励和引导为主。事实表明,经验取向的自信心培养,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根治”一些“顽疾”,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尊重教学经验,同时更应当超越教学经验,要从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中寻找理论支撑。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教育学生不单需要爱心与智慧,更需要智慧地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诸多教育理论中,归因理论是一个较好的理论,与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匹配性。

维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与自信心培养相对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卑心理。所谓自卑,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相信自己,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维纳提出了归因理论。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习不用心的学生,在进行归因时,首先是认为“化学难”,其中不少学生也会认为“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化学老师”;其后才会从自身的努力程度和能力角度去进行分析。而学生最不愿意承认的是自己的能力不行,即使有学生自嘲“不是学习化学的料”,但内心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行。

这一事實说明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挑战性的存在,同时对影响自己学习效果的因素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将教师的教学归结为第一要素;二是说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即使是在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心中,也很少有真正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行的。这样的两个问题对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信心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至少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既要表达学生内心不服输的精神,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基于自信心培养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面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实际情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与实际基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就表现出异同,有同行通过分析指出: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大部分学生对化学感到新鲜和好奇,但也有一些同学对化学有害怕甚至讨厌的心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时候,在化学教学之初就要着手进行。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有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是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内容重要,同时学生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如何学好化学形成基本的认识。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跟学生回顾“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帮学生强化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结论。这一步是自信心培养的基础,因为笔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学生流利复述的时候,就是学生自信心表现的时候。

其次,让学生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而猜想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能是什么?此时的猜想是自信心培养的基础,因为后面的事实如果符合学生的猜想,学生就会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猜想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观察了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后,一方面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现象,另一方面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而在进行猜想的时候,要结合氧气的性质去猜想,这样学生就会猜想到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更剧烈,反应速度更快,生成的气体刺激性气味更浓……这些猜想形成之后,再用实验去验证。

最后,放大学生的自信。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猜想的因素当中有一个被证实,学生自信心就会萌芽。这个时候教师通过归因分析,尤其是从能力的角度去肯定学生,就可以放大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上述努力,学生可以经历一个知识的回顾、化学现象的观察、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知识回顾过程扎实,学生在后续猜想与证明的过程当中所用到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推理,都能够提前有效准备,因此学生在猜想与推理的时候,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而学习过程的顺利则激发了学生的自信。按理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放大学生的自信,其实更为重要。因为此前学生的学习自信,可能还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而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评价——尤其是结合一些具体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则能够有效地放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处于更加自信的学习状态。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作用再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自然会追求有效性,这个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上。能力的养成不是孤立的,是与学习动机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认为,构建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关键,教学模式是保障,同时还应辅以正确的练习方式和评价机制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总的来说,立足于包括归因理论在内的学习心理理论,并将它们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坚实的实践支撑,在促进学生有效建构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用学习自信奠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

笔者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此前的教学中所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让笔者认识到处于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的自信心不仅影响到本门学科的学习,还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笔者曾经认真跟踪研究过若干个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学习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在初次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都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新的学科学习中有好的收获。这也就说明这些学生是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抓住教学契机,让他们在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收获成功,从而形成比较明显的自信心,等到这种自信心被巩固、放大之后,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化学学习成绩,还能够将这种自信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当中。

参考文献:

[1]张海霞.自信——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案例分析[J].山西教育,2010(1).

[2]顾润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探讨[J].化学教育,1986(5).

[3]王继军.初中学生化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策略初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4).

猜你喜欢

归因基础化学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