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及价值思索
2021-05-07曹红锋
曹红锋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里的“完整”指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认识,要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要有特殊的情感体验,要有文化个性。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上正轨,让学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国家培育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人文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通过挖掘教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写者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还具有一些学生值得去学习的人文精神。而想要让学生认识到、体会到、学习到人文精神,教师就需要对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授。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通过词句的深入探讨感悟人文精神
作者通过文字的筛选、重组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文章,所以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内涵。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词句运用起来,借助其让学生挖掘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文章。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苦闷心情,甚至作者有些羡慕蝉与蛙,它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不像自己在现实的压迫下无法发出革命的呐喊,并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抓住文章中的字句,带领学生揣摩、探讨,感悟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
(二)通过领悟主旨陶冶学生的情操
光是理解文章的词句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文章的主旨。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挖掘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操才能够得到陶冶。
例如鲁迅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锋利感,但是又不会让人觉得尴尬,其带有一定的幽默感。而且鲁迅先生认为文字就是一把匕首,是用来进行社会批判的,所以要带有泼辣感。在阅读鲁迅先生杂文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想要揭露的社会现状,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病态、人们精神上的病态。鲁迅先生以文字为手术刀,认真地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解剖,说出了他们的病因、病症,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也企图通过文字进行思想启蒙,并且在自己的文章中融入了精神求索、人格意志等思想内涵;其创作的人物不仅具有代表性,还具有一定的个性,所以可以有效地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通过创新模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会习惯性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能通过背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是死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通过朗读让学生生成情感
读文章就是与作者对话,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从中能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令其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之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就拿陶渊明的《饮酒》来说,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去看,是没有办法理解此中深意的,只会觉得拗口难背。而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厌倦了腐败的官场,感受到他的淡泊名利,感受到他的决心——归隐田园。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生成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文章,有效地把握文章主旨。
(二)通过营造氛围让学生赏识自己
众所周知,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简单来说,如果身处不良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受到影响,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但如果营造出来的氛围是良好的,那么即便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主动地进行学习。虽然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但是他们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中考失利对他们是一种打击,甚至有不少学生入校后只是打算混个毕业证。这显然是不对的。为了避免这种的情况发生,教师应承担起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优点,让学生赏识自己。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会话训练,就是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会话训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接龙故事。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说出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学生往下接故事,在接故事的时候每个人只能说一句话。因为这种形式较为有趣,所以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渐地树立起自信心,学会自我赏识,有效地激发学习潜力。
三、通过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效运用情境创设法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育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
(一)通过再现文章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人文情愫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蕴含着人文情愫的,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其有效地利用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产生人文情愫,更好地去学习课文。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的时候,教师若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便是告诉了学生相关的人文情愫的内容,学生也不能将其完全内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借助其进行生命、情感教学的渗透,带领学生去深入地理解、感受地壇这一特殊的环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与作者类似的启示。
(二)通过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进行思考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借助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获得人文方面的感受、启示,从而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结合时代进行人文思考,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的艰辛而产生情感共鸣;要让学生看到环境被破坏后产生忧患意识,主动地呼吁身边的人保护环境;要让学生在看到道德沦丧的事件时极其愤慨,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警醒自己;要让学生在看到英雄的壮举时自主地去呐喊助威。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认为教学理论知识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将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情操、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在一起。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上提供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挖掘教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创新模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