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影响幼小衔接质量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思考

2021-05-07马国才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2期
关键词:幼小儿童幼儿园

马国才

幼小衔接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做过论述或实践探索,厘清了一些理论问题,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然而,在现实层面: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国家学前教育宣传月确立了“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主题,标志着“幼小衔接”已成为国家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的一名教研者,笔者在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要真正高质量实现幼小衔接,必须彻底厘清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实质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小衔接的问题实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变化过程,就如同人生发展的长河,时而会波涛汹涌,时而会风平浪静,但向前发展的趋势却不会改变。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之后)。他认为,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既有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的独特特征,各有不同,同时前后阶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由高到低向前發展的,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和青年初期五个阶段,他认为相邻阶段之间既有质的差别,同时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逐渐过度的。6—7岁儿童,在年龄阶段上是属于小学时期的,但又带有许多学前儿童的发展特征,尤其在认知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上,既不能把学前儿童当做小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小学生当做学前儿童看待。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开展教育,既要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又要避免小学教育低幼化。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按照一定顺序持续递进的,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育内容的安排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渐进式加深难度,避免突击性、跳跃性和错位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幼小衔接的实质问题是教育发展的适宜性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教育环境准备、教学组织与实施、儿童发展评估等各环节都应“聚焦发展”。教育目标的制订既不能超出儿童的现有水平难以完成,又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导致兴趣丧失;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且以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前提,注重前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准备。要创设“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的、富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引导儿童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有益经验。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儿童营造“适度超前”的教育环境,使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幼小衔接的责任主体问题

明晰幼小衔接的责任主体问题,是从实践层面解决幼小衔接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做的问题。顾名思义,“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衔接工作必须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来完成。幼儿园与小学都是责任主体。2016年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中“幼小协同”对此就有了明确的界定。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工作,幼儿园更积极、主动,幼儿园常常主动联系附近的小学,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上课时的表现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常规要求,努力使幼儿适应小学生的生活节奏。这样,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一旦当幼儿园的入学前准备不够充分,幼儿入学后产生诸如学习、生活、心理等障碍时,小学和幼儿园则互相指责,彼此埋怨,各说各话,从而造成产生问题的责任不清。因此,明确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责任,对于做好“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负有规划、推动、指导和评估衔接实效的督查责任。

三、?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及问题

明晰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实践层面从目标和任务上解决幼儿入学前后所做的准备工作。幼小衔接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能够自信、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2012年教育部李天顺司长在全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培训班上的讲话指出,要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方面推动做好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坚决铲除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并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课程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师资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至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专项治理和幼小衔接工作研究已从国家层面拉开。

概括起来讲,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做好儿童入学前的适应性准备,其核心内容包括:前读写准备、前运算和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的准备;自我意识、人际交往、集体归属感、规则等社会性发展的准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准备;自信心、坚持性、兴趣、主动性等学习品质的准备。小学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做好新生入学后的过渡性适应,其核心的内容包括:新生过渡期综合课程内容的设置;探索小学低年级趋向于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的情境性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故事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研究;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及同伴交往、集体意识的培养等。

四、幼小衔接的核心策略问题

解决幼小衔接工作,在坚持“互动”“融合”“适宜”原则的同时需要遵循以下三种核心策略:

(一)溯源策略。即科学施教。溯源策略的重点是在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上,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按照教学规律,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错位”,“种好自己的田,犁好自己的地”。其次,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方式,通过创设互动的环境,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主动发展。小学积极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融合策略。即幼儿园和小学相互靠拢和互相走进。相互靠拢就是在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寻找共同点,不“各自为政”。如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按照学生的接受特点可采用游戏教学、故事教学、情境教学等。相互走近,即彼此进入到对方环境中,了解彼此的环境、衔接内容、教学方法,共同开展一些研修活动,或互换角色亲身感受和体验彼此的教学活动。

(三)缓坡策略。幼儿园和小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制阶段,但5、6、7岁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相近的,都是以表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到小学的新生不宜陡然发生全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幼儿园和小学都要修建“缓坡”,如幼儿园大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一些听、说、读、写的训练;多开展一些同伴交往的游戏;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等。小学一年级在班级环境上要有所“设计”,增加可操作的环境;在教学方法上淡化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为主的方法,创设歌谣式课堂、游戏式课堂、表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等。如此,通过各自修建缓坡,减轻幼儿对上学的焦虑,使其迅速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工作关乎到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牵涉幼儿园、小学、家庭、儿童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多方关系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高度关注,综合施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李天顺.在《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班上的讲话[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幼小儿童幼儿园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