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1-05-07刘科
刘科
摘 要:中职教育应立足于立德树人,以培养具备过硬的技能本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实施“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为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动手实践为方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同时把职业素养提升和德育教育贯穿全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近几年来,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并实施“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两个基础、六个结合、三个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1 创建“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定位的确定
通过对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如下: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电子产品及电气、制冷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修、维护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和制冷设备生产装配、调试、维修、维护、销售及工程设计、施工人员。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職业素养。通过采用“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做中学、学中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1.2.1 确定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安装、维修及售后的各种维护工作等项目,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可以得知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技能,需要采用何种方式去教导他们。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这对学生毕业以后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有着深远的影响。
1.2.2 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设计
本专业教学实施采用“2.5+0.5”的模式,即2.5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后一个学期即0.5年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校内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开展实训,增长技能。校外实训课程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工作,提前适应社会,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
1.2.3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
电子电工行业的工作极其考验人的耐性,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合格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能力:一是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二是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三是较强的创新思维和拼搏精神。本专业构建了“厚德精技、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体系。
2 “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企业的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全面推行“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两个基础、六个结合、三个对接”,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分述如下:
2.1 瞄准一个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即瞄准“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电子产品及电气设备和制冷设备的生产装配、调试、维修、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情况,由本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共同开发教材,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重环境交替下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利用暑期每年安排2-3个月参与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规范,培养职业能力;利用实训课程中开展的社区便民维修服务,让学生准确瞄定目标。
2.2 巩固两个基础
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开展社区便民维修服务,开展职业道德论坛,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待人处事、团队沟通、协作配合的社会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心态。
2.3 探索六个结合
在教学和实操训练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2.4 实现三个对接
开展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活动,实现学生思想意识与员工素养对接;开展日常行为与职业规范讨论活动,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职业要求对接;开展学生技能训练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讨论活动,实现专业训练与行业标准对接。
3 实施“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1 构建以提升与岗位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构建与电子、电工、制冷方向岗位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PLC》、《单片机技术应用》、制冷等课程以社会应用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教学标准修订,根据相应的岗位设置真实的工作任务,使教学内容更贴合社会现用技术,操作流程更符合真实工作要求。结合电子、电工、制冷资格证书要求、各级技能比赛要求、企业实践工作要求,促使课程内容与相关要求实现无缝对接。
3.2 鼓励师生积极参加技能比赛和企业实践活动
近年来,本专业注重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素质能力提升。鼓励教师主动积极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任教能力,积极开展以老带新、外出学习提升、参加企业实践培训等活动,开阔任课教师的视野,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及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内部教学交流深入且频繁。任课老师积极参加教师技能大赛,通过与同行同台竞技,了解自身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本专业在新生进校后即开展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配备情况、专业方向、就业前景、已取得的成效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在中职三年里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学什么知识,做好学习成长的规划。
在技能比赛方面,本专业每年开展两次各专业课程技能比赛,学校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本校的文体技能竞赛周。在每年的10月-12月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训练,参加梧州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本专业承办梧州市级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比赛赛场组织工作。每年的2月-4月,选拔并指导选手训练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层层选拔的过程,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
我校每年安排学生进行2-3个月的企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熟练操作技能,认识社会和客观评价自我,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本专业发挥自身优势,每个月分批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义务维修活动,为居民维修损坏的家用电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验证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存在,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4 “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自从本专业实施“126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师团队的执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2014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1人次、省级二等奖8人次、省级三等奖5人次,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联系5年包揽梧州市级技能比赛前三名。本专业教学团队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师技能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通过几年的努力,本专业建立了一直教学能力突出、新老衔接顺畅的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团队通过参观学习交流、企业实践,锤炼实践技能,增长实践经验,提升技能水平。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听评课、教学探讨会等活动,开展课题研究,5年来,共完成6个省级课题、8个市级课题和5个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所有课题均顺利结题。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加新兴社区定期开展的义务维修活动,参加市委组织的服务日活动,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获得市民的高度赞誉,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本专业学生企业实践的地点均设定为本地企业,为本地企业高素质人才。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从未低于98%,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電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群研究基地(项目编号:CXZC2019-J3-01695-SYHZ)。
参考文献:
[1]郑燕华,龙京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