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2021-05-07丁跃元唐世南于丽丽

中国水利 2021年7期
关键词:南水北调补水河湖

陈 飞,丁跃元,唐世南,于丽丽,羊 艳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

华北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用水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特别是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为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近年在综合采取压减地下水开采措施的同时,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省份拓展超采治理思路与途径,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地下水超采严重、水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根据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等水源条件统筹多水源联合调度,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正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对河湖进行清理整治,利用河湖生态补水入渗回补地下水。本文结合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实践,分析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与河道断流情况,介绍了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工作实施的背景与考虑,梳理介绍了近年开展的河湖生态补水工作,分析了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的效果。

一、实施背景与主要考虑

1.实施背景

(1)地下水超采严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快速增长,年开采量由70年 代的200亿m3增长至2000年前后最高时的500亿m3左右。2010年华北地区地下水年超采量达96亿m3,其中京津冀地区年超采量达到64.9亿m3。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入不敷出,造成一些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几近枯竭,引发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2014年以来,水利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与有关地方政府开展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治理行动,综合采取各领域节水、水源置换、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并取得初步成效,地下水开采量有所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未治理区明显减小。但因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的长期性、累积性和结构性问题,其严重超采的情势仍然没有根本扭转。根据京津冀最新超采区评价成果,2018年超采量仍达40.3亿m3,地下水水位整体仍然呈下降趋势。

(2)河道断流、湖泊干涸

由于经济社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河道生态水量被严重挤占,使得部分河道断流,湖泊水面缩减或干涸。如海河流域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155亿m3下降到近16年来的37亿m3左右,湖泊、湿地水面面积减少50%以上,27条主要河流中有23条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或干涸,断流河长超过3 600 km,占23条河流总河长的51%。其中滹沱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石家庄市中华大街)至沧州市献县枢纽段周边地区地下水年超采量约8.0亿m3,地下水埋深一般为20~45 m;除石家庄市区段外,河道长期处于干涸状态,断流已达40年之久。根据位于滹沱河下游平原段的北中山水文监测站实测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滹沱河长年有水且流量较大,自70年代起,流量急速下降,70年代径流量较60年代下降了78.4%,80年代径流量较60年代下降了89.9%,90年代以后,仅在洪水年份有过较大过流,其他时间几乎完全干涸断流。

2.主要考虑

(1)水源条件

具备水源是实施生态补水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属于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为河湖生态补水提供了可能水源条件选择,尤其是在受水区工业和生活用水尚未全部消纳引江水量前,工程供水能力尚未全部达效,通过加快完善配套工程与科学调度,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剩余供水能力,可为受水区河湖水系进行生态补水,通过入渗回补地下水,治理地下水超采。另外,还可以根据丹江口水库水源条件和来水情况,充分利用汛前弃水和汛期洪水,相机尽可能多地向受水区调水,增加生态补水量,回补地下水。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重要目标。以河北省为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分配给河北省的水量为34.7亿m3,扣除干线沿途损失,净调水量为30.4亿m3(见图1)。受管网配套工程建设、节水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受水区工业和生活消纳水量暂时达不到分配水量,因此,未消纳水量可通过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布设的退水闸,向沿线的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河流实施生态补水。

另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调入受水区的引江水将置换出原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的当地地表水。这些地表水除部分退还给农业灌溉、用于替代超采区农业开采的地下水外,还有部分水量可用于生态补水。上游水库汛前弃水和汛期洪水也成为下游河湖生态补水的可用水源。

(2)河道清理整治

由于长期干涸断流,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一些河道内垃圾堆弃遍布,“四乱”问题突出。若不清理规整实施生态补水,一方面会因河道不畅难以达到补水效果,并给沿岸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可能会污染补水水质,进而污染地下水。2018年,水利部部署开展全国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针对河道废弃砂坑遍布、河槽不规整、河床裸露破碎、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等问题,落实地方各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河长湖长作用,清洁河湖,推进河道主槽和滩地清理,清除河道内垃圾、障碍物、违章建筑等,对输水受阻河段进行规整,实现河道清洁通畅,满足实施生态补水条件。如滹沱河实施清理整治,累计清理垃圾45万m3,清理违章建筑44处,整治非法采砂12处,封堵非法排污口2个;滏阳河累计清理垃圾57.1万m3,清 理 违 章 建 筑56处,封堵整治排水(污)口415个;南拒马河累计清理垃圾2万m3,清理违章建筑10处。

二、补水实践与初步效果

1.生态补水实施

(1)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

在总结2014—2016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大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水利部、河北省于2018年8月编制印发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方案》,选择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典型河流,开展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试点以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入渗回补地下水、治理超采,并兼顾恢复河流生态为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实施河道清洁行动,实现河道清洁通畅,并采取适宜的生态措施,恢复河道生态环境。二是根据上游水库蓄水、南水北调中线等水源条件,统筹水资源调配,为试点河段实施生态补水。三是加强河道巡查与管护,严控沿程取水、排污,严禁乱挖滥采,确保输水安全。3条试点河流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补水,采取先期大流量贯通河段,后期小流量维持全河段有水、稳定入渗的控制方式,截至2019年8月底,累计补水量达13.2亿m3,其中南水北调中线补水8.7亿m3。

图1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分配水量与消纳情况

(2)年度常态化生态补水

在开展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安排,将补水范围扩大至京津冀地区的22条(个)河湖,包括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北拒马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瀑河、唐河、潴龙河、泜河、七里河、漳河、卫河、南运河等15条河流和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洼、北大港、团泊洼等7个湖泊。补水水源除利用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上游水库以及再生水等外,还充分利用引黄等工程,增加了引黄、引滦等水源,实施生态补水。目前,22条(个)河湖生态补水已实施2年。

2019年,水利部印发了《2019年度河湖生态补水方案及试点河段后续补水计划》,针对汉江及治理范围内较为不利的降水来水形势和水源条件,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千方百计增加水资源补给。经过各方努力,2019年共向21条(个)河湖实施生态补水34.9亿m3,为计划的158%,超额完成计划补水量,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8.6亿m3,南水北调东线应急北延工程生态补水0.6亿m3,当地水库生态补水13.1亿m3,引黄生态补水3.4亿m3,引滦生态补水2.3亿m3,其他水源补水7.0亿m3。

2020年,水利部印发2020年度河湖生态补水方案以及补充方案,统筹利用南水北调、引黄、引滦、当地水库、沿河再生水及其他水源向京津冀22条(个)河湖实施生态补水44.2亿m3,完成年度补水目标的133%,其中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17.0亿m3,当地水库生态补水7.7亿m3,引黄生态补水5.2亿m3,引滦生态补水0.7亿m3,其他水源补水13.7亿m3。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永定河、七里河—顺水河、唐河、沙河—潴龙河、北拒马河—白沟河等8条常态化补水河流及白洋淀合计补水21.6亿m3,完成年度任务的149%。

2.初步效果分析

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利用河湖入渗可有效补给地下水,治理地下水超采,同时也可有效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以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为例,自2018年9月启动补水,至2019年8月底试点结束,共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河流的试点河段累计补水13.2亿m3,补水期间形成最大补水河长477 km、最大水面面积46 km2,3条试点河段共入渗水量约9.5亿m3,地下水回补影响范围达到河道两侧近12 km。与补水前(2018年9月13日)相比,2019年2月中旬试点河段两侧10 km范围内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效果最为明显,平均回升幅度为1.62 m,地下水水位上升(上升幅度>0.5 m)、稳定(水位变幅±0.5 m)、下降(下降幅度>0.5 m)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5%、1%和4%。补水后河道与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试点河段11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有8个断面水质类别有所改善,3个断面水质类别基本稳定;试点河段周边61眼国家地下水监测井水质数据显示,补水后Ⅳ、Ⅴ类水质监测井数减少了7眼,南拒马河周边Ⅴ类水质监测井全部消失。补水河段生态功能有所恢复,试点河段鱼类增加4种,底栖动物增加6~10种,浮游植物增加5~9种,浮游动物增加8~15种,岸边植被增多,水生态空间增加。开展的河湖生态补水社会影响调查表明,受访群众对生态补水反响良好。

河湖生态补水线路图

2019年实施大范围生态补水后,根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京津冀三省(直辖市)自建共计3 665眼地下水监测井监测资料,在降水偏枯的情况下,2019年12月底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仍在下降,但降幅与枯水年份(2014年)相比明显减缓;部分地区水位止跌回升。京津冀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0.62 m,其中回升、稳定、下降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2%、43%和45%。河北下降0.81 m,天津维持基本稳定,北京回升0.66 m。京津冀平原区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下降1.62 m,其中回升、稳定、下降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4%、23%和63%。河北下降2.04 m,天津回升1.14 m。与治理前同为枯水年的2014年相比,2019年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2014年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18 m,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下降8.35 m。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唐山等地市地下水下降幅度均减小。

三、结 论

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远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河湖干涸断流,给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风险。利用上游水库蓄水、引黄水以及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暂未消纳的引江水,在河道完成清理整治的前提下实施生态补水或相机生态补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

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在开展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的基础上,将生态补水范围扩大至华北地区22条(个)河湖,通过加强水量调度,克服降水来水变化等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年度补水任务,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初步显现,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治理前明显减小,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

通过河湖生态补水入渗可有效补给地下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并兼顾河湖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措施。 ■

猜你喜欢

南水北调补水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肥皂》等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爱运动更要会补水
恼人的干燥
降温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