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初产妇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护理中的影响
2021-05-07杨碧凤
杨碧凤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产科,福建厦门 361001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分娩阵痛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针对初产妇而言,因其需要长期忍受疼痛,对其心理和生理均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其产程延长,增加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的风险,从而影响分娩结局[1]。不仅如此,初产妇因缺乏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对产房陌生环境,对分娩结局未知,宫缩所致疼痛逐渐增强,导致其对分娩及分娩阵痛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而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经临床研究发现[2],给予产妇有效的心理干预,疏导其不良的负面情绪,对保障其分娩安全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研究随机选取2019 年1—6 月间200 名于该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加强产妇第一和第二产程的心理干预,观察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对于该院分娩的产妇展开研究,随机选取其中200 名初产妇为研究样本。纳入标准[3]:①孕周在37 周以上;②产妇有自然分娩的意愿;③产妇产前各项指标检查均正成,无剖宫产指征;④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自确诊怀孕建卡后都在该院定期进行产检;⑤所有初产妇均在知情的前提下参与该项研究,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排除标准[4]:①产妇患有妊娠期并发症,如子痫、高血压等;②产妇为多胎妊娠;③经检查产妇腹中的胎儿为巨大儿或存在宫内窘迫的风险;④产妇临床资料不完整。采用分层抽样分组的方式将200 名初产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100 名,其中常规组产妇的年龄 20~35 岁,平均年龄(28.13±2.25)岁;孕周 38~40周,平均孕周为(39.05±0.59)周。干预组产妇年龄在21~34 岁,平均年龄(28.56±2.56)岁;孕周 38~41 周,平均孕周为(39.85±0.6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初产妇常规产程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产前、产时及产后相关指导,胎心的监测、胎儿分娩后相关喂养及日常照顾的指导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第一和第二产程的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第一产程。指从临产开始至宫口开全这段时间被称为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初产妇在此期间需要面对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此时,助产士需向产妇介绍宫缩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使其了解到它对分娩的重要性;指导产妇通过心理暗示和稳定情绪等方式降低自身对疼痛的感知,同时告知产妇在宫口开全前需保存充足的体力,避免出现急躁、大喊大叫的现象;并且邀请产妇家属共同给予产妇安慰、支持及鼓励,以此缓解产妇的负面情绪,指导产妇缓解其自身情绪进行拉玛泽呼吸法减轻宫缩疼痛;同时加强产妇此阶段的心理干预,协助产妇取舒适体位,利用手机播放自己爱听的胎教音乐,缓解自身紧张的情绪。②第二产程。自宫口全开至胎儿娩出后这段期间被称为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此时的产妇除了需要面对频繁存在宫缩疼痛外,其体力和精力也有明显的消耗。此时助产士需耐心地向产妇介绍自然分娩的好处,告诉第二产程时长,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积极地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期,及时安慰、安抚产妇,握住产妇的手,同时协助其饮水,给予产妇力量,及时告知产妇的分娩情况,增强产妇的分娩的自信心。另外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应防止产妇看到手术器械和地上的血迹,避免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对哭喊不止的产妇需耐心的解释说明哭喊的不利之处,进而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并且科学准确地向产妇介绍分娩进程,采用鼓励的方式给予产妇自信心;对于分娩过程中的异常现象需保持有条不紊、临危不乱的状态,避免加重产妇恐惧的心理。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长,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选用疼痛评估量表评分法(NRS)[5]比较两组在两个产程中的疼痛感知情况,评分范围在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难忍,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另外,记录两组的分娩情况,比较两组自然分娩、 阴道助产和剖宫产3 种分娩方式占比差异。最后选用该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分别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4 个维度,以前3 者相较表示护理总满意度,比较两组的总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时长比较
干预组第一、 第二产程所耗费的时长均短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长比较[(±s),h]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长比较[(±s),h]
组别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常规组(n=100)干预组(n=100)t 值P 值10.65±2.14 8.23±2.02 8.223 0.001 2.11±0.58 1.52±0.43 8.172 0.001
2.2 两组产妇不同产程的疼痛比较
干预组第一、 第二产程时的宫缩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产程的疼痛比较[(±s),分]
表2 两组不同产程的疼痛比较[(±s),分]
组别常规组(n=100)干预组(n=100)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t 值P 值7.25±1.02 5.24±0.68 16.396 0.001 8.31±0.67 6.29±0.68 21.160 0.001
2.3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干预组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占比率为95.00%、3.00%和2.00%,常规组为84.00%、8.00%和8.00%,两组自然分娩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n(%)]
2.4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总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83.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妊娠期于女性而言是一种特殊的生理时期,在此期间,女性角色的转变是导致其心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产妇而言,因缺乏对分娩相关知识的了解及认知,导致其对分娩期间的宫缩痛和分娩过程顺利均会存在过度担心和恐惧的心理,从而增加产程停滞或延长的风险[6]。目前,临床大量研究发现[7],负面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促使其对疼痛敏感性增强,初产妇在疼痛刺激下,除了引发机体相应的应激反应外,更容易导致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及其血管收缩,继而延长产妇的产程,增加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的风险,从而降低自然分娩的占比。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疏导初产妇的负面情绪,转移初产妇在疼痛方面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心理干预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进行有计划、 有步骤的指导干预过程,是保障心理健康和幸福的主要措施,将其运用于临床时,则用于减少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危险因素[8]。对于妊娠期女性而言,自然分娩相较于其他分娩方式具有较多的优势,子产妇和胎儿而言也有诸多益处,但初产妇受宫缩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分娩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如紧张、恐惧等,这种情绪存在会导致其宫口扩张缓慢、于宫收缩乏力等变化,对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均构成一定的威胁,而心理干预则可通过对初产妇负面情绪的疏导,有效减轻对其产程的影响[9]。该次研究发现,干预组第一、第二产程所耗费的时长均短于常规组(P<0.05)。心理干预的内容可根据初产妇产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第一产程中针对初产妇最担心的宫缩疼痛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在增加初产妇的认知度外,更有助于从心理层面抵消初产妇对宫缩疼痛的不良印象,并且借助不同的措施转移初产妇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产妇的宫缩痛的情况;而在第二产程中,初产妇除疼痛外,对自身的分娩进度也产生担忧的心理,此时给予初产妇相应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疏导初产妇紧张、担忧的心理,促使产妇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与医师的配合中,保障分娩的顺利进行,提高自然分娩的成功率[10-11],该研究证实,干预组自然分娩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00%(P<0.05)。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干预组总满意度 96.00%明显高于 83.00%(P<0.05),与冯丽娟等[12]研究结果一致,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进一步证实心理干预可以有效保障初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提高初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临床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加强初产妇第一和第二产程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缩短初产妇的分娩时长,减缓产妇的疼痛症状,改善初产妇的分娩结局,为初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其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